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古代帝王反制盜墓賊十大「毒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厚葬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歷代王侯將相不惜耗費人力、財力,營建陵寢地宮。

為了防止墓葬被盜墓賊侵擾,為了保住地下寢宮數之不盡的寶藏,也為了自己升天后靈魂得到安寧,古大帝王們挖空心思無所不用其極地來保護自己的陵寢不被盜墓賊侵害。

下面將向大家講述古代帝王反盜墓賊十大毒招。

疑冢防盜,有一個考古名詞,叫「虛冢」。

虛冢,只是秘葬方式的一種,又稱假墳、虛墓、虛葬、潛葬、潛埋,說白了,就是造若干假墓穴,而將真屍葬地隱匿起來。

據說,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後,曾命人掘開了這些虛冢,裡面竟然跑出一隻白兔子。

此說顯然是無稽之談。

但從中可以看出,盜墓掘墳,在孔子那個時代已是一種社會現象了。

為了防止盜墓者盜墓掘墳,反盜墓成了必須考慮的事情。

石勒是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創立者,曾經是漢族豪強的奴隸。

他少年英雄,十九歲時組建了軍隊「十八騎」,自號大將軍,隨著實力的發展,他攻城略地,建立了後趙王國,登上了皇帝寶座。

在他母親王氏去世後,為了防止墓穴被盜,石勒將母親秘密安葬,隨後又大張旗鼓地用虛葬疑冢來掩人耳目。

《晉書》中記載:「勒母王氏死,潛窆(音bian埋葬)山谷,莫詳其所。

既而備九命之禮,虛葬於襄國城南」。

二十年後的公元333年,石勒逝世,同樣也採用了虛墓疑冢的反盜墓方式,和他的母親一樣,同樣也是隱匿於山谷,然後用「高平陵」的名義,設置虛墓,以混淆盜墓者的視線。

高陵位於襄國城西南三十里處,不築牆,不種樹。

史書記載,當時安葬石勒的時候,在夜間同時抬出了十幾個棺材分別掩埋,以迷惑當時的百姓。

後來,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十三城門出棺」,是否是受到了石勒秘葬方式的影響,現在不能肯定,但其反盜墓的靈感,應該是一致的。

石勒死後,由其第二子石弘繼位,後讓其侄兒石虎奪了皇位。

石虎死後,葬顯原陵,從史料記載來看,顯原陵亦為虛冢,石虎並未葬在陵中。

《資治通鑑晉緲(卷100)記載,東穆武帝昇平三年(公元359年),前燕皇帝慕容偏古同「俊」)做了一個夢,夢見石虎咬其膀子,一怒之下去挖顯原陵,欲鞭屍泄憤。

但打開陵穴後,並沒有找到石虎的屍體。

顯然,石虎受其叔父啟發,也採用了虛墓疑冢。

反盜墓招數二:構築崖墓將墓穴挖在山崖上的岩石中,是另一種反盜墓招式。

依山為陵,顯然比平地起穴那種封土式陵墓防盜效果要理想得多。

但這種莽法一般人家造不起,也造不成。

這種開鑿于山崖之中,不另起墳丘類型的墓穴,考古界慣稱「崖墓」。

這種墓在西漢時已頗為流行,如現今考古發掘發現的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山東曲阜魯王墓、徐州龜山漢墓,都是在山崖中開鑿了巨大的洞穴而成。

崖墓的歷史很長,早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分布在江西省境內的武夷山崖墓,形式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及聯洞群葬,棺用整木刳成。

