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的「山東大漢」到底多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被「搬到」展廳中的大型墓葬M184

「在設計展覽時,我們本著儘量展現考古過程中的原貌的原則,以一種原生態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考古發掘現場的效果。

」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人王月前介紹,在選擇展品時並沒有選擇外觀精美的物件,而是將出土文物儘可能多地展示出來,以求參觀者一進入展廳就能感受到遠古文化的氣息撲面而來。

5000年前「山東大漢」的生活

——觀「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

中國藝術報記者 陳思靜 實習記者 楊 陽

5000年前的「山東大漢」到底多高?神秘的考古現場是什麼樣子?古代禮儀制度下,陪葬會有哪些物品?7月10日至9月9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濟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展出,對這些問題做出了解答。

展覽分為「橫空出世」「王者之城」「禮制先河」「工藝流變」四個部分,展出的230餘件文物絕大部分來自獲得「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的山東濟南章丘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

黃河流域重要的治玉和用玉中心

焦家遺址一直以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存而著稱,其遺存主要為距今約5300年至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物品、建築。

焦家人聚族而居,聚落形態經歷了「早期居住址——中期墓地——晚期居住址」三個大的發展階段,早期居住址多為半地穴式,晚期居住址多為地面式,建築形式由早期單間房向後期聯排房屋形式轉變。

定居生活、經營農業和採集漁獵活動是這一時期焦家人的生活特點,除此之外,他們還掌握了製作陶器、石器、骨器等加工技術,生產生活已經處於同時代的相對發達的水平。

在焦家遺址的考古發現中,以夯土城牆、護城壕溝和高等級墓葬最為突出,這說明焦家古城已成為距今5000年前後魯北地區的中心聚落。

玉鉞、玉刀等王權象徵物,城牆內發現以人作奠基的祭祀坑,顯示出古城的統治者當時也是軍事上的首領,在古城中擁有無上的權力。

有權之處即有爭鬥,遺址中發現有6座大型墓被毀,且每座都是一棺一槨,「墓主人的地位應該很高,墓主人的腿骨、頭骨有被破壞的現象,而且陪葬的陶器、玉器也多被砸,破壞痕跡明顯。

這很可能是當時的聚落高層內部權力鬥爭的結果」,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焦家遺址考古領隊王芬介紹。

在遺址挖掘中,考古工作者們還發現,大汶口文化擁有十分發達的遠古工藝技術,以制陶和玉石器製作最為發達。

制陶業達到成熟的高度,白陶、磨光紅陶、黑陶、彩陶、彩繪陶爭奇鬥豔,三足、鏤雕、動物造型等手法多變,輪制技術普及,燒造火候高,可以生產出質地細膩的薄胎陶器。

玉器製作在這一時期異軍突起,既有玉鉞、玉刀等禮器,也有形式多樣的玉鐲、玉指環、玉管、玉環、玉錐形器、玉墜等裝飾品。

玉器形式古樸,造型多變,因為可能還處於玉器發展的初始階段,所以尚未形成整齊劃一的固定格式。

同時,這一時期的玉器更重功能和實用,不追求過分繁縟的修飾,玉飾品之間或形成串飾組成使用,或不同個單件玉飾之間形成固定搭配在人體上成套使用。

這些用玉的原則和規律在後世多得到延用和發展,在玉器發展歷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在後來的龍山時期,這些制陶、治玉工藝得到發展和提升,實現了新的歷史跨越——陶器已採用快輪拉坯技術,製作出磨光黑陶、蛋殼黑陶和白陶器,達到古代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治玉水平攀升,除了以鉞、刀、圭等為代表的大型禮器,還有以鏤雕、線刻等手法製作的複雜精美的玉飾,治玉技術和用玉制度已十分發達和成熟。

所以,展覽中專門增加了少量山東龍山時代的精品文物,用於體現東方工藝在本地的延續發展。

焦家遺址代表了黃河流域一處極為重要的治玉和用玉中心,在埋葬制度上形成了十分穩定的禮儀制度和文明化標誌。

這些與早期禮儀制度相關的遺存證據不但在山東地區,而且在全國範圍來說也是最豐富的,為深入研究中國早期社會的禮儀、宗教、思想和藝術等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

