6000個霸道男人,列隊來見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春暖花開,馬上又有一個小長假了,大家是不是心野了,想到處去旅遊浪一浪?

可是,旅遊有風險啊,因為你有可能遇到假的旅遊景點。

譬如說年初狠火過一陣子的西安假兵馬俑,套路就很深。

去到假的兵馬俑,你會看到這樣的假貨——

或者是這樣的假貨——

以及這樣的假貨——

不僅陝西,連安徽都有假兵馬俑……

有沒有感覺眼睛辣辣的?

不要緊,今天波叔帶你們去見識真·兵馬俑。

先上圖,這是官方的外觀圖,記住存好了。

這個真正的兵馬俑,正是在43年前的昨天,塵封兩千多年後重見天日。

可是,這個過程真的一波三折。

1974年華北大旱,3月29日那天,在陝西臨潼西楊村,村民們在村裡四處挖井,想找水喝。

這個村在什麼地方?就在自古相傳秦始皇陵所在的驪山腳下。

秦始皇的陵墓是丞相李斯負責修建的,他向秦始皇匯報說:

臣所將徒隸七十二萬人,治驪山者,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狀。

意思是,挖得夠大了,是不是可以停工了?

秦始皇很霸氣地說:

其旁行三百丈,乃止。

再往外挖300丈才可以停。

西楊村就正好在這個範圍之內。

頭幾天,村民們挖穿了一層大約30厘米厚的紅土(後來人們才知道那是兵馬俑坑封土的夯土層),現在已經挖到4米深了,但水一直沒出來。

一個叫楊志發的村民鋤頭掄下去,哐,刨出來一塊陶片。

撿起來看一眼,黑乎乎,不認得,估計這裡曾經是個磚窯。

扔一邊,繼續掄。

楊志發在自家院子裡抽菸杆子

哐,哐,哐。

不得了,接著刨出來更大塊的,還看出了一點形狀,像是一截截的斷手、斷腳和斷頭。

村民們有點犯嘀咕了:這埋的是古代的死人,還是什麼鬼東西?看上去活生生的,還真是瘮人。

村民們把這些出土的陶俑隨便扔在荒野之中,繼續打井。

這些殘破的陶俑人頭,被村裡的小孩撿回去,要麼拿來做稻草人的腦袋,要麼拿來當靶子對著扔石塊玩,也有老人放在家裡當神像來供。

這麼有紀念意義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沒有引起任何波瀾。

過了很久,人們才知道這是兵馬俑兩千多年來第一次見到陽光。

留意到這些殘破的兵馬俑的,是臨潼縣晏寨公社的水保員房樹民。

房樹民在後來建起的博物館門前賣自家種的石榴

聽說西楊村打井打了好幾天了,怎麼還不見出水?

房樹民找到生產隊長詢問情況,還跑到現場查看,發現那些殘磚碎瓦和不遠處的秦始皇陵出土的秦磚一樣。

房樹民對生產隊長說:這井不能再挖下去了!

今天回頭看,這是一句影響歷史的當頭棒喝。

房樹民找來了臨潼縣文化館的館長王進成和幾位文物幹部。

專業人士們見到完整的陶俑,就驚呆了——陶俑至少有真人那麼大,他們一輩子和陝西文物打交道,從沒見過這麼高大的陶俑。

這可能是極有價值的國寶,井不要再打了。

趕緊把這些東西收攏起來,送往縣文化館收藏好。

兵馬俑到了臨潼縣,馬上就可以震動全中國了吧?

並沒有。

這個重大的考古發現沒有繼續向上報告,那些零散的陶俑只能窩在縣文化館裡,由文化館的趙康民靜悄悄地進行修復。

為什麼?