經考古發現,多為戰國古墓。

從這點來說,皇家的「依山為陵」反盜葬式,是受到了民間崖墓葬制的啟發。

李世民的昭陵玄宮。

就是採用了這種防盜方式,是開鑿九螋山(今陝西省禮泉縣境內)而就。

其後唐諸帝多興師動眾,將附近風水上佳的山體都鑿空了。

反盜墓招數三:鐵水澆築

將墓穴開鑿于山之中,堅固異常,防盜效果自然也非同一般,但是也存在明顯「漏洞」,其通往玄宮的洞口,盜墓者很容易找到。

如何封閉洞口,工匠煞費苦心,其中用鐵水澆築,就是其中的硬招之一。

正史所記,最為著名的鐵水封陵,當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台葬墓——乾陵。

乾陵墓道開在北峰南面的山坡上,墓道長63,1米,寬3,9米,呈斜形坡。

墓道與墓門間用吞條填砌,多達39層,用石近四『千塊。

石條之間用鐵拴板拴拉,每三層上下用鐵棍穿聯,再用錫鐵熔化灌縫。

石條上刻有文字(含石匠姓名),共發現「焦才…合一」等363字。

考古結果表明,目前沒有發現乾陵被盜的痕跡。

可見,武則天的反盜陵手法是相當成功的。

唐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屍穸》(卷13)記述了一個鐵汁澆鑄固墓的故事一劉晏判官李邈,莊在高陵,莊客懸欠租課,積五六年。

邈固官罷歸莊,方欲勘責,見倉庫盈羨。

輸尚未畢。

邈怪問,悉日:「某作端公莊客二三年矣。

久為盜。

近開一古冢,冢西去莊十里。

極高太,八松林二百步方至墓。

墓側有碑,斷倒草中,字磨滅不可讀。

初,旁掘教十丈,遏一石門,固以鐵汁,累日洋糞沃之方開。

可見,再巧妙的防盜招數,都能被狡猾的盜墓者破解。

盜墓者用硫酸水天天澆灌,最終,鐵汁溶解了,讓盜墓者得逞。

反盜墓招數四:積沙,積石土丘墓最絕的反盜墓招式是「積沙」和「積石」,這種墓也有一個專業術語,叫「積沙墓」和「積石墓」,如果是複合型,則是「積沙積石墓」。

「積沙墓」俗稱流沙墓,是盜墓者最為頭疼和害怕的墓冢類型之一,出現時間很早。

在營建時,開挖十幾米深、面積達幾十甚至幾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間,據堪輿術。

定好棺槨的朝向、方位後,以炒乾的細沙埋葬棺槨,而不是以土回填。

沙子積埋到一定位置和厚度後,才以泥土覆埋。

並將四周夯實築牢。

為什麼要將沙子炒干昵?一是可以保持地下乾燥的環境,防止屍體腐壞:二是強化防盜效果。

乾燥的細沙如水,流動性極強,盜墓者根本無法挖掘盜洞,因為挖的時候,沙子會流淌,根本就形不成盜洞。

就是挖成了,也極容易造成塌方,讓盜墓者成為殉葬者。

2005年5月,考古專家對郭莊楚墓進行了全面發掘。

參與發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馬俊才事後透囂,整座墓的防盜招式一環套一環:大墓深達17 米,其中10米多埋的都是沙子。

又在主棺的正上方和側方,加修了兩個假棺材,為了逼真,還放置了小件陪葬品。

墓道走向設計也很絕,不像通常大墓那樣,墓道直達墓底,而是改變了方向,如果盜墓者順墓道而下,根本看不見真正的棺室。

這座楚墓內的陪葬品,能歷兩千多年而不被盜出。

完全是因為這環環相扣的反盜墓設計。

現場發現。

此墓大大小小有17個盜洞,其中年代最早的盜洞挖於戰國時期,位於墓室北口外約三米處,這是一個階梯式的斜向洞,向下發現積沙後停止了挖掘。

積石也是古人反盜的絕招,比積沙的使用更寬泛。

1988年,在太原金勝村發掘的251號墓屬春秋晚期大墓,打開後發現,面里有「積石積炭」,積石是為了砸死盜墓眷,積炭則是防止屍體腐爛。

已考古發掘過的固始墓、曾侯乙墓、中山王陵和魏王陵均屬大型墓葬。

槨內外大都積石、積沙、積炭。

積石一般置放在墓壙的四周或四角,但郭莊楚墓的積石防盜設計最佳。

考古人員在葛莊楚墓積沙層中共發現了積石1000餘塊,最小的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

這些石塊石質石色多樣、形狀不一,但邊角都十分鋒利,應當是特意開採並經過有意揀選的具有殺傷力的石塊。

大致分為亂石層、蒙頂石層、貼頂石層、攔腰石層和臥底石層,可以防止盜墓者從不同的部位進入。

散亂分布在積沙上層的亂石,殘存50餘塊,重量、大小、位置均無規律,防不勝防,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

