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花的產地及歷史:三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唐青花的產地

先銘先生於1978年在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時,曾在馮平山博物館考察了唐青花三足釜。

當時他撰文說,據說該瓷器1948年出土於河南洛陽,胎釉特徵與鞏義窖的產品。

無獨有偶,南京博物院1986年也在河南洛陽徵集到一件唐青花蓋,胎釉特徵亦與工藝白瓷相似。

儀器測試和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證實了馮先銘先生的判斷。


唐三彩的主要產地有陝西西安附近的耀州窖、河南的鞏義窖、河北的內邱窖,還有山東的淄博窖。

唐青花的產地在河南鞏義窖。

究其理由,有以下三點:

首先,對河南鞏義黃冶鎮唐代窖址出土的和陝西乾陵、昭陵出土的三彩陶殘片的釉進行的化學分析和色度測定表明,河南鞏義黃冶鎮唐代窖址出土的三彩釉的質量最高。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曾經對元代景德鎮窖青花,唐代鞏義窖的三彩藍釉和1975年唐城遺址中出土的唐青花的釉、胎以及青花加釉的標本作了雷射顯微光譜分析和化學成分測試,結果表明,唐青花的青花料中錳(Mn)鈷(Co)比為0.22,接近於景德鎮元青花色料,這與雷射顯微光譜分析的結果是一致的。

但是,在唐青花試樣中,青花料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銅(CuO=0.09%),其鈷(Co)銅(Cu)比為3.56%,而景德鎮元青花色料中沒有檢測出銅(CuO<0.01%),從這點來看,唐青花色不同於景德鎮元青花色料,而恰與河南唐三彩藍釉(錳鈷比為0.3,故銅比2.7~4.4)比較接近。

從胎的化學成分來看,唐青花胎中的三氧化二鋁(A

)含量比較高,達28.71%,而二氧化矽(Si

)的含量比較低,為63.81%;也曾經對鞏義白瓷的7個樣品的胎作過測試,三氧化二鋁(A

)含量平均值為31.78%,二氧化矽(Si

)的含量相對也較低,平均值為60.85%,二者比較接近。

唐青花的釉石典型的石灰釉,氧化鈣含量為14%,數據與唐代河南窖的石灰釉相符。

再者,以上四個生產唐三彩的窖口同時也都產白瓷,而鞏義窖區的黃冶河、白冶河窖,均以燒白瓷為主,兼燒三彩及黃、綠、藍等單色釉陶器,且所產三彩與白瓷的質量在當時均為上乘之作。

通過以上對幾個窖的白瓷及三彩的彩、胎、釉的分析,說明唐代鞏義窖,特別是鞏義的大、小黃冶窖與白河窖具有生產唐青花的物質和技術條件。

重要的是,2002年、2003年,在鞏義市黃冶窖的窖址中發現了青花瓷標本。

黃冶窖位於河南省鞏義市站街鎮大、小黃冶村附近的黃冶河兩岸,西距鞏義市區5千米,窖址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

黃冶窖1957年首次於考古調查時被發現,其後,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對其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

2002年

2003年,為配合公路工程建設,先後兩次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在出土作坊遺址的同時,還出土了大量唐三彩、白瓷、青釉器,發現了一定數量的唐青花器殘片。

其造型豐滿,工藝精湛,鈷藍彩繪,色調渾厚。

可以看出的造型有:碗、盤、杯、盞,水注、罐及器蓋等。

紋飾主要有點彩、條彩,以點彩組成的梅花紋,盛開的蓮花或荷花狀的花卉圖案等紋樣。

2005年


200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鞏義白河窖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可看出的器型有圈足碗、葵口碗、套盒與枕。

圈足碗繪有幾何花卉紋飾。

由此可以確認:鞏義黃冶窖、白河窖是唐青花發源地。

唐青花的主要特徵

青花的主要特徵從青料、紋飾、胎釉、造型和工藝等五方面進行闡述。

青料

唐青花發色色澤濃艷,藍中透綠,帶黑色結晶斑點,觸摸有凹凸感,為低錳低鐵型的含銅鈷料。

唐青花瓷所用鈷料似乎從中東地區進口

紋飾

首先分析四件完整器物的圖案。

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所藏青花條彩紋鍑,器口四枚點彩,肩部用藍彩繪等距四條短弦紋,弦紋之間各有一枚點彩,與器口的四枚點彩垂直相對。

美國波士頓泛美美術館收藏的一件青花碗,碗裡心繪折枝花草紋,碗內壁、腹部及口沿有斑彩,這種不規則的條斑彩,並不像筆的點劃,而似唐三彩那種不規則的條形斑紋。

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用點彩方法繪五條魚形圖案,中間滿綴點彩梅花形朵花,口沿飾弦紋。

南京博物院所藏青花蓋子,蓋面及紐頂以點彩繪五枚梅花形朵花。

其次,現收藏於南京、揚州的殘片紋飾分為兩類:一類為中國傳統圖案,有如意雲、「卍」字紋、花卉蜜蜂、洛陽花等。

洛陽花是石竹花的一種。

清代汪灝《廣群芳譜·花譜二十五》記載:「【原】石竹草品,纖細而青翠,妍動人。

一雲千瓣者,名洛陽花,草花中佳品也。

」唐朝詩人李白、杜甫、陸龜蒙、皇甫冉都有詠石竹花(洛陽花)的詩句。

李白詩有「石竹繡羅衣」,說明當時石竹花就作為紋樣繡在綢料上;陸龜蒙說的更詳細,「曾看南朝畫國娃,古羅衣上碎明霞,而今莫共今錢斗,買斷春風是此花」(《石竹花詠》)。

