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溝考古新發現 四萬年前鄭州有鴕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現代中國人來自何方,北京猿人是不是我們的直系祖先,這是最近20多年來中外考古學與古人類學界一直激烈爭論的學術焦點。
按照非洲夏娃說理論,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在最後冰期的寒冷氣候階段已經滅絕,現代中國人是在距今4萬~5萬年前後由起源於非洲的現代人類分別從南北兩路進入亞洲東部的中國境內。
昨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松林介紹,1月13日,國家文物部門最權威的報紙——《中國文物報》以6000多字的篇幅公布:鄭州發現老奶奶廟遺址,並詳細介紹了在鄭州二七區櫻桃溝景區這一重大發現。
這一發現對於深入探討當前世界史前考古學與古人類學界關於現代人類起源與發展問題的歧見尤為重要。
據參與這項考古的文物普查小組負責人汪松枝介紹,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有望成為2012年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遺址概況
距今至少4.5萬年
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侯寨鄉櫻桃溝景區內,東南距代家門村約500米,西鄰賈魯河上游九娘廟河,因遺址西北角有一老奶奶廟而得名。
去年4月15日,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組織考古隊,在文物普查小組負責人汪松枝的帶領下,在櫻桃溝烤魚溝到代家門之間初步發掘,本報記者曾兩次隨著考古人員現場採訪,發現大量動物骨骼化石。
「普通的石頭舔上去很正常,而骨骼化石只要你舔上去就會緊緊粘在舌頭上。
」當時的考古人員還把挖掘到的大量骨骼化石拿給記者試。
到了秋天,考古隊終於選擇在最典型的老奶奶廟附近開始大規模開挖考古。
遺址地處鄭州西南部的嵩山余脈向東延伸地帶,屬低山丘陵區,地勢東高西低,遺址東側的馬蘭黃土斷崖剖面高近20米,馬蘭黃土之上還迭壓著新石器至歷史時期的文化層。
但在發掘區內,由於雨水沖刷及當地村民取土的破壞,大部分馬蘭黃土上的堆積已不存在,已接近舊石器文化層。
老奶奶廟遺址中挖出的文物的14C(碳14)年代測定為距今約4萬年,結合附近遺址光釋光測年數據,該遺址測定結果校正後的實際年齡應早於距今4.5萬年,前後誤差很小。
主要發現
生活用火
老奶奶廟遺址的主要發現是以灰燼堆積為中心的居住遺蹟,以及數量眾多的石製品與動物化石遺存。
[pagebreak]
在發掘區內,遺物相對較少,但用火遺蹟和石製品、動物骨骼及其碎片構成的居住遺蹟較多。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石製品、動物骨骼等遺物與多個用火遺蹟共存,清楚地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居址結構複雜化的發展趨勢,那時人類已經大量用火燒烤食物。
開挖現場面積不大,卻發現了6處灰燼堆積,且分布面積均較大。
如分布在發掘區西南部的灰燼堆積平面形狀接近橢圓形,其分布範圍南北最長處長約126厘米,東西最寬處寬約100厘米,其剖面最厚處的可見厚度約8厘米,含有大量炭屑和灰白色斑塊狀物質。
灰燼周圍散布著較多的動物骨骼碎片與石製品等遺物。
在中北部區域還有另外幾處面積稍小的灰燼堆積,其周邊也分布有大量的動物化石及石製品等。
在離灰堆稍遠處,還可見到明顯石器加工區,有數量較多、屬於同一原料來源的石核、石片、斷塊及碎屑等生產石器的副產品。
開挖現場共發現石製品3000多件,包括石核、石片等。
磨痕工具
這裡發現大量的動物骨骼化石,經過考證後發現,它們應是距今4萬~5萬年前的鹿,甚至還有鴕鳥,它們多成了人類的食物。
考古人員介紹,現場發現動物骨骼數以萬計,它們多來自食草類動物的頭骨。
多數動物骨骼的石化程度較深,可鑑定種類主要是馬、牛、鹿、羊與豬等,還有數量較多的鴕鳥蛋皮碎片。
動物骨骼上,完全找不到食肉類或嚙齒類動物啃咬痕跡,這表明大量骨骼在遺址上出現完全是人類狩獵與消費獵物活動的結果。
另一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其中較多骨片的大小比較相近,很多骨片長度集中在10厘米上下,剛好方便手握使用,有些殘片上還有比較清楚的打擊修理痕跡,個別可見明顯的使用磨痕。
這些跡象顯示,該遺址的居民除了使用石製品以外,還大量使用骨質工具。
聚居生活
汪松枝介紹,自2004年冬季以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連續組織多次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西起潁河上游,東到潩水河與雙洎河流域,新發現的舊石器遺址或地點沿幾條河流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帶成群組聚集分布,構成多個相對密集分布、類似賈魯河上游老奶奶廟附近的遺址群。
2009年以來,對新鄭趙莊與皇帝口遺址的發掘發現鄭州地區嵩山東南麓廣泛分布著距今3萬~5萬年的舊石器地點。
