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大魚讓人恐懼?不,看看三千年前的文物,人才是食物鏈的頂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的古籍里曾記載了很多我們現代人不能理解的東西,在沒有被考古發掘認證之前,多數人會覺得史書中記載的種種異象,或許只是古人的異想罷了。
今天我們就講講,那些史書中出現的大魚的蹤跡。
《莊子·逍遙遊》里曾介紹了一種鯤,鯤生活在北冥,也就是北邊的大海里,「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古人一定是親眼目睹了什麼,被震撼到了,才會有如此誇張的描寫。
就拿現在最大的水生動物鯨魚來說,重200多噸,長達30多米,放在現代,也是一個龐然大物。
而古人口中的鯤,或許正是鯨魚。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我國古人對鯨魚的認識歷經了漫長的歷史時期。
-
先秦時期的典籍,《左傳》和《竹書紀年》分別稱其為「鯨鯢」和「大魚」;
-
成書於戰國至西漢初期的辭書《爾雅》稱其為「鯤」,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稱其為「鮫魚」;
-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稱其為「(jing)」,班固的《漢書》稱其為「京魚」,班固的《東都賦》開始稱其為「鯨魚」;
-
晉代裴淵的《廣州記》稱雌鯨為「鯢」;
-
《南齊書・五行志》記載當時的土人稱其為「海燕」;
-
唐劉恂的《嶺表錄異》稱其為「海」;
-
《宋史・五行志》稱其為「巨魚」、「巨鰍」。
而古人對鯨的認識,卻遠遠早於此。
收藏於國家博物館中的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後期鯨骨,則表明,至少在商代,人們已經認識鯨了,所以鯤出現在史書中,並不是古代人們臆想的。
任公子博大魚
在莊子的《外物》篇中,莊子又講了一位資深知名釣客——任公子博大魚的故事。
任公子是任國公子,傳說中的超級捕魚高手,他的目標魚自然不是凡夫俗子所敢想,釣具更是令人咋舌,「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也就是用超大的魚鉤和粗黑的長繩作釣線,用五十頭牛做魚餌,蹲在會稽山(今浙江紹興附近)垂釣東海。
一開始並不順利,「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
突然一天,有魚咬了鉤,搖頭擺尾地掙扎,動靜非同小可,海水震盪,白浪如山,鬼神俱驚,震動千里。
中魚之後,溜魚是一門學問,要把魚溜得筋疲力盡才好弄上岸,但把握不好則會斷線折竿,初釣者很容易在這個環節跑魚。
很想看看任公子如何溜此巨物,但莊子有意保密,只說任公子得了這魚,剖開醃了,分給大家吃。
因為魚太大,從浙江以東到蒼梧以北,大家都飽餐魚肉,以至於都吃膩了。
安陽殷墟出土的鎮國之寶 | 司母戊鼎改稱「后母戊鼎」
安陽殷墟出土的鎮國之寶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夏鑄九鼎的傳說,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發生於春秋時代的「問鼎中原」事件,是...
殷墟出土的鯨魚骨頭表明,商朝統治者的目光已經瞄向了海洋
上世紀在1928-1937年間,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過15次發掘,累計發掘面積達46000多平方米。其中,就有在洹河北岸的侯家莊商王陵區發掘了10座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