別忘了那時候連文革還沒結束。

趙康民被運動整怕了,他十年前把幾個出土的南北朝石像收回文化館,結果被當做搞「封資修」的典型,全縣通報批評。

波叔普及歷史知識:「封資修」是什麼?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以前都是要打倒的。

所以即使王進成和趙康民知道那些是好東西,也不敢匯報給上級部門。

這時候,歷史又推出了一個關鍵人物:新華社記者藺安穩。

藺安穩(左)與袁仲一在博物館前合影

藺記者的媳婦正好在臨潼縣文化館工作,他那天到文化館閒逛,看到一個個真人大小的陶俑,吃了一驚。

這是兩千年前秦代的士兵形象,為國家稀世珍寶。

了解情況之後,他馬上趕去西楊村做深入採訪,寫出了關於兵馬俑的第一篇文字報導:

《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

陝西省臨潼縣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出土了一批武士陶俑。

陶俑體高1.68米左右,身穿軍服,手持武器,是按照秦代士兵的真實形象塑造的。

像這種同真人一樣的立俑,還是第一次發現。

秦始皇陵周圍以前曾出土過陶俑,但都是一些體積不大的跪俑。

像這種真人一樣的立俑,其珍貴的地方,在於這是一批武士。

秦始皇用武力統一了中國,而秦代士兵的形象,歷史上未有記載。

這批武士俑是今年三、四月間,當地公社社員打井時無意發現的。

從出土情況推測,當時陶俑上面蓋有房屋,後來被項羽焚毀,房屋倒塌,埋藏了兩千多年。

這批文物由臨潼縣文化館負責清理髮掘,至今只清理了一部分。

因為夏收,發掘工作中途停止了。

……

1974年6月,報導以內參的形式發表,引起了中央領導的注意。

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批示:

建議請文物局與陝西省委一商,迅速採取措施,妥善保護好這一重大文物。

這下子,兵馬俑才算熬出頭。

所以波叔說,兵馬俑的整個出土過程和別的考古發現很不一樣,不是只靠一個偉大的考古英雄就能完成的,而是依靠這幾位土得掉渣的農民伯伯本能似的對歷史的敬畏之心。

如果少了那幾個小人物,哪怕缺了其中一環,都很可能產生不一樣的結局。

而我們,也不一定能夠看到這一「世界第八大奇蹟」。

要是你非要追問誰才是發現兵馬俑的第一人,那波叔的回答是:都是。

很快,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就看到了報導和批示。

但他第一反應是納悶:沒聽說陝西有這個發現啊,我身為堂堂國家文物局局長怎麼不知道?

他把電話打到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那邊也是一頭霧水。

等他們派人到西楊村看過,才終於確定,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秦代遺址。

於是,秦始皇陵秦俑坑發掘領導小組成立了,以當年41歲、後來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袁仲一擔任隊長的考古發掘隊組建了,20世紀人類史上最壯觀的考古遺址發掘,終於開始了。

1974年,袁仲一在一號坑

袁仲一沒想到這是一樁他將為之奉獻終生的事業:

我們當時以為這個俑坑十天半月就可全部發掘完成,既然是個陪葬的俑坑,能有多大?沒想到半個月下來,連俑坑的邊都沒有摸著。

太令人驚奇了,怎麼還有沒邊的俑坑?

你想想,一個坑總得有邊有角吧。

可挖了那麼久都沒挖到邊,這個坑得有多大?連考古隊員都不敢相信,停止發掘,抽調了4個人,每個人拿一個很有名的工具,以間隔3米的距離,由東向西鑽探。

這種很有名的工具就是——洛陽鏟。

結果距離原來打井的那位置都有100米遠了,洛陽鏟帶上來的信息仍然表示,地下還有陶俑!

邪門了。

這鏟是不是出毛病了?

