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牲埋玉的盟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日報網2014-08-31 07:07:00

山西侯馬秦村盟春秋晚期盟誓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璧。

山西博物館藏侯馬盟書

古玉品鑑65

蔣衛東

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現為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浙江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春秋時期,變革與戰亂頻仍,舊秩序日趨瓦解,「公室衰微」,「政在家門」,不僅周天子權力旁落,形同虛設,不少諸侯國的政權也為卿大夫把持。

出於政治上與軍事上「合縱連橫」、黨同伐異的需要,國與國之間、卿大夫與宗黨之間歃血為盟、約信明誓的「盟誓」活動風行一時。

山西侯馬和河南溫縣春秋晚期盟誓遺址的考古發現,則揭示了史書上沒有記載的宗黨間盟誓活動的鮮活細節。

據考證,侯馬盟誓遺址的主盟人是晉國六卿之一的趙簡子,而溫縣的主盟人則是同為晉國六卿之一的韓氏。

兩處盟誓遺址發現的數百個長方形或橢圓形盟誓坑(「坎」)內,都出土了用於祭祀的玉器與牛、羊、馬等動物,以及朱書或墨書的玉石約信文書—「盟書」。

侯馬盟誓遺址出土玉器200餘件,種類有圭、璋、璧、聯璜璧、環、瓏、琥、玦、刀、戈、鉞、矢形器和一些長方形、圓形以及不規則形的玉片等。

這些玉器依據在盟誓坑內的出土位置,以及器表是否書有文字,可以分為盟書用玉與祭祀用玉兩大類。

盟書用玉主要是圭、璋、璧等玉器。

其中,製作規整的長條尖首型玉圭,是春秋盟誓遺址中出土最多的一類玉器,是「盟書」的主要載體,體現出西周命圭制度對於春秋盟誓儀式的深刻影響。

這些長度不一,寬度大多在1.3厘米以上的玉圭上,大多用硃砂書寫著密密麻麻的盟誓誓詞,誓詞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別背叛誓言,否則要你好看。

另一類祭祀用玉,大多出土於盟誓坑北壁下特意掏挖的小壁龕內,一般龕內放置一件璧或璋,多的放有三至八件玉器。

這些祭祀用玉中,不少是前朝的遺留物,如商代的琥形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璧、聯璜璧、鉞、刀、璋等,甚至還有一件典型的良渚文化玉璧。

有意思的是,這些祭祀玉器多數被有意地分割切薄,像玉璧,很多厚度只有0.2厘米,最薄的僅0.05厘米;璋、鉞、戈、環等玉器的厚度,同樣大多只有0.5~0.1厘米。

這些事先被特意切薄的玉器和牛羊等動物,都是盟誓儀式上奉獻給神或祖先的祭品。

此種將玉璧等玉器用作祭品的理念,顯然源自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以玉事神的用玉傳統。

只是,春秋時期,玉圭與玉璧脫穎而出,逐漸成為祭祀天地和祖先活動中最為常見的玉禮器組合,而且還開創了重質不重文的祭祀用玉習慣。

來源廣州日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化巨擘張頷先生辭世

今天下午5點25分,文化巨擘張頷先生安詳辭世,享年98歲。老家從張頷先生的學生薛國喜處證實了上述消息。薛先生並告知:張頷先生出殯時間安排在五天後。這是一個告別的年代。我們告別了柴澤俊先生,告別了...

《侯馬盟書》光耀學界

1965年發掘出土的侯馬盟書是新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已成為國寶級的文物。這批文物對研究中國先秦時期春秋戰國之交的歷史,特別是晉國末期及"三家分晉"的歷史增添了新鮮材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意義...

「考古詞條」青銅時代 · 侯馬晉城遺址

東周時期晉國晚期都城新田遺址。位於山西省侯馬市區西北部。年代在公元前585一前416年。1952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發現並發掘。這一發現為研究春秋時期晉國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1961年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