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俑偶服飾鑑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代考古學中,兩漢考古成最為突出,這不僅是因為漢朝歷久四百餘年,更主要的是漢承秦制,開啟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繁榮期,且漢人重孝道,普遍以厚葬為俗,偏倚風水,常擇高地而墳,遺存至今的各類漢墓眾多,出土文物豐實。

在各式精美的文物中,俑偶毫無疑問居其大宗,從中反映出的歷史信息涉及若干門類,尤以文采繽紛的服飾最為直觀。

漢代俑偶主要有木俑和陶俑,出土地以湖南、湖北、陝西、河南、江蘇、四川等地較為集中。

按身份、性質的不同,可分為貴族、官吏、侍從、兵士、奴僕、樂舞者等幾大類。

一、 貴族類

1. 帝王冕冠與冕服

帝王冕冠與冕服是古代帝王參加朝會宴享、郊天祀地或其他盛大典禮時的穿戴;冕冠有冕旒,即以彩線穿垂若干串珠玉,其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別貴賤尊卑的重要標誌。

冕服以玄衣纁賞組成,上下繪繡章紋。

這種服飾制度始於周朝,直至明清,延續兩千餘年。

2. 男子袍服

漢代男子以袍服為貴,一直被當成禮服。

其基本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部分有明顯的收斂,領、袖都飾有花邊。

袍服以袒領為主,多見交領和雞心領,穿時露出裡衣,頗同於今日之西服外衣與淺色內衣的關係。

穿時一般裹以巾幘或在巾幘上加戴進賢冠。

漢初,則多在髮髻綰好扎牢後加戴「劉氏冠」。

3. 女子袍服

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木俑和女服實物看,曲裾繞襟深衣是貴族婦女的常服。

著名的馬王堆帛畫中的女主人就穿這種服飾。

凡穿這種服飾的婦女,一般都腰身緊裹,既為防風,亦彰顯雍容華貴的身材。

上襦下裙的襦裙樣式,也為貴族女子所喜愛。

這種服飾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漢代因襲不改。

漢樂府詩中就有「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的句子描繪它。

它的樣式一般是上襦較短,僅及腰際,而裙子很長,下垂可及地。

襦裙是中國婦女服飾中最主要的一種形式,東漢以後,曾一度減少,到了魏晉南北朝又重新流行,從此興盛不衰,直至清代、民國而及今。

儘管襦裙的長短、寬窄、質地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仍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二、 官吏類曲裾或者直裾深衣。

通身較為緊窄,長可及地,衣服的下擺多呈喇叭形,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鑲邊。

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

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從出土情況看,這種式樣的服飾實際上是漢代官吏最常見的式樣,不論是湖南長沙的馬王堆木俑,還是陝西咸陽的彩陶俑,抑或是江蘇徐州北洞山的彩繪陶俑,概莫例外。

尤其以1986年出土於江蘇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陵墓墓道7個小龕中的224件彩繪陶俑最為突出。

