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解密:七帝八陵,宋太祖為何親自選擇葬身河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刀墓手札·中國百大古墓系列之宋太祖永昌陵

年齡越大,越會對宋朝有好感。

與大多數血雨腥風的朝代變更不同,大宋用「黃袍加身」完成了朝代的變革;用「杯酒釋兵權」讓開國功臣安享了晚年。

還有難得的開明,皇帝再生氣,也要遵祖訓不殺進諫的文官。

從河南鞏義市出發,沿鄭洛公路西南行四十里,就到了一個名叫「龍窪」的地方。

這裡,四周台地層層,遠處是簇簇青山,中間是一片平川。

就在這平川上,有一座古代陵墓高高隆起,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墓地——「永昌陵」。

永昌陵統領著北宋皇帝的陵寢群——宋陵。

整個宋陵區的規模不小,散落在鞏義市區和下轄的芝田、西村、回郭三鎮。

北宋有七帝葬於此(除徵、欽二帝被虜,死於北國之外),分別為太祖趙匡胤永昌陵、太宗趙光義永熙陵、真宗趙恆永定陵、仁宗趙禎永昭陵、英宗趙曙永厚陵、神宗趙頊永裕陵、哲宗趙煦永泰陵,加上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的永安陵,統稱「七帝八陵」。

還有后妃、功臣如包拯、寇準墓,據考證有300多座,是一個巨大的陵墓群。

在鞏義市宋陵中,永昌陵是地面遺蹟保存較好的一座宋陵。

由南向北依次是華表、石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各1對,石馬及控馬官、石虎、石羊各2對,「藩使」3對,文、武臣4對。

陵園四門外有石獅,南門石獅北有武士,南門內陵台前有宮人。

趙匡胤其實一直想遷都洛陽「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無奈大臣們反對,貴為皇帝的他一點辦法也沒有。

在從洛陽返回汴京的途中行至鞏縣,他悵然四顧,決定選擇緊臨洛陽的鞏縣為他百年後的安身之地。

趙匡胤在位16年,49歲(976年)時暴死,生前沒有安排建陵,死後七個月內建陵,安葬,以後的七個皇帝也都遵這一祖訓,去世後七月內建陵安葬。

當地傳說,在下葬宋太祖趙匡胤的正午時分,忽聽「鏜唧」一聲,一隻白兔飛跳過來,正好撞著銅鑼。

接著又聽「撲嗵」一聲,一條大鯉魚從空中跌落鼓上。

東邊山上還蹦出一個石人,面向靈柩似在默哀。

這些異常徵兆表示,趙匡胤之死已為上帝所知,於是有人說,這是「上天示兆、神人來吊」。

因此,後來宋陵的每年祭品,都少不了鯉魚和全兔。

而東面的山也改名「石人山」,於是 「玉兔敲鑼魚打鼓,山上石人奠君主」的說法,便在陵區流傳開來。

宋代文官以宰相為首,武官以樞密使為首,上朝排列次序文官在武官之上,因而陵墓石刻中文臣像居北、武臣像位南。

石象中的文、武臣服飾相同,其區別僅在文臣執笏板、武臣拄長劍。

文武臣頭戴三梁或五梁冠,身穿長袍,腰系方塊玉帶。

陵園四門外各有一對石獅。

石獅左牡右牝,牡獅卷鬣,牝獅披鬣。

南門外二獅為行獅、立姿,相顧對視,東、西、北門石獅皆蹲踞昂首,鎮門武士1對,位於陵園南門之外、石獅之北,武士像高大、勇猛,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兵器。

宮人2對,分別位於南門內、陵台前。

宮人戴幞頭,穿窄袖長袍,面部清秀,似為宮女。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刀墓手札」將會為您介紹一百個中國古墓,歡迎您的關注與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