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二陵博物館局部開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南漢二陵包括德陵和康陵於2003年~2004年發掘,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2011年被列入廣東省首批大遺址名單,是廣州市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南漢二陵在發掘結束後進行原址保護。
南漢二陵博物館是經已故考古學家麥英豪倡議,廣州市人民政府2012年決定立項建設的專題博物館,被列為廣州市「十二五」重點文化建設項目之一。
工程總投資約3.28億元,占地面積約9公頃,總建築面積21800平方米。
昨天上午,「南漢二陵博物館向公眾局部開放參觀揭幕儀式」和「南漢二陵博物館建設和陳列專題展覽」冒雨在廣州大學城國醫西路舉行,這也是自2015年奠基以來南漢二陵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
活動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成為今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活動。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丹彤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南漢二陵博物館位於廣州大學城國醫西路,選址康陵遺址以西依山而建,南漢二陵博物館集遺址保護展示、專題陳列展覽、公眾考古教育、文物保管修復、學術科研交流於一體。
主功能區包括「南漢歷史陳列」、「考古發現的廣州」專題展覽和「公眾考古活動中心」共三個基本陳列。
目前,博物館主體工程已經完成,正在推進布展工程。
「南漢歷史陳列」展廳總建築面積814平方米。
展覽分為「亂世大漢國」、「都城興王府」、「考古現三陵」三部分,通過考古發現和現存南漢文物史跡,以實物、圖片、視頻、多媒體互動等手段,向公眾全面立體地展現五代南漢國的歷史和文化面貌。
據介紹,「雲山珠水間——考古發現的廣州」廳總建築面積1078平方米。
展覽通過考古實物資料展現先秦時期廣州地區人類社會面貌,廣州自秦代建城以來2200餘年的城市發展變遷、歷史文化積澱和持續不斷的海外交往歷史,同時,向公眾全面展現廣州考古遺產保護成果。
「公眾考古活動中心」總建築面積1191平方米。
是博物館內的重要文化教育服務設施,包括小型展示廳、考古科普講堂,考古活動體驗區、虛擬展示區、文物拓片工作室、文物修復模擬中心等活動區域。
通過設置多種形式的模擬考古活動,讓公眾走近考古、了解考古、體驗考古。
博物館還設有面積703平方米的臨展廳,用於舉辦各種臨時展覽,增進與國內外博物館同行的交流。
此外,還有面積426平方米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和7452平方米的文物庫房,用於廣州地區歷年來考古出土大量文物標本的保管、保護、修復和整理研究。
建築布局:唐風古建 嶺南園林
據介紹,南漢二陵博物館的建築設計是在保護好康陵遺址主體部分的前提下,充分結合周邊的地形地勢,進行規劃建設整體區域,並形成完整的園林景區。
廣州南漢二陵博物館以中國傳統文化「天圓地方」作意念,以「南韻·和庭」為主題,打造嶺南地域氣息濃厚的紀念性建築。
館內以「中國如意結」作布局結構,以庭院為核心作為建築體量單元,通過五個單元的相互疊合、交織,形成圓中有方、方中有圓的有機結合,營造實為建築、虛即庭院;圍而不合、虛實互換的建築理念。
為順應康陵遺址的布局走向,博物館的布局保持與康陵遺址平行,形成有秩序的統一整體。
參照唐代宮廷布局及利用南低北高的地勢,形成三進層次格局;根據城市空間及陵墓歷史遺留的相互關係,博物館採用勻稱、穩定規劃布局;通過建築的圍合,形成尺度豐富、空間流動的多層次院落。
結合本項目的地理位置及所具有的時代特點,在設計中根據古建築比例合理抽出橫向和豎線的線條,保留並抽象出傳統結構形式,使建築本身無論內外均統一體現出唐風古建的味道。
功能上做到平面的高利用率、行為流線的合理性、使用空間的多變性以及設施系統的全面與先進性;通過成熟科學合理之結構布置,簡約的設備系統設計,精簡相宜的材料運用,合理合情地控制成本。
南漢國
(917-971年)
南漢國是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南方的一個封建地方割據政權。
南漢國疆域東至今廣東、福建之交,北抵湖南郴州,西控廣西大部,南逾海南島,周邊與閩、南唐、楚國和少數民族政權大理等地方政權相鄰。
自劉岩以降,南漢歷三世四主,凡五十五年。
宋開寶四年(971)被北宋所滅。
有關南漢的記載,見於北宋薛居正撰《舊五代史》、歐陽修撰《新五代史》、司馬光撰《資治通鑑》。
清代學者梁廷楠的《南漢書》中,比較全面系統地記載了五代南漢國的歷史。
知多D:南漢國考古有哪些發現?
記者了解到,廣州作為南漢國的都城,留下了豐富的遺存。
清末民初時期,廣州小北一帶發現南漢國的磚室墓,出土了買地券。
1954年,南漢中宗劉晟昭陵的發掘是南漢考古的第一個重要發現。
近年來發現的南漢時期考古遺存,包括王宮御苑、城牆、王陵、臣民墓葬和其他建築遺存。
20世紀90年代,廣州發掘了南漢水關遺址。
2000年以來,陸續發掘了南漢王宮一、二、三號宮殿和池苑遺址。
2002年,廣州北京路發現南漢道路遺址;2007年,發現南漢城牆遺址;2012年和2015年,分別在廣州東風中路和中山四路發現了南漢時期大型建築基址。
此外,在廣州芳村還發現了南漢寶光寺遺址,在環市路以北發現了五代南漢時期的建築基址。
南漢王陵的考古工作始於廣州石馬村的昭陵,1954年發掘,出土了10多件青釉瓷罐和100多件灰陶罐,其中,發掘出「乾和十六年四囗興寧軍囗」(磚殘斷,文字未完)字樣的磚。
已故考古學家麥英豪結合相關文獻,確認了該陵墓是南漢中宗劉晟的昭陵。
2003年~2004年,南漢德、康二陵在廣州大學城被發現,出土了康陵哀冊文碑,是南漢考古的最重要發現之一,被評為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此外,在廣州古城周邊還發掘了一批南漢臣民的墓葬,又發現了三件買地券,加上原來留存於博物館的兩件買地券,這些買地券對南漢時期的民間信仰及城市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廣東陽春,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南漢時期的鑄幣遺址,為研究南漢鉛錢的鑄造史提供了明確信息。
在廣西桂林、賀州、梧州等地,還留存有南漢時期的石刻造像、銅鐘等史跡。
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與廣州文博事業
麥英豪先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批傑出的考古學家,是中國現代考古事業的開拓者。他主持或指導了廣州幾乎所有的重要考古項目,六十餘年考古生涯,「三大發現」留與後人的是寶貴的歷史遺存;他全力以赴地獻身廣...
南漢二陵博物館6日起首次向公眾開放
「南漢二陵博物館向公眾局部開放參觀揭幕儀式」和「南漢二陵博物館建設和陳列專題展覽」今天(6日)上午冒雨在廣州大學城國醫西路舉行,這也是自2015年奠基以來南漢二陵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活動由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