沒毛病。

現在我們都知道了,這個後來被稱作「一號坑」的秦俑坑東西長200多米,寬度超過60米——波叔給你們做個對比:一個標準足球場的尺寸是長105米、寬68米。

也就是說,一號坑比一個標準足球場差不多大一倍。

一號坑

這氣勢,絕了。

那麼大的坑,埋的肯定是一整支軍隊。

袁仲一他們就開始腦洞大開:古代軍隊兵馬一體,有那麼多武士俑出土,那怎麼能少得了戰馬俑呢?

果然,幾天後,第一批戰馬俑出土了。

這是四匹駕著戰車的戰馬,高1.5米,長2米,木製的戰車已經全部腐朽,但馬仍然像活的一樣。

經過發掘,一號坑一共出土6000多件兵馬俑和數十倆戰車。

1975年7月21日,新華社發布了一號坑發掘的消息。

這個秘密終於走向世界。

大批陶俑出土後,發掘隊只是在俑坑上搭了一個簡易工棚。

他們的設想是,以後能蓋個倉庫就好了。

沒想到後來在聶榮臻元帥的提議下,國務院竟然讓他們建起一座博物館。

來自最高層的授意,所以動作很快,1976年1月博物館就開始施工了。

可工程剛開始不久,一號坑東端北側大約20米之外,考古人員又發現了一座俑坑。

新發現的二號坑長96米、寬84米,相當於一號坑的一半大,裡面有戰車89乘,陶俑900多個,陶馬470多匹,青銅兵器數萬件。

看上去,這是一個由弩兵、輕車兵、車兵、騎兵四個兵種組成的特種兵集團軍陣。

1976年5月11日,位於一號坑西北側25米外的三號坑也被發現了。

它的面積只有520平方米,有戰車1乘,陶俑68個,陶馬4匹,是一個古代軍陣指揮部。

兵馬俑就是這樣邊發掘、邊修復、邊展覽。

這三個坑裡面的兵馬俑為什麼那麼重要?

一來它們活生生地向後人展示了秦朝軍隊的兵種構成、軍階差異、陣型排布等等光靠讀書掌握不到的真實歷史,是一個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

比如一號坑,它是一個戰車與步兵混合編組的長方形軍陣。

有前鋒、後衛、主體、側翼四部分。

前鋒,由三排面東的南北向橫隊組成,每排68個武士俑,三排共204件。

前鋒之後,接著是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的長約184米的大型縱隊,這是軍陣的主體。

在其南北兩側各有一排分別為面南、面北的長約184米的東西向橫隊,這是軍陣兩側的翼衛。

在俑坑的西端亦有三排南北向的橫隊,其中兩排面東,最後一排面西,這是軍陣的後衛,防止敵人從後邊襲擊。

反映了此軍陣組織的嚴密。

就拿那些最普通的士兵俑來說,有隸屬步兵、獨立步兵、弩兵。

隸屬步兵身穿鎧甲,手持弓弩或矛、戈,有的是站在戰車前面的前拒隊,有的是尾隨其後的後續隊;獨立步兵,有的是不穿鎧甲的輕裝步兵,打前鋒,有的是穿鎧甲的重裝兵,當後衛;弩兵有站著的,也有跪著的。

或站或跪的弩兵

軍事水平這麼高,難怪秦國軍隊橫掃六合,統一天下,成就了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霸業啊。

