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華展回顧3000年前歷史風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雙鸞鳥紋小銅車
山西兩周時期文物精華展今天下午揭幕
□本報記者 黃鎣/文 張海強/攝
春秋晚期晉國的官方文書——侯馬盟書、「金縷玉衣」的前身——綴玉覆面……今天下午4點,《晉國霸業——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華展》將在河北博物院揭幕,98件(組)文物向觀眾展示晉國的歷史風雲。
該展覽將在省博展至10月16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背景】
展現一段3000年前的歷史風雲
山西的簡稱「晉」,就源於周代諸侯國——晉國。
西周初年,周成王將「唐」地封給了弟弟叔虞。
叔虞過世後他的兒子燮父將「唐」改名為「晉」,始建晉國。
其後歷代晉國國君勵精圖治,開疆拓土,歷經「文侯勤王」、「曲沃代翼」、「獻公拓疆」、「文公稱霸」,「遷都新田」,「悼公復霸」,成就百年霸業。
直至春秋晚期,「三家分晉」,韓、趙、魏稱雄戰國。
20世紀50年代以來,侯馬晉國遺址、曲沃晉侯墓地、絳縣橫水墓地、太原趙卿墓地等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將晉國歷史文化越來越清晰地呈現於世人面前。
此次《晉國霸業——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華展》就為石家莊觀眾帶來近百餘件(套)文物精品,充分展示晉國歷史文化。
昨天在省博,山西博物院保管部逯斌、發展部郭喜鋒介紹了展覽看點,他們透露這次帶來的都是精品,「包括青銅器、玉器和陶范還有侯馬盟書等,其中有30多件(組)國家一級文物」。
【看點】
春秋晚期晉國的官方文書「侯馬盟書」
「侯馬晉國遺址」1965至1966年間出土的「侯馬盟書」震驚中外史學界,1995年被評為建國以來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侯馬盟書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晉國卿大夫舉行盟誓的文書,文字是用毛筆書寫在玉、石片上,有圭形、圓形及不規則形。
侯馬盟書是我國春秋晚期晉國的官方文書。
這批文字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古代文字中用毛筆書寫而篇章完整的古人手書真跡。
本次展覽就展出了5件「侯馬盟書」,多為不規則的碎片,文字極其袖珍,大多是紅色。
古代鑄造青銅器的工具「陶范」
展櫃中幾塊帶有紋飾的灰黃色「石頭」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這是兩周時期鑄造青銅器時所用到的工具『陶范』。
」春秋以來晉國作為占據黃河中游的頭等強國,青銅鑄造的工藝技術日趨成熟,具體表現便是青銅鑄造工具「陶范」的製作水平相當高。
此次展覽展出「虎形器耳整套陶范」等的同時,還以流程圖等揭示了西周青銅器的製作流程——先塑泥模,依模做范,再往陶范中灌注青銅溶液,冷卻後除去陶范,再加細琢修飾。
「青銅銘文」傳遞千年前的信息
展覽中青銅器占了極大比重,當時的青銅除了在鑄造工具和兵器時使用外,更多的還是廣泛用於禮器,作為「國之重器」擔任天子、諸侯、卿大夫等君主貴族祭祀祈福活動的主角。
將分封諸侯、祭祀典禮等內容的銘文鑄刻於青銅器也是當時青銅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因此青銅器上的銘文為後人揭開中國古代歷史的神秘面紗提供了重要依據。
此次展覽中有一組八件成套的「楚公逆鐘」,銘文清楚記載了楚公逆為祭祀先祖,出巡四方,四方首領入貢赤銅九萬鈞,楚公逆用以制鐘的事跡。
「金縷玉衣」的前身「綴玉覆面」
很多人都知道河北博物院館藏的滿城漢墓「金縷玉衣」名揚中外,但您知道「金縷玉衣」還有前身嗎?那就是此次展出的「綴玉覆面」。
古人以玉斂葬,是認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施覆於人體各部位使其不朽。
綴玉覆面,是指將玉片做成人的面部五官等特徵的形狀,穿孔之後綴飾於紡織品上,殮葬時覆蓋於逝者面部,綴玉覆面可說是西周葬玉器中的典型作品,漢代廣受世人矚目的「金縷玉衣」正是由此發展演變而來。
此次展出的「綴玉覆面」出土於晉獻侯夫人墓葬中,由79件形制各異的玉件組成。
神秘女性墓中出土800多件玉器
展覽中有不少極其精美的玉器,譬如山西曲沃晉侯墓地63號墓葬中出土的玉人、玉熊和玉牛,小巧玲瓏分外可愛。
根據發掘結果顯示,這位墓主人是晉穆侯的次夫人。
她的墓中隨葬品多達4000餘件,僅玉器就有800多件。
到底是怎樣的一位次夫人,不僅可以入葬晉侯墓地,還能擁有如此奢華的隨葬品呢?至今仍是個謎。
此次展出她的隨葬品中有件小玉人只有成人巴掌大小,屬於商代器物。
兩周時期百餘件文物亮相河北 呈現晉國六百年興衰
中新社石家莊8月23日電 (記者 高紅超)兩周時期晉侯墓地出土的大量青銅器、玉器,晉國官方文書——侯馬盟書、「國寶級」文物「虎形灶」等100餘件套文物精品23日亮相河北,呈現了晉國六百年間的興衰...
尋尋覓覓找晉跡:2016年山西侯馬、曲沃考察記
我在外地南方工作時,發現很多人都分不清「陝西」和「山西」,其實本人小時候也搞錯過。由於發音相似,英文地名為了區別二者,山西的英文單詞為「Shanxi」,而陝西的英文單詞則為「Shaanxi」。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