反盜墓招數五:伏弩、懸劍在所有的反盜墓手段中,最為神秘的是「伏弩」。

弩即是箭,伏弩,就是暗設在陵墓死穴(盜墓者必經之地)處,可以自動發射利箭的一種反盜集機械裝置。

機弩,即裝機械的弓。

伏弩一般只有帝王陵一類的高等陵寢才會使用,秦始皇的陵墓就有「伏弩」。

郭沫若在《中國史稿》第三篇第三章第一節中寫道:「為了防止後人挖掘他的墳墓,秦始皇命令工匠裝置了許多機弩,以射殺企圖進入墓道的人。

曹操的高陵內傳說也設有機關,但此說不見於正史。

蒲松齡所作的《聊齋志異曹操冢》(卷10)記載,「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

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

轉相驚怪。

邑宰聞之中,遣多人閘斷上流,竭其水。

見崖下有深洞,中囂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

去輪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漢篆。

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

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在盜墓者將封閉的古冢打開後,怪事就出來了,「開時箭出如雨,射殺數人。

眾懼欲出,某審無他,必機關耳,乃令投石其中。

每投箭輒出,投十餘石,箭不復發,因列炬而入,至開第二重門,有木人數十,張目運劍,又傷數人。

眾以棒擊之,兵仗悉落。

四壁各畫兵衛之像。

南壁有大漆棺,懸以鐵索,其下金玉珠璣堆集。

眾懼,未即掠之。

棺兩角忽颯颯風起,有沙進撲人面。

須臾風甚,沙出如注,遂沒至膝。

眾皆恐走。

比出,門已塞矣。

一人復(一目後)為沙埋死,乃同酹地謝之,誓 不發冢。

此文透露出了「伏弩」的厲害。

在這個古冢里,反盜設計多種多樣,不只有機弩,還有積沙,一個進入墓內的盜墓賊。

因反應慢了一點,就被積沙掩埋了。

在墓穴中置放的殺人兵器,除了伏弩和機弩外,還有「懸劍」,但這兩樣東西的反盜謄原理都差不多。

被盜的名人墓中,唐朝風水大師袁天罡的墓里就有「懸劍」。

袁墓位於彰德城西北三十五里東灰營樹,墓垣以磚砌成,內為清水一池,池深無底,池水中有鋒利鋼錐。

當地傳言,附近李家坡盜墓者李某將袁墓打開後,盜走了墓內的陪葬物金箍金劍和20餘件金具。

更有一劍懸於墓頂,有二人因以利刃擊砍劍之強,落水而死,後將屍體撈出,屍身均被利尖穿爛。

從此,雖人皆知墓中有寶物,然無敢往取者。

反盜墓招數六:巨石堵門另一個反盜墓手段是用自霖石頂死墓遭。

在帝王陵中,反盜設計嚴密。

特別是後室(客騫所在)的防盜更嚴謹。

在專供棺棒運行的長長墓道上,從入口到地府一般至少設有兩道石門,多者七道,道道有機關,石門燕迭數噸至數十噸。

最外面一層俗稱「盤剛牆」,而金剛牆的位置相當隱蔽,若非有知情者很難找到。

新中國成立後發掘的第一座帝王葭寢,是明神宗朱翊鈞自臼「定陵」,1956年5月19日,考吉人員挖了第一鏟土,但直到當年的9月2日,才找到傳說中寫有「此石到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指路石」,然後才找到金剛牆。

在金剛牆的石門後面,有一根同樣神秘的「自來石」,這塊石頭,其實是一根長方形的石柱,起抵門棍的作用,有「一石當關,萬夫莫開」的奇效。

定陵兩扇石門十分沉重,高3,3米,寬1,7米;頂門的自來石長達1,6米。

棺槨擺定,人員退出,裡面不留一人,這自來石是怎麼梅門頂住的?原來,秘密在石門和門軸的設計,兩門的對接邊緣扣榴,門軸上下端打磨成球狀,打鑿時,叉在兩扇石門中間齊門縫的相同部位,多留出一個凸起的槽口。

