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隨之謎:一國兩名終破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78年,曾侯乙墓發掘,舉世震驚。

人們既感嘆於其文物的精美,也自此知道歷史上曾存在一個國家「曾」,這是一個從未在文獻中有過記載的國家。

這一年,黃鳳春剛參加工作並有幸參與了這場重大的考古發掘,自此他與曾國文明的發現結下了不解之緣。

37年後,與記者見面時,黃鳳春還穿著「湖北考古」制服,一臉野外工作者的膚色,他說,「為了解開曾隨之謎,我願意盡畢生精力。

自曾國在考古發掘中被發現,困擾史學界最大的問題漸漸轉移到「曾隨關係」上: 一個是只見出土文物,歷史文獻未著一字;一個僅在古典文獻中有記載,鮮少發現實物遺存。

在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隨國疆域內,卻屢屢發掘出了曾國的墓葬。

時間、空間交織在一起,文獻記載、出土文物千頭萬緒。

曾隨是否為一個國家,抑或兩國曾經有過爭戰,其中一國被另一國所滅?曾國被發現後,史學界關於曾國文明的探究日漸集中到破解「曾隨之謎」上。

曾國文明謎案

當中有三大觀點被關注最多

著名歷史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組組長李學勤,在其文章《續論曾國之謎》中首次提出「曾隨之謎」,並推論曾國與隨國為同一國家,在史學界引起大討論。

曾隨是否合一,不同的聲音一直存在,史學界卻始終沒有定論。

其中史學界有三大觀點被關注得最多:其一,曾隨兩國地域相同,都在漢水以東,所謂「漢東之國隨為大」,兩國是否合一;其二,兩國族姓是否相同,他們是否同為姬姓;其三,在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編鐘中有一鎛鍾,銘文上說楚王曾經被曾國所救,而史書上卻記載「楚王奔隨」,隨人救楚,這段歷史作何解釋?

經過此次大討論後,學術界基本上形成了較為固定的認知模式,即曾國亦或者說隨國,是西周晚期才被周天子分封到漢水以東地區,它既稱曾也稱隨,但兩者不可以簡單合一。

直到2011年,在隨州葉家山墓地,發現了數量較多的「曾侯」墓葬,而且有眾多西周早期的銅器出土。

從文物的形式、紋飾、造型上判斷,為西周早期的風格。

「我主持了這場考古發現,當時的發現讓考古界都震驚了,還被評為『2011年十大考古發現』和『社會科學論壇六大考古新發現』兩項大獎。

」回憶當初,黃鳳春仍然很興奮。

向外報導材料的時候,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就提出了新觀點,「曾國應當是姬姓,這和過去探討曾隨之謎的情況就又有不同了。

因為把曾國歷史再向前推進了500多年,而不再是曾侯乙墓的戰國時代了。

同時,姬姓的分封時間也往前推進了500多年,到了西周早期。

此時,除了黃鳳春所代表的「曾國姬姓」的少數觀點外,學術界一片反對之聲,「他們有他們的道理。

他們認為葉家山墓葬平面圖像與姬姓周人墓葬圖形不同,還有周人墓地旁不留腰坑(腰坑通常會埋有一隻狗);商人喜歡用日名,周人銅器不用日名(以天干地支對每日命名),而葉家山墓地卻用了日名;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根據商代甲骨文所記,在漢水流域曾經有一個姒姓曾國。

以這些依據來判定曾國不是姬姓,不是周人的姬姓,還說一定是商代姒姓曾國的遺裔國。

」這些觀點,對於黃鳳春依據銅器風格所推斷的觀點來說很不利。

曾國貴為姬姓

葉家山墓地考古史料佐證定論

面對以上質疑時,黃鳳春把視域放大到了更大範圍,「從當時周人分封的背景來看,這塊地域太重要了,是南北交通的屏障之地。

而文獻上又說『漢陽諸姬』,所以周人不可能讓異姓的姒姓國來管理。

面對越來越大的爭論氣氛,黃鳳春在整理葉家山文物時,有了一個重大突破,「我們在一個青銅簋上發現了『南公』的銘文,這個銘文意義重大!」 銘文為「犺作烈考南公寶尊彝」,此處的南公,就是南公括(適),為姬姓,「《封神演義》裡面就有這個英雄人物,是西周早時期的滅商功臣。

早在2009年,隨州文峰塔出土的編鐘中就有南公的銘文,但到了2011年葉家山文物整理的時候才被發現。

黃鳳春順口背出這段銘文:「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與曰:伯適上通,左右文武;撻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庀淮夷,臨有江夏。