二來數量多,氣勢大,浩浩蕩蕩幾千個,不是迷你版軍隊了,根本就是一支可以攻城陷陣的勇猛之師。

三是水平高,工藝精。

每個陶俑都不是流水線作業那樣的千篇一律,他們面龐有方有圓,雖然都是典型的陝西關中男子的相貌,可神態、表情、髮髻的打法都不一樣,性格鮮明,更別提服裝了。

兵馬俑的不同髮型與神態

比如說軍官和士兵穿的就不一樣。

軍官戴冠,士兵不戴冠;高級軍官和中級軍官、低級軍官戴的冠都不一樣。

這些在兵馬俑身上都可以看出來。

戴冠的將軍俑

那麼多兵馬俑還有一個共同特點:沒有一個戴頭盔。

《戰國策》就寫著,秦國的軍隊不戴頭盔,體現了他們的英勇無畏,相反,戰國其他六國的軍隊是戴頭盔的,難怪會被滅掉。

好玩的是,別看我們現在見到的兵馬俑都是黑黝黝的,當時秦始皇可是讓人給他們都塗上鮮艷的彩色。

在剛出土的時候也能看到殘留的顏色,非常漂亮。

可惜一接觸空氣,那些顏料就被氧化,所以遊客只能見到「黑色兵馬俑」。

直到近年,妥善保護兵馬俑彩繪的技術才研究成功。

現在二號坑又開始了第二次發掘,說不定我們以後去參觀,看到的都會是彩色兵馬俑呢。

這樣一支「地下軍隊」猛然間從地下復活,可想而知會在世界上造成什麼樣的轟動。

剛開始那幾年,各國政要到中國來訪問,都會拐到陝西來,參觀兵馬俑。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法國總統席哈克、美國總統里根、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都託了關係走了後門來看秦俑。

席哈克還留下了那句著名的論斷,直到現在還被拿來當廣告語:

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

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兵馬俑哪怕只挖出一件來,都能算國寶了,結果乖乖,一下子出來了幾千件。

你想想這震撼力得乘以多少倍?

所以在短短的40年里,兵馬俑已經成為全世界的人們都熟知的一個文化符號。

他們會變成網紅:

穿越千年的基情

還有很多藝術家利用兵馬俑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在他們心中,兵馬俑就是最好的中國古代文明的代表。

兵馬俑與自由女神像共舞,象徵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兵馬俑騎摩托

更重要的,也許是兵馬俑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國面孔,大家可能都想中國男人就該長這樣吧:

其實,跟秦俑天然萌最默契的是他!你肯定想不到

是老謀子張藝謀。

你們都以為他導演得好,可是人家也演過戲,本色出演……俑。

直到現在,兵馬俑坑的發掘工作也仍然沒有結束。

寶貝太多,要研究的問題也太多,干不完。

處於邊緣的兵馬俑已經這麼驚人,近在咫尺的秦始皇陵豈不是更無法想像?但人們不能挖,也不敢挖。

為這件事奉獻了一輩子的袁仲一就說過:

考古不是挖寶,我們不能做歷史的罪人。

現年85歲的袁仲一

熱愛考古的波叔非常贊同。

袁仲一還寫過這麼一首詞:

一把鏟,一條繩,探幽尋秘驪山陵,朝朝暮暮情。

腰如弓,鏟聲聲,奇珍異寶一宗宗。

誰知精血凝?

石灘楊,荒漠漠,秦皇御軍八千多,寰宇俱驚愕。

人似潮,車如梭,五湖四海秦俑熱。

夜長人在何?

寶物是令人激動的,但考古是寂寞的。

只有耐得住寂寞、願意為之坐一生冷板凳的人才能體會到揭開歷史秘密的那種快感。

向他們致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始皇陵是在什麼情況下被發現的呢?

1974年的時候在陝西省臨潼縣距離現在的秦始皇陵東面的西楊村正處於乾旱時期,農民為了獲取水資源就在村旁打井取水,村民在打井過程中挖到了一個陶制的人頭,由於當時村民比較迷信,認為挖到人頭是一件很不...

焚毀秦始皇兵馬俑的人真的是項羽?

2009年6月,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開始,經過三年的艱苦發掘,6月9日,秦始皇帝陵對外公布了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成果:大量陶俑「身著」彩繪,發現兵馬俑被焚燒痕跡,首次發現戰車上有「盾」、戰車不同部位...

長眠於地下的「虎狼之師」——秦始皇兵馬俑

秦兵馬俑位於今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是秦陵的陪葬坑。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在已發現的三座俑坑裡出土了大量震驚世界的文物。全世界先後共有200多位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領導人,來此參觀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