關閉石門前,工匠將自來石放在地面的石廈凹槽內,通過特殊器具套住自來石。

當1人從地宮中壘幫撇出後。

先關起離門,工匠拉動拐釘,讓其慢慢前傾。

使之與石門上磺留槽口對接。

石條傾斜後,藉助巨大的重量,會壓迫有門軸的石門轉動。

這時候,工匠迅速拿開拐釘,石門自動關閉,直至完全合縫。

兩端均插在石槽內的自來石,便將石門死死頂住,不知竅門的人根本無法打開。

陵墓內一般設有多條迷道,盜墓者打開第一道石門後,未必就能找到第二道門,找到第二道石門,也未必就能打開第三道門,道道石門背後的「機關」也不盡相同。

1928年,軍閥孫殿英盜掘清東陵時兵分幾路。

在盜慈禧陵寢時,地宮的最後一道石門攔住了他。

本來打算用炸藥炸開的,但又怕震壞陵內寶物,遂改用笨法子,撞。

40名士兵用粗木槓子,硬是將石門撞開了。

後來,調查人員在現場調查時發現,項門的自來石被撞成了幾截。

另一路士兵在盜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時,怎麼都打不開玄宮前的石門,情急之下,只好將其炸開。

石門炸開後,士兵驚訝地發現了一個天大的奇事:裕陵內葬有乾隆和孝賢純皇后、哲敏皇貴妃等6人,其他五個桔槨都在石床上,唯獨乾隆盼棺槨「走」了下來,成了「自來石」,將石門死死地頂住。

迷信的說法是乾隆地下有知,知道有賊人要來盜掘裕陵,便隻身下來頂門。

但同樣的奇事在1975年,考古專家清理裕陵地宮時又出現了,乾隆的棺槨又「走」下來頂門了。

有專家認為這是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將棺漂起來所致的,但是其他五具為何不動呢?而且乾隆的梓棺四角有重石固定,如果是地下水的浮力作用,當有很大的波浪才成啊,而滲進來的水顯然不存在這個條件。

乾隆棺槨頂門一事,至今專家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考古結論,成了有趣的謎題。

反盜墓招數七:深藏伏火《漢舊儀》里所言,「將作營陵地,內方石,外沙演,戶交橫莫耶,設伏弩、伏火、弓矢與沙,蓋古制有其機也。

」這段文字中透露出,古墓中的「伏火」是古人反盜墓設計的傳統手段之一。

這種古墓也有一個名字,叫火坑墓,有些地方的盜墓者俗稱火洞子。

曾震驚世人的長沙馬王堆1號墓(「辛追墓」),就曾出現「伏火」。

這座墓的發現頗為傳奇,該墓位於長沙市東郊長瀏公路北側,距市中心約4公里。

據地方志記載,此處為五代時期楚王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馬王堆。

1971年,各地紛紛開始以「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為內容的備戰運動,駐守在長沙市東郊的軍方醫院看到高達幾十米的馬王堆,決定將高堆挖空,建一座秘密的地下醫院。

打孔探測中,有一種冰涼的氣體從孔中噴出來,作業人員想試試噴出的氣體壓力有多大,便往裡面灌水。

但水竟然反濺了出來。

有經驗者便想到了火洞子,劃著火柴一試,涼氣啪地一下就燒了起來,於是,他們就推測下面必有未經盜掘的古墓。

作業部隊及時將異常情況報告給了湖南省博物館。

1972年初,考古專家對此墓進行了全面發掘,兩千年前那位名叫辛追的利蒼侯夫人。

才得以出現在現代人面前。

伏火頗令盜墓者恐懼,但古墓中的伏火到底是不是反盜設計,學術界卻存有爭議。

墓中有無伏火,成為盜墓者判斷古墓是否被盜過的經驗之一,如果有火出來,基本上可以斷定,此墓完好無損。

反盜墓招數八:置放毒物

古籍中,毒墓的記載很多,漢廣川王劉去盜掘戰國古墓魏襄王冢時,除了發現墓是鐵汁澆灌之外,在打開後還有驚人發現,裡面竟然噴出一種有毒氣體,「黃氣如霧,觸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

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古代人常使用的毒物是水銀,在秦、漢及之前的陵寢中,使用水銀的記錄較多,齊桓公墓內便置有水銀池,水銀蒸發形成的毒氣。

給盜墓者製造了很大的麻煩。

置水銀在陵墓中,最著名的當是秦始皇陵。

《史記秦始皇本}己=》(卷6)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陵使用的水銀量驚人,注滿了陵內的整個地層,形成了一個可怕的地下毒河。

試想,在密封空間內,如果有盜墓者侵入,誰還能活著走出來?