其意為,曾侯在追溯他的先祖伯括,即南公。

南公適(括)受到天子重用,輔佐文王和武王,完成了攻打殷商的使命,最後安定了天下;周王派遣南公到南方經營疆土,警戒淮夷,監視江夏的異動。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羅運環在2014年的一場座談會上稱:「曾侯與編鐘是我們目前所發現的曾國鍾里史料價值最高的,沒有任何一套編鐘的史料價值超過它。

將這兩段指向南公括的銘文,與史書文獻記載相對應,可以推定曾國是西周早期被分封到南方的姬姓侯國。

另外還有一件鐘的銘文說道,「曾侯與曰:余稷之玄孫。

」稷,為后稷,是周人的祖先。

有關曾國姬姓的爭議,到此就可以塵埃落定。

雖然就出土文物的精美程度而言,早500年的葉家山之墓可能稍遜曾侯乙墓一籌,「但葉家山在史料上的價值意義,是不亞於曾侯乙墓的。

它解決了學術界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文字材料。

」黃鳳春說,沒有這些文字材料,學術界可能對曾國何時被封到此地,又與周朝是什麼關係,始封者是誰,恐怕永遠弄不清,爭論也會一直延續下去。

現在曾國姬姓可以定論了,《封神演義》上談到的南公括被封后又到哪裡去了,也有定論了。

曾隨實為一國兩名

文峰塔編鐘銘文解開懸案

那麼曾國的領域按照考古推算有多大呢?隨棗走廊一帶是曾國的中心地段,向四周擴展有隨州、棗陽、京山、襄陽、新野等地,與《左傳》記載「漢東之國隨為大」相吻合。

如果說曾國在這一地段,那麼隨國就不可能也在同一個地方,隨國又在何處呢?

公元前506年,發生了一場吳楚之戰。

在之前所說的曾侯乙鎛鐘上也同樣記載了這段歷史,但不同的是銘文記載曾國人救了楚昭王。

曾侯乙死後,昭王之子楚惠王專門製作鎛鍾以國禮相贈,出土時還懸掛在最顯眼的位置。

史書記載在楚昭王時,吳國攻打楚國攻破郢都,使得楚王奔隨,楚王最後被隨國所救。

歷史文獻中的這段歷史,卻在曾國墓葬的銅器銘文上得到了呼應。

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場事件,更進一步證明了曾國就是隨國。

但為何史書上只記載隨國卻不記曾國呢?黃鳳春解釋說,只能做一個推測,古代常常有一國兩名的例子,如呂國也稱甫國,晉國還稱唐國,孟子見的梁惠王其實是魏王。

當記者提出只有遷都,才有一國兩稱的慣例時,黃鳳春又解釋說,也有不遷都兩稱的,如州國又稱為淳于,這樣的例子在傳世文獻中數不勝數。

曾國被封后,曾多次遷都,有可能曾遷到過隨地,所以歷史記載就稱為隨國了。

在討論曾隨兩稱時,黃鳳春還拿出來一則之前從來沒有在媒體上透露的材料, 是在2012年文峰塔出土的編鐘上的一則銘文:「左右楚王,弗討是許。

」曾國說自己輔佐楚王,楚王許諾不征討曾國。

這段話正好又和史書上對應了,史載「楚隨盟友」,楚國把周邊的國家都滅了,就是不滅曾國。

那麼不管做什麼樣的推斷,所有的文字材料都指向一個國家,曾國即隨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專家稱西周早期曾國政治中心為湖北隨州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鳳春14日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隨州葉家山墓群的考古發掘證實,西周早期曾國政治中心就在今湖北隨州。在現存的歷史文獻中,沒有任何關於曾國的記載,有關曾國都城過去也不知道。...

又見曾侯——揭開沉睡三千年的古曾國之謎

一座侯墓、一座古城,揭示出西周最早封國——曾國的準確位置。但是曾國的其他歷史信息有哪些?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中原國學講壇「文明向心——大道中原」系列講座第21講,帶您揭開沉睡千年的古曾國之謎。

音樂考古破解「曾隨之謎」

本報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孫夏 宋夢)第十屆國際音樂考古大會日前在湖北省博物館舉行,來自美國、德國、俄羅斯、韓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100餘名學者,圍繞音樂考古等話題展開研討。會上,中國學者重點...

隨州 葉家山古墓文物又有新發現

隨州 葉家山古墓文物又有新發現【隨州文明網訊】近日,葉家山文物整理中再次發現「南宮」銘文,這一發現為古代曾國和隨國同指一國又提供了新的證據。 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編鐘等大量精美器物,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