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博物館看到青銅器叫不出名字的時候請看這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很多時候我們去博物館看展覽的時候(尤其是青銅器展覽),往往看著文物很精美,但是就是不知道叫啥名字,如果沒有注音的話!前幾天小編去蘇州博物館看展覽時遇到了一對情侶,他們在看到一件簋的時候,那個女生問男生:這個字念啥。
男生說不知道!小編本來打算去告訴他們的,但是想想還是算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分享一下常見青銅器的名稱叫法以及常見的造型,喜歡的朋友可以收藏轉發一下哦!
斝(jiǎ):古代盛酒器和禮器,由新石器時代陶斝發展而成。
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於盛酒或溫酒。
簋(guǐ):是古代中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造型常見於圓口,雙耳。
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青銅器具之一
軎(wèi):是古代車上的重要部件,「軎」位於兩個車輪的外側,用於固定車輪,將軎套於軸的最外端,防止輪子脫落。
盉(hé):中國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
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青銅盉最早出現於二里頭文化時期(即夏文化),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
鉞(yuè):一種古代的兵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
在原始社會時期,鉞通常為成年男子的象徵。
更確切來說鉞是大斧,
卣(yǒu):中國古代酒器。
盛行使用時期為商代跟西周時期。
當時用來裝酒用。
其外觀上大部分是圓形,橢圓形,底部有腳,周圍雕刻精美的工藝圖案。
觚(gū):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
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
觚初現於二里頭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見。
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早期。
簋(guǐ):古代中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
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青銅器具之一。
甗(yǎn):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lì(是鍋),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就是籠屜,甑底部本身就是網眼),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觥(gōng):是中國古代盛酒器。
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
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
彝(yí):古代用於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
觶(zhì):中國古代傳統禮器中的一種,做盛酒用。
流行於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罍(léi):中國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
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體量略小於彝,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
鬲(lì):一種中國古代煮飯用的炊器,有陶制鬲和青銅鬲。
青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
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
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
簠(fǔ):中國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出現於西周早期,主要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盨(xǔ):中國在古代盛食物的銅器,橢圓口,有蓋,兩耳,圈足或四足。
盨是用來盛黍稷的禮器,從簋變化而來,西周中期偏晚的時候開始流行
匜(yí):中國先秦時代禮器之一,用於沃盥之禮,為客人洗手所用。
周朝沃盥之禮所用水器由盤、盉組合變為盤、匜組合
敦(duì):中國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會時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
出現在春秋時期,後來逐漸演變出蓋。
到戰國時多為蓋形同體。
常為三足,有時蓋也能反過來使用
鑃(diào):古樂器,形似鐸鈴,以木槌敲擊,祭祀和宴樂時用
瓿(bù):中國古代的一種小瓮,青銅或陶制,用以盛酒或水,亦用於盛醬
磬(qìng):是一種中國古代石制打擊樂器和禮器
甑(zèng):中國古代的蒸食用具,用來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將甑中的食物煮熟。
歡迎關注山人說藝,在這裡你可以獲取最新、最全、最不一樣的藝術、文博資訊和知識!!!
最全中國古代青銅器各種器型以及名稱,不可錯過!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千年文化印跡、記載著中華民族千年奮鬥史的青銅器,在璀璨的歷史長河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青銅器種類繁多,造型奇特,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