當時的石竹花應該是很賞心悅目的,且十分流行於洛陽一帶,否則不會起名洛陽花,也不會有那麼多名家詠它了。

《芥子園畫傳》第三集中有這種花的畫法。

《芥子園畫傳》雖然成書於清代康熙年間,但其中收入的花卉畫譜並不太多,洛陽花本身多見,且流傳有序,圖案中多用,才得以被收入畫譜。

唐青花殘片的另一類紋飾為幾何圖形,以菱形為多見,中間多夾以散葉紋,具有中東圖案風格。

英國皇家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9世紀伊拉克藍綠彩幾何花葉紋陶盤的紋樣就是典型的一例。

南京博物院藏枕殘片的紋樣也為此類,其框架為菱形紋,細部用散葉紋和朵花紋點綴。

就目前所見的實物及資料看,用點彩組成圖案和實筆繪畫,是唐青花紋飾方面的兩個最主要特點。

2007年,河南鄭州市出土的人物紋青花塔式罐繪有一幅曲棍圖,則屬於另一類紋樣。

胎釉

從殘片與梅朵紋蓋看,唐青花的胎質比較粗松,呈米灰色,經化學測試,燒結程度不好。

釉質不細,白中泛黃,胎釉之間施一層明顯的化妝土 這是唐青花的重要特徵。

造型

唐青花完整器以小件為多,有三足鍑 、碗、罐、蓋等。

例如:三足罐,高6厘米,小口卷唇,圓鼓腹,三蹄足。

碗,高4.2厘米,口徑6.2厘米,撇口,卷唇,弧腹。

蓋子,最大外徑8.5厘米,高4.5厘米,寶珠鈕,子口,內壁不施釉。

唐青花殘片器型有枕、盤、碗、壺、爐和執壺等。

盤碗口沿多作花瓣狀,圓唇,淺腹,內壁出筋,玉璧形或玉環形底足。

其中,一件殘碗的口徑達24厘米。

壺,腹部渾圓,短嘴,打平底。

工藝

唐代青花的工藝特徵是:

第一,胎質較粗。

從殘枕片的測試數據看,胎的氣孔率為18.01%,吸水率為8.42%,體積密度為2.14g/c

,這些比例都相對較高,為胎料處理不夠細緻所致。

第二,薄釉重彩。

第三,在化妝土上繪畫。

第四,生燒。

根據對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唐青花枕片的測試,其燒成溫度在1200℃

1230℃。

造成生燒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燒成溫度低,而是因為胎中三氧化二鋁(A

)的含量較高,鹼金屬氧化物含量在3%左右,因此需要更高的溫度才能使之緻密瓷化。

第五,對部分唐青花殘片有釉上青花之說。

◎唐青花的衰落

何事物都有其盛衰的過程。

許多在唐代盛行一時的窖口,至北宋衰落,鞏義窖為其中之一,它於北宋初年衰落。

「皮之不存,毛將焉駙」這便是唐青花衰落的原因之一。

宋代,中原地區一批窖場代之而起,各窖之間的許多品種都是互相滲透的,但並沒有繼續燒青花,究其原因,主要是鈷料缺乏。

鈷料缺乏也是導致唐青花衰落的原因之一。

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民族青昧青花瓷,當地青花陶的燒造,字10世紀以後,一直都未間斷過,中國出現元青花是,又大量銷往該地,這種現象說明有青花瓷的市場。

宋代設市舶司,瓷器外銷為其業務之一,南宋偏安,南方許多窖口的瓷器,如龍泉窖、福建青瓷、景德鎮白瓷等均通過泉州、廣州銷往國外,而北方地區的瓷器外銷並不多。

交通不利,出口困難,這是導致唐青花衰落的第三個原因。

由於唐青花處於青花瓷的開創期,且多為外銷瓷,又因年代久遠,國內外材料均不多。

相信隨著青花起源問題的探討,還會有一些唐青花被從地上地下「發掘」出來,唐青花的面貌將會越來越清晰的展現在世人面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密陶瓷演變 通曉時代變遷

今天小編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從古至今陶瓷的演變歷史和特徵1.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隨處可取,不受地理條件的限制。2.陶器燒制的溫度比較低一般是800攝士度。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較高。4.陶器...

今天我們來講一下青花瓷

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人們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

新農業綜合體思維模式下的鞏義歷史(五一)

(一)黃冶三彩窯址黃冶三彩窯址目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鞏義市站街鎮大、小黃冶村,分布於黃冶河兩岸,總面積約23萬平方米。黃冶三彩窯址始燒於北朝,發展於隋,盛於唐,式微於宋、金。早期...

青花鼻祖——唐青花

曾幾何時,我們連元青花這回事兒都不知道,短短几十年,都已經研究到唐青花了。不過唐青花能不能確定著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關係到青花瓷的起源問題。小編交流微信:13167075608

唐宋元時期的早期青花瓷器

中國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代,唐代的鞏縣窯就開始使用含有鈷的藍釉彩來裝飾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製作還不成熟,而且隨著鞏縣窯的衰落還一度中斷。中國的青花瓷在唐宋開始萌芽,到了元代後期,由於國際上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