這批俑服飾色彩絢麗,眉目端莊而富靈性,袍裾、佩飾、裝備乃至鬚髮的描繪均不厭其詳,細膩而明晰;造型簡潔明快,栩栩如生,堪稱將雕塑、繪畫熔為一體的典型力作。

根據其姿態、高度、服飾,結合身份的差異,略分五類。

第一類戴幘帽,紫帽綠袍袖,儀表嫻雅,雙手執板,腰插長劍。

高度最高,且位置居中,當是這批彩俑的最高統帥——郎中令。

第二類神情端莊而不失恭謹,發分兩側向後挽髻,頂壓長冠,在左或右額發上有圓孔供插置頭飾。

第三、四、五類俑端嚴肅然,多蓄整齊鬍鬚,著右衽重袍,多件俑之右股有「郎中」、「謁者」的墨書字樣,可以肯定他們均為郎中令的屬官,爵秩三百石左右(圖二)。

彩俑均立姿,屬基本完整的楚王近侍班子——郎中令署各級官吏,服飾色彩豐實,計有紅、白、黑、綠、青、藍、紫、橙諸色,色調搭配和諧,衣紋飄逸生動。

毫無疑問,這些楚王屬官皆著高檔的絲織衣錦。

體衣多交領右祍袍服,內外兩重,過膝抵脛,為深衣制,直裾式。

外襟(即「續衽」)折到右側,下裾側緣作梯形。

外衣雖顏色多樣,但每件皆專一色,僅在袖、領口處有錦緣,內衣多用素白或淺黃色,少數採用了雞心領式的直襟長袍,有絢麗的織錦圖案。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木質高冠男俑,頭戴長冠,黑髮由前額分開,再由腦後綰至冠下梳成髻,穿深藍色菱紋羅綺長袍。

圓頭鞋底刻「冠人」二字,即戴冠人的意思。

按漢朝制度,要八級以上高爵才能戴長冠,故此俑可能是車大侯利蒼家中「家丞」的替身。

此外,曲裾深衣亦是女官服的常服。

在漢代,作為帝、王、侯及其夫人的貼身女侍,都屬女官,有較高的爵秩和身份。

江蘇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的女俑,體態優美,嫻靜典雅,一如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中女主人身後隨侍的女官,皆曲裾深衣,儀態出眾(圖三)。

三、 兵俑類

陝西咸陽楊家灣和江蘇徐州獅子山的兩處兵馬俑為其代表。

前者發現於1964年,屬漢代著名軍事將領周勃或周亞夫陵墓的陪葬品,模擬中央軍以最高禮儀軍陣送葬的情形;後者發現於1984年,屬漢代分封於徐州的楚王王陵的組成部分,應是仿效生前擁有地方軍隊的排陣狀況。

兩處兵馬俑中既有步兵,亦有騎兵;既有軍官,也有種類不一的士兵。

既有沉穩自信、舉重若輕的戴冠著鎧甲的將軍俑,也有不避刀劍、衝鋒陷陣的「科頭」兵,反映在服飾上,自是豐實多樣。

徐州獅子山漢兵馬俑發現於江蘇省徐州市東郊的獅子山西麓。

共有6條俑坑,現已發掘了一、二號俑坑,出土了2100多件西漢彩陶俑。

其中「飛騎」俑(圖四)格外引人注目,馬俑腹部刻劃「飛騎」(圖五)二字,史書載「楚兵剽輕,難於爭鋒」,「飛騎」二字恰好表現出了當時楚國騎兵的彪悍與迅疾。

整個俑由馬耳、首、身(鞍)、四足、尾以及俑身、雙腿等部件組合而成。

這批陶俑中最多的是站立俑,既有戴平頂盔者,又有飾髮辮者,還有挽髻者;著裝有內著雙層長襦外罩交領右衽衫的,也有內穿圓領衣外罩短衫的,還有在襦衣外罩甲衣的,又有穿寬袖戰袍者(圖六)。

跪坐士兵俑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它分為兩類,其一為著袍御手俑,其二為甲冑俑。

前者著袍戴巾幘。

長袍外罩短袖圓領衣,圓領前開,不辨衣衽,下擺裹膝,兩側衣組成三角形飾,依據手勢,該類俑應是左手握韁繩,右手執長策的御手俑;甲冑俑頭戴風字盔,內穿寬袖長襦,墜地遮足,外罩甲衣,身背箭囊(圖七)。

在徐州獅子山漢兵馬俑出土的十年後,考古工作者尋找到並發掘了它的主墓——獅子山楚王陵,發現了八千餘件鐵甲衣片。

技術人員將它們修復出兩頂頭盔,四件身甲,再現了西漢「玄甲」的光輝。

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鐵胄一如漢兵俑中的胄,由上部的主體和下部垂緣兩部分組成。

