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望山橋一號楚墓又有青銅寶劍出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月15日上午,荊州青銅劍家族再添新丁。
望山橋一號楚墓東室、西室各出土一柄青銅劍。
東室出土青銅劍劍鞘完好,劍格處鑲嵌有綠松石。
西室出土青銅劍,完好存放於彩繪漆劍盒之中,劍鞘清晰可見。
圖為:古墓發掘現場
一說青銅器,人們馬上會想起越王勾踐劍,想起臥薪嘗膽的故事。
荊州已出土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多達數千柄,尤以1965年望山一號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最為著名。
荊州博物館現藏有越王鹿郢劍、盲姑劍、州勾劍、不光劍四代越王劍,是全國藏有越王劍最多的博物館。
楚國青銅器以富麗繁密為特點,具體地講,就是在青銅器皿上鑄造立體動物形象,和鏤空的裝飾以及細密的花紋。
楚國青銅器的工藝體系,則既保持合范鑄造,又發展了失蠟、鑄鑲、分鑄、鑲嵌、焊接等方法。
而與楚人審美趣味關係緊密,又能夠將富麗繁密的美學樣式表現到極致,則主要是失蠟鑄造工藝。
春秋戰國之際,用失蠟工藝鑄造的青銅器,迄今只見楚地出土,它意味著,公元前世紀至前5世紀,失蠟鑄造技術只在長江中游流傳,其中,春秋晚期的銅禁和戰國早期的尊盤,是為犖犖(luò)大者,其工藝震驚世界。
先秦,一個方國的青銅鑄造水平和數量,是這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
楚國的青銅文化,能夠成就中國青銅時代的第二高峰,除了充足的資源,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楚人善於學習他族的先進技術,以化成自我發展的動力。
這一點,可不可以算歷史給我們的有益啟示呢。
小連結:
青銅劍:
是佩帶的手持短兵器。
佩劍不但可防身,而且也代表了佩劍者的等級身份,並炫耀富有。
《考工記·桃氏》記士階層由於有上士、中士、下士的層次區別,因而佩劍的尺寸與重量亦有不同的規定,寶劍謂之「上制上士」、「中制中士」、「下制下士」,這也就是《左傳·莊公十八年》所云:「各位不同,禮亦異數。
」
吳王夫差劍,春秋晚期(吳王夫差在位22年,公元前495~公元前473年),通長58.3厘米,身寬5厘米,格寬5.5厘米,莖長9.4厘米。
青銅劍主要由劍身與劍莖兩部分組成,每一部位都有名稱。
劍身前端稱「鋒」,劍體中線凸起稱「脊」,脊兩側成坡狀稱「從」,從外的刃稱「鍔」,合脊與兩從為「臘」。
劍把稱「莖」。
莖主要有扁形與圓形的兩種。
莖和身之間有的有護手的「格」,格又稱「衛」(璏)。
莖的末端常有圓形的「首」,首又稱「鐔」。
莖上有的有圓形的「箍」。
莖上常以繩纏繞,繩稱為「緱」。
劍鞘也謂之「室」。
短劍也稱「匕首」。
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於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楚墓中,它出土時完好如新,鋒刃銳利。
全劍長55.6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
此劍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十一道極細小的同心圓圈。
劍柄為圓柱體,柄上纏著絲繩並刻有三道戒箍。
劍格向外突出,正面用藍色玻璃,背面用綠松石嵌出美麗的花紋。
整個劍身滿飾有菱形暗紋,在靠近劍格的地方刻有鳥篆體錯金銘文「越王鳩潛(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
劍主人「鳩淺」就是「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約公元前520年-前465年)。
考古學家稱此劍為「勾踐劍」。
無論就勾踐劍的外形研製,還是質料搭配,這口劍都無疑是我國青銅短兵器中罕見的珍品。
❶回文章頂部,點「龍泉寶劍」進行訂閱
❷交流歡迎關注我的微信:「 longquanbj 」
揭秘春秋霸主越王勾踐的隨身寶劍為何流入楚國墓葬!
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使越王勾踐成為階下囚,被吳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踐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後回到越國。在大臣范蠡、文種的輔佐下,勾踐臥薪嘗膽,立志圖強,用艱苦...
揭密中國劍的前生今世
劍是中國古兵史上很熟悉、很常見的古代兵器。劍的歷史悠久,構造極其簡單,使用靈活方便,兩面都有利刃,劍端有鋒,即可橫斬,又能直刺。平時帶在身上能夠自衛格鬥,戰場上揮劍格鬥用以殺敵,實戰應用十分廣泛...
越王勾踐的青銅劍千古不銹之謎:越王勾踐劍價值
越王勾踐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
大寶劍千年不腐之謎——越王勾踐青銅劍
削鐵如泥,吹毛斷髮,外星製造……千年寶劍越王勾踐劍從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帶了諸多謎團。今天小小白就來給大家一 一解惑。01美國人曾經評選過世界五大著名刀劍,越王勾踐劍打敗了山下奉文軍刀、七支...
兩把青銅劍破土而出價值幾何?四字竹簡片水中現身藏何信息?
光明網01-16 12:16顯示圖片□本報記者伍丹通訊員李紅/文記者梅聞實習生尹祥/圖青銅劍鑲嵌綠松石都有劍鞘昨日上午,荊州望山橋一號楚墓東室、西室各出土一柄青銅劍。東室出土青銅劍劍鞘完好,劍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