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到底是怎麼起源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至簡中國史》

作者:弘億 出版:中國法制出版社

一部史識和史觀頗具新意、非常通俗、引人入勝的極簡中國史,吸收了直到21世紀的各種史學新發現和發展。

作者弘億(王培霖,字弘億)是歷史學者、專欄作家,曾師從朱季海先生(章太炎關門弟子)修習國故。

幾千年以來,人們依據歷史書的記載和儒家典籍的描述,天然地認為「三皇五帝」是我們的祖先,由黃帝代代傳到堯舜禹,繼而是夏商周。

這段敘事世系完備、記載有序,人們對此並沒有反思和懷疑過。

但這個觀點在100 年以前被打破了。

當時,質疑中國傳統文化的「新文化運動」興起,反映在史學領域,便是顧頡剛、胡適、錢玄同等人為代表的「古史辨派(疑古派)」的出現。

顧頡剛認為:「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發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統恰是一個反背。

」而這個論斷,否定了整個「三皇五帝」時代,也否定了古史記載的那個黃金時代。

胡適聲稱「東周以上無信史」。

顧頡剛甚至通過「考證」,推斷出大禹是一條蟲子,而不是一個人。

1925 年,著名學者王國維提出,考察古史要有文獻學和考古學二重證據法。

要將地下的考古發現補正文獻史料,即以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相互印證,以此辨析歷史真偽。

考古學給中國學術界帶來一線希望。

100 年來,隨著考古學不斷取得重大突破,越來越多的古史記載獲得了印證。

中國夏商帝王世系,自「古史辨派」質疑以來,只被看作傳說,不為學術界所普遍接受(顧頡剛主張要把這段歷史當故事看)。

然而20 世紀上半葉以來,由於甲骨文的發現和識別,史記中商代帝王的世系很多都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印證。

王國維考證發現,《史記·五帝本紀》中的帝嚳確有其人。

這樣,被古史辨派一度推翻的夏商世系傳說,自此重新獲得了可信的證據。

1928 年,商朝首都遺址「殷墟」在河南安陽被發掘出來。

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再次印證了《史記·殷本紀》等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確為信史。

1959 年,歷史學家徐旭生根據上古史籍記載的指引,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村蔥蔥麥田覆蓋的地下,發掘出一片城市遺址,此遺址距今3700 年左右,考古學家研究認定此時期是夏朝晚期、商朝初年。

至此,「雙重證據法」所證明的歷史,已經被推前到夏商之際。

但關於夏禹前的歷史,還只是傳說,尚未被考古證實。

海外學者對這段歷史多持懷疑態度。

情況終於有了轉機。

2002 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在山西襄汾縣陶寺村南, 距縣城約15 里地的一塊麥田裡,發掘出一片規模巨大的上古都城,都城在鼎盛時期面積達4000 多畝地(280 萬平方米),跟今天的清華大學校園差不多大。

這項考古發現,使考古學所證明的中華文明起點由二里頭遺址所標明的距今3700 年左右的夏商時期推前500 年,到距今4200 年左右。

而根據古書的年代記錄,那正是堯舜時期。

遺址中的古觀象台,據碳十四方法測定,大約在公元前2100 年左右使用。

又出土一隻陶土扁壺,上面寫有幾個暗紅色古文字,比商代的甲骨文早至少七八百年。

這都表明,當時的文明已經到了很高的程度。

2011 年,考古人員在陝西神木發現了石峁古城遺址。

石峁古城的規模,遠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浙江,300 多萬平方米)、陶寺遺址(山西,270 萬平方米)等已知城址,是目前已發現的我國史前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相當於6 個故宮。

石峁古城和周圍的衛星城主人是誰,目前尚不確定,有不少學者推斷,它很可能是軒轅黃帝領地。

其他小型一些的考古發現,更是不勝枚舉。

與此同時,蒙文通、徐旭生、傅斯年等眾多學者也在文獻學方法的基礎上, 重新梳理上古歷史,試圖從理論上還原出上古中國的脈絡。

「三大集團說」「夷夏東西說」等鴻蒙時代社會狀況的新描述,逐漸產生。

蒙文通和徐旭生各自獨立得出了遠古時期中國大地上存在三大部族集團的結論,可謂不謀而合。

中國上古歷史,百年來經歷了相信古典——打碎古典——重建新古典之路。

國人曾對古人深信不疑,又曾以「五四」的鐵錘將其徹底打碎。

而今天,驀然回首,卻發現那些滿載著方塊字的殘簡與黃卷,又在燈火闌珊處放出光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夏朝存在被質疑,是否真的有夏朝?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已知的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夏朝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個...

至簡中國史:中國文明到底是怎麼起源的?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思想內參。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至簡中國史》連載之二:中國文明到底是怎麼起源的?弘億人類告別猿猴進化成人,已有約數百萬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