古墓中的屍毒、毒氣到底是古人有意放置,還是後天形成。

在考古界也有爭議。

古人在臨終前幾日,知自己壽限到了,往往會服食丹砂一類的東西。

以保證死後屍體久放不腐。

還有一個原因。

包括帝王在內的古人迷信增壽一類的不老藥,丹砂、不老藥這些藥中,都含有水銀一類的有毒物質,累積在體內、骨骼間,時間久了肯定要散發出來,客觀上也就形成了「屍毒」。

不管古墓中的毒是哪來的,但毒墓確實是存在的。

所以,後世盜掘者或考古專家都會小心謹慎,防止中毒。

反盜墓招數九:屠殺工匠在所有反盜手法中,殉殺活口是神秘的,當然也是最違反人權的。

當年,贏政於河北沙丘平台死去後,嗣位的秦二世胡亥將其屍體運回咸陽,葬於驪山附近已營造多年的陵內。

葬事完畢後,為防止泄密,胡亥便下令不留一個活口。

胡亥究竟殉殺了多少活口,具體無數據,司馬遷僅以「死者甚躺」做以總結。

如果先後被罰去修陵的70萬人都被處死了,那將是世界殉殺之最了。

在早期帝王級葬事中,一般都會將工匠和知情人就地處決,這已成為一種舊例陋習,並美其名日「殉葬」,實際上,這是防止知情者泄密而採取的滅殺活口行動,是一種反盜手法。

中國古代帝王葬事中最為著名的殉殺事件,是成吉思汗死後發生的。

此事不只中國人有記述,國外人也留有文字。

當時遊歷東方、帶有羅馬教皇特殊使命的義大利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譯文)中記載。

在運送成吉思汗靈柩的途中,護送的人要將途中遇到的所有人殺死作為殉葬者,並對他們說;「離開現世到陰世去服侍你們駕崩的主人吧。

他們確信,被殺死的人在陰間還會成為大汗的奴僕,他們又把最好的馬匹殺死供主入在陰間享用。

當成吉思汗的屍體運往阿爾泰山時,護送的兵馬沿途殺死了將近兩千人。

反盜墓招數十:咒語恐嚇

上面所說的反盜招數都是「實招」,有一種「虛招』。

一咒語,也是一種反盜墓手段。

虛招雖然虛。

卻不失高明,從心理上絕殺盜墓者,令其不盜而退。

世界上最著名的咒語出自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金字塔)。

圖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死去時只有18歲。

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及其同伴進入了圖坦卡蒙的陵墓。

圖坦卡蒙的棺室由兩個武士塑像守護,內有4個金色的神龕,一具水晶石棺和3個套棺。

戴著金面具的圖坦卡蒙躺在純金製成的內槨里,棺木上有一句咒語——誰要是干擾了法老的安寧,死亡就會降臨到他的頭上。

此外,棺上還有一句話——我看見了昨天,我知道明天。

圖坦卡蒙的臉上有一道傷疤,通過x射線檢查發現,圖坦卡蒙的腦後部受傷,考古學界認為當時一定發生了什麼大事。

圖坦卡蒙的死因還沒有弄清楚,咒語便應驗了,霍華德·卡特被小小的蚊子叮咬後感染,然後便神秘死亡了。

接下來,21名與霍華德·卡特一道參加圖坦卡蒙陵墓考古發掘的相關人員,先後死於非命,「絕命咒語」的傳說不脛而走,轟動了全球。

此後,在其他一些古埃及陵墓中,也發現了類似的文字,警告褻瀆這個墓穴的人會被鱷魚或蟒蛇吃掉。

咒語對盜墓者的威脅來自精神層面,可以造成很深很強烈的心理暗示。

古人很相信咒語的神奇和魔力。

近來的科學發現證實,古埃及法老的「絕命咒語」並不神秘,考古人員先後死亡是因為金字塔中充滿了可怕的致癌氣體氧氣,這是致考古人員非正常死亡的真正元兇。

但新的謎團又出來,這高深度氡氣是怎麼產生的呢?至今沒有人能解開此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身邊詭事—古墓機關

對於《盜墓筆記》,大家最喜歡的莫過於其中神乎其神的盜墓技術和奢華珍貴的古墓寶藏。那麼現實中的盜墓中,墓中那些被破解的機關是否那麼神奇?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古墓中的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