胄頂圓如覆盤,其主體呈圓筒狀,由三排35片特大型甲片編聯,僅在前部開一方口,露出嘴臉,護頸垂緣聯綴於胄主體下沿,分為三層,每層24片,上下伸縮自如(圖八)。

四件身甲分別是札甲、大魚鱗甲、小魚鱗甲,小刀形魚鱗甲。

札甲由大型長條形甲片組成,其甲片類似一枚簡札,故名之。

此鎧甲由身甲、甲裙和披膊三部分構成,甲高77厘米,重16.5公斤左右(圖九)。

大魚鱗甲由身甲、肩披膊和甲裙等部分構成,甲片以麻繩編聯,皮革襯裡,絲絹包邊裝飾,其甲裙和披膊可收縮,全甲重18公斤左右。

小魚鱗甲是貴族緊身穿著的內甲,全套甲衣共使用5種計2391片魚鱗形鐵甲片編綴而成,每片有6~10個孔帽,全甲計有近2萬個甲孔,其甲片之小,工藝之精,令人嘆為觀止。

小刀形魚鱗裙甲的形制和製作最為奇特,甲片形狀十分特殊,形如小刀狀。

為便於作戰,此甲在編綴方法上採取了獨特的可全身收縮技術。

全甲長84厘米,重15公斤左右,應是楚王在戰車上使用的鎧甲。

四、 奴婢與僕役類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大量彩繪木俑中,有一類穿交領右衽廣袖曲裾長袍,袍緣有墨地紅花織錦,兩袖垂拱袖中。

男性平頭,女性挽髮髻,面目清瘦,應是奴婢的替身。

在江蘇揚州和徐州的王侯類漢墓中,出土有數以百計的既小又簡陋的陶俑,小僅盈數寸,衣飾彩繪單調草率,僅以紅彩勾勒領與袖,常與廚房、柴房等勞作間為伍,其身份不言自明,皆屬供驅使的下等奴婢。

至於在四川發現的撈袖挽褲的陶俑,則是衣僅蔽體,食難果腹的僕役,其衣飾多以直裾服為主,便於勞作,簡陋程度可想而知。

五、 樂舞類

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成批的歌舞俑,木俑面部豐滿,敷有白粉,眉清目秀,頭梳盤髻,穿著菱紋羅綺長袍,跽坐式為歌俑;立俑上身前傾,雙膝微屈,具動態感者是舞俑。

其中的一組彩繪樂俑中,有3個鼓瑟俑垂手作鼓瑟狀,2個吹竽俑做持竽狀,組成了一個小型的家庭樂隊;舞女俑從衣著紋錦鑲邊的繡花長袍上判斷,應屬於主人的貼身侍婢。

(本文由盛世典藏編輯整理,微信交流:shimingcheng)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徐州出土的漢兵馬俑為啥都是小矮個?

邊聽邊看走進屬於你一人的博物館說到兵馬俑,最出名的,當然是在陝西西安秦始皇陵出土的秦兵馬俑,它們氣勢恢宏,威震四方。要說中國最出名的旅遊景點,外國人來了都要去看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絕對算一處...

試探徐州漢代錢幣在兩漢文化中的作用

徐州是漢文化的發祥地,是西漢高祖皇帝劉邦的故鄉和發跡之地,對這塊風水寶地,兩漢歷代統治者都異常重視。劉邦稱帝的翌年(前201年),即封其弟劉交為楚王諡號楚元王,傳八代。第八代楚王劉延壽時,因與...

馬王堆漢墓出土各類木俑的著裝(上)

長沙馬王堆一號和三號漢墓共出土有各類木俑266件,其中一號墓出土162件,三號墓出土104件。這是目前我國西漢時期出土木俑最為豐富的墓葬,同時也是漢代木俑藝術水平的最高代表者。據三號墓出土的遣冊...

馬王堆漢墓出土各類木俑的著裝(下)

內容摘要:馬王堆漢墓除出土一些侍俑之外,還出土有樂俑、歌舞俑。一號墓出土的奏樂俑共有5個,其中2個吹竽, 3個鼓瑟,是一支家庭樂隊。舞俑一號墓出土除上述身份的俑類之外,一號墓還出土了一件麻衣小木...

考古匯|漢代女性服飾演變

點擊上方「圓明園遺址公園」可以訂閱哦! 漢代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昌盛,經過近400年的發展,奠定了中國漢文化的基礎。漢代的服飾文化非常發達,從漢代出土的女俑造型可以窺見一斑。漢代出土的女傭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