它的橫空出世填補了魯中北地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居住形態研究的空白,為探究黃河下游地區古代社會的發展演變進程提供了珍貴的線索。

從等大復原看古代禮制

提起遠古時期人類,以往大多認為當時人們因生活艱辛和環境惡劣,所以身材矮小、體質瘦弱,但焦家遺址的發現顛覆了這種慣識——被譽為5000年前「山東大漢」的部族首領大墓,男性墓主身高經實測近2米,這個身高放在如今也可謂佼佼者。

在展廳觀眾可以看到,大大的玻璃罩下「山東大漢」在墓里的狀態。

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人王月前介紹:「M184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大墓,墓主人身軀和隨葬的禮器全部經過等比例復原——包括長近4米、寬2.1米的墓口,一棺一槨內外相套的形式,以及棺槨之間和人身上放置的近20件陶器、玉器隨葬品等均按被揭露時的情形加以復位。

我們希望能以這種最直觀的方式充分表現出這些高等級墓葬的禮儀制度和恢宏氣勢。

「高個子」在焦家遺址大墓中尤其多,類似M184「山東大漢」的大墓還有幾處。

雖然一直以來,每當提起山東人,很多人會聯想到「人高馬大」這樣的字眼,但是很難想到,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山東人的身高就已如此「偉岸」。

專家推斷,可能因為這時期是農耕時代,廣泛種植穀物和飼養家畜,食物來源比較豐富和穩定,營養充足,所以身體素質也有所提高。

而且這些墓主人生前在部落中等級均比較高,占有的物質資源就更豐富,吃的食物又多又好,有這樣的營養供應,身高便比較出眾。

也有專家認為可能與地域分布有密切的關係。

究竟是什麼原因促成這樣的偉岸身材,雖然尚且沒有定論,但是這讓我們從全新視角重新認識古代人類體質發展狀態,著實引發了諸多想像,也成為耐人尋味的歷史之謎。

除了身高的偉岸,其陪葬物品、棺槨形式等亦引起了考古專家的重視。

焦家遺址共發現215座大汶口文化墓葬,但有墓葬體量不一、棺槨葬具的形制不同、隨葬品高低多寡等現象,已經表現出明顯的社會分化和等級差別,並且形成了很嚴格的禮儀制度。

「以大型墓為代表,禮儀制度初見端倪,大墓棺槨齊全,隨葬品陶器和玉器並重,用重槨一棺、一槨一棺等形式來彰顯墓主人的身份等級。

大墓附近有集中分布的祭祀坑,堆滿打碎的陶器或埋葬的整狗、豬、鷹等。

大墓主人多陪葬玉刀、玉斧等重器來象徵生前擁有的權力,玉鐲、玉指環、玉墜飾、玉環等用於裝飾人身,隨葬陶器和玉器的位置固定,成套陪葬,形成嚴格的組合關係。

」王芬說。

焦家遺址地處黃河下游,居於文明起源核心地域之中,對它的深入發掘和研究必將有助於揭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的形成與發展特徵。

「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部分展品

彩繪陶罐

彩陶壺

彩陶壺

紅陶鬹

黑陶高柄杯

白陶杯

白陶背壺

白陶鬹

出土玉器

玉指環

玉指環

玉鐲

玉鐲

玉鐲

玉鉞

玉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亮相國博

「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亮相國博人民網北京7月11日電 「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作為國博考古發現系列展之一,本次文物展出230餘件,絕大部分...

禮出東方 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

山東章丘——中國考古的搖籃,是中國學者在中國東方發現並最早進行考古發掘和探索的區域之一。著名的龍山文化,就是以20世紀20年代原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得名而聲聞海內,其歷史脈絡可追溯到距今400...

5000年前「山東大漢」亮相國博 身高近兩米

提起遠古時期的人類,大多認為當時人們因生活艱辛和環境惡劣,所以身材矮小、體質羸弱,然而,山東焦家遺址的發現卻顛覆了這種慣識。據光明網7月11日報導,在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