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蹟,其分布明顯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為中心的群組聚集,這清楚地記錄了晚更新世人類在該地區生存發展的輝煌歷史。
[pagebreak]
重要意義
證明中原古人類是一直生活在這裡的本地人
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松林介紹,數百處舊石器遺址與數以萬計文化遺物在距今3萬~5萬年的嵩山東麓的廣泛分布與發現,填補了過去中原地區以及東亞大陸這一階段舊石器文化發現的空白,也確切證明了有關晚更新世的中國與東亞地區的古人類在最後冰期寒冷氣候中滅絕的認識並不符合歷史實際。
這些出自中原地區的新發現與中國及東亞現代人起源於非洲的論斷明顯相悖,很清楚地展示了我國境內更新世人類發展的連續性特點,為研究現代人類及其行為在東亞地區的出現與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新視角。
也就是說,中國及東亞現代人並不是從非洲遷移而來,而是一直在這裡生活的本地人。
因為這一時期,該地區的人類與舊石器文化已發展至更為繁榮的新階段。
多個用火遺蹟所組成的複雜居住面的中心營地的出現,偏好收集並帶入居址內大量狩獵對象的下頜骨,遠距離搬運紫紅色石英砂岩堆砌石堆,並擺放古棱齒象頭等明顯具有象徵意義的非功利性行為的存在等,均是史前學界判斷現代人行為的典型標誌。
這些行為特徵是迄今為止首次在中原地區以及東亞大陸距今3萬~5萬年的舊石器遺址中被發現。
這些都證明了晚更新世人類在這一地區繁衍生存的輝煌歷史,不僅是探討中華文明之源的重要資料,而且更進一步展示出多項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新文化特徵
河北泥河灣盆地西白馬營遺址發現古人類生活面
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的泥河灣盆地又有了考古新發現。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振宇透露,他們在泥河灣盆地西白馬營遺址發現了幾處古人類生活面,既有用火遺蹟,也發現了肢解、處理動物資源的...
搬好小板凳,坐在谷堆邊(呃,沙發也行哈),聽聽我們的老祖宗與石頭的那些故事
8月26日,沅江市赤山島虎鬚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進入尾聲,考古工作人員準備撤離。至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市文物管理處、沅江市文物管理所組成的考古隊對赤山島舊石器歷時一年多的考古工作已完成。舊石器考...
貴州貴安新區發現大量古人類洞穴遺址
新華社貴陽7月30日專電(記者李驚亞)貴州考古人員在貴安新區罕見發現大量古人類洞穴遺址,並發掘出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的大量遺物和遺蹟。貴安新區是國務院批覆設立的第八個國家級新區,地處黔...
鄭州李家溝遺址,讓考古歷史追溯到一萬年前!
2009年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發掘鄭州市新密李家溝遺址,發現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連續的史前文化堆積。堆積下部出土有細石核與細石葉等典型的細石器遺存,上部...
陝西龍崗寺遺址發現距今10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蹟
中新網西安11月11日電 (記者 冽瑋 張一辰)記者11日從陝西文物部門獲悉,考古人員研究確認,位於陝西南鄭縣的龍崗寺遺址早在100萬前就有人類活動。此發現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文化發展、南北舊石器文...
阿旗三龍洞發現舊石器遺址 五萬年前赤峰就有人類活動
10月31日,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近期考古人員在我市阿旗三龍洞發現五萬年前舊石器遺址。此次考古發現,將赤峰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推至距今約5萬年前。
欒川龍泉洞考古新發現,出土標本13000多件,震動全國考古屆
導讀:據洛陽晚報報導,欒川縣龍泉山龍泉洞考古又有了新發現,龍泉洞遺址發現大量古人類活動遺蹟,該遺址距今約3萬到4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和北京「山頂洞人」時間接近,恰好處於現代人形成的關鍵時...
貴安新區招果洞遺址發掘骨角器數量已超過牛坡洞
1月24日,記者從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2017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招果洞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目前2017年度的考古發掘工作已全部結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