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探秘吉木乃縣4.5萬年前遠古人的洞穴生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通天洞遺址外觀圖

發掘現場的探溝

新疆晨報訊(文/記者 趙梅 圖/通訊員 於建軍)大約在4.5萬年前,新疆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山區洞穴中,就已經有人類在此「生火做飯」、繁衍生息。

近日,新疆晨報記者通過通天洞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於建軍了解到,歷經兩年的考古發掘,通天洞遺址不僅發現了舊石器時代-銅石並用-青銅-早期鐵器時代的連續地層剖面。

出土了2000多件石製品、動物化石等遺物,發現了3處舊石器時代的用火遺蹟,還發現了距今5000至3500年前的小麥等植物遺存。


據悉,這些發現對了解新疆地區四萬多年以來,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探討更新世亞歐大陸東西兩側史前時期人群的遷徙、交流、擴散等問題、以及探討古人類適應方式、生計行為、石料來源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通天洞航拍影像圖

發掘現場發現的小型石板墓

通天洞遺址發現的從舊石器時代-銅石並用-青銅-早期鐵器時代的連續地層剖面

牲口圈竟是古人類居址

通天洞遺址位於吉木乃縣托斯特鄉闊依塔斯村附近的薩吾爾山北麓,這裡地形地貌奇特,由形狀各異的山體和草原組成,通天洞遺址就在其中一座山體的半山腰。

據於建軍介紹,此處有三處大小不一的洞穴,正面看略呈「品」字形,其中,左下洞穴最大,長達22.5米、高達5.8米,在距離洞口上方2米處,有一個和山頂相通的通天大洞,通天洞就是由此得名,洞穴地面堆積著厚厚的牛羊糞便,另有面積約10平方米的堆積。

遺址在被發掘以前,一直被當地牧民當作牲口圈使用,下暴雨時,洞穴一處的土堆經常有陶片衝出,然而,這些帶有明顯歷史印記的陶片並沒有引起當地牧民的注意。

直到201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鐵男在阿勒泰地區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了這些有特殊印記的陶片,他根據這些陶片特徵初步判斷,這是青銅時代的遺物。

當地人這才知道,這處牲口圈竟然是古代人類的居址。

張鐵男將陶片和發現的經過告訴長期在阿勒泰地區從事考古發掘研究工作的於建軍,於建軍當即就對陶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當他再次來到遺址看到洞穴中厚厚的文化堆積時,認定這裡一定會有「寶貝」。

2016年,在向國家文物局提出發掘申請並獲得批准後,由於建軍帶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合作,開始對這處遺址進行兩個夏季的考古發掘。

遺址出土的陶紡輪和陶片

遺址出土的鐵器和銅器

發現距今5000年小麥遺存 2000多件舊石器時代遺物

截止到2017年9月,考古人員在深達3米的地層中,發掘劃分出了14個文化堆積層,每一個文化堆積代表一個時代的人類居住地面。

他們在第一、第二層發掘出了早期鐵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物,主要有:陶器、銅器、鐵器、石磨盤等,這些遺物主要屬於阿凡納謝沃文化和卡拉蘇克文化。

在這一地層堆積中,考古人員通過浮選,還發現了碳化的小麥等植物遺存,這些小麥遺存經過碳十四鑑定,年代為距今5000至3500年,「這一結果也表明,通天洞遺址有可能是新疆目前最早的銅石並用時代遺址之一,而且遺址從青銅時代到早期鐵器時代,曾被反覆使用」,於建軍說,發現的小麥遺存有可能是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小麥,這也說明這裡距今5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小麥,有可能還存在一條小麥傳播的通道,但是,小麥屬於馴化還是野生等其他相關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考古發掘研究來印證。

在第三層至第五層堆積中,考古人員只發現了自然堆積的粗砂和角礫狀花崗岩,沒有發現任何遺物。

繼續往下,考古人員在第六層至第九層中發掘出大量舊石器時代的遺物,還發現了三處明顯的用火遺蹟,「一共有2000多件遺物,其中,石製品約占三分之一,動物骨骼化石約占三分之一」,於建軍說,石製品種類十分豐富,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等,屬於典型的勒瓦婁哇-莫斯特文化的石製品,總體顯示出較明顯的舊大陸西側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特徵,在國內同時期遺址中十分獨特,填補了國內典型舊石器時代中期莫斯特文化類型的空白。

遺址發現的灰堆

遺址出土的石磨盤

據他介紹,典型莫斯特文化遺存在中國只發現了少數幾個遺址,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及北部地區,而這類遺存在中國周邊的俄羅斯、蒙古等國卻有較多的研究和發現。

通天洞遺址所在的新疆阿勒泰地區位於亞洲腹地,四周分別是與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歐亞大陸北方大草原、中亞東歐等地區為鄰,遺址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出土的典型莫斯特文化遺存,為進一步探討更新世亞歐大陸東西兩側史前時期人群的遷徙、交流、擴散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探討古人類適應方式、生計行為、石料來源、古環境研究、年代學等方面也具有巨大的研究潛力與學術價值。

此外,考古發掘的大量動物骨骼化石經過鑑定,有兔、羊、驢、犀牛、棕熊以及鳥類等,年代距今4.5萬年。

其中,小型動物化石居多,這些動物骨骼破碎程度很高,上面有明顯的切割、灼燒、敲擊等痕跡,這些動物骨骼為什麼會被敲碎,古人是否存在「敲骨吸髓」,目前,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遺址發現的碳化小麥和其他植物的遺存

他們居住在洞穴 用打制石器獵殺野生動物

大量的石器、動物骨骼和用火遺蹟,為研究人員勾勒出舊石器時代的遠古人類生存畫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員高星去年8月,在通天洞考古發掘現場考察時曾分析,當時的古人類活動非常原始,主要以食肉為生,基本上所有的狩獵、採集包括食肉行為都是靠這些石器工具完成的。

他們可能先是選擇細度比較高的石頭,然後慢慢打制出一個個像錐、矛或錘一樣形狀的石器,用來刮磨、錐扎、刺殺動物,分割或剝取動物肉與皮,然後進行食用,這些石器就是古人當時最主要的生活工具。

北京大學教授黃蘊平在現場研究動物骨骼化石時分析,當時這裡應該是草原,這些動物是古人從其他地方獲取後,帶回洞穴的。

他們的食物應該不多,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從這些骨骼化石里沒有大塊骨頭,更沒有頭蓋骨和大型的肢體骨骼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他們甚至把動物骨骼砸得很碎,甚至把牙齒、關節部位都砸碎了」。

黃蘊平說。

在薩吾爾山這片地區,類似通天洞遺址的崖洞還有20多個,考古人員初步探查後發現,其中,有兩處洞穴屬於古遺址的可能性較大。

國內學者在現場調查中分析,從周邊自然環境和洞穴口的方向看,這裡春夏秋冬都適合人類生活,考古發掘印證不同時期的人類都曾聚居在這裡繁衍生息,說明這裡曾經是古人類生活的家園。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發掘獲重要收穫

2016至2017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合作,對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分兩個發掘區,發掘面積合計65平方米,發現了距今45000多年的舊石器中期向晚期過渡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