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秦始皇陵,2000多年後依然無法破解防盜機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世紀50年代起,我國進行了大量的考古發掘工作,大批地下珍寶呈現在世人面前,中華文明瑰麗的文化藝術成就令世界驚嘆!1974年無意中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更是震驚了世界,掀起了一股秦始皇陵考古熱潮,當時就有好多業內專家撰文呼籲發掘,但最終都偃旗息鼓,時至今日再也無人提起,這是為什麼呢?

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

當他13歲剛剛登上王位時的秦王政元年(前247年),陵園營建工程就隨之開始了,陵園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千米。

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

陵園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一句話:「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考古學者用現代科學方法探測發現,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

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和我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也就是說地宮內水銀分布探測圖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朝疆域圖幾乎驚人的相似,而且墓中的水銀量十分龐大。

這說明《史記》還有《漢書》等史料中記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

以水銀作為百川江河大海,象徵統一時的帝國水域,除此之外,水銀可以防腐,還可以防盜,讓水銀機相灌輸,緩慢揮發,盜墓者不能侵入。

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

關於地宮深度,通過勘察,研究人員初步確定地宮的深度達到了30米,足足穿過了三層地下水,地宮的高度為15米,相當於現在的4層樓建築。

證明關於深度的記載也是可信的。

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

驪山是秦嶺北麓的一個支脈,山巒與溝壑相間,構成了一條條南北走向的山谷,並由此發育出了一道道河流。

秦始皇帝陵就位於驪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積扇上。

在秦始皇陵東側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

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

此外,在陵園東側,有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

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

即使在現在關中平原水位下降很多的情況下,據研究人員測算,陵墓地宮周圍的地下河水在如此深度充滿地宮只要短短几秒時間。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當初修建時時是如何解決地下水湧出的問題。

在現有條件下貿然挖掘,除開會破壞水銀灌注的地下墓穴、出土文物無法保護等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外,單地下水排水問題就解決不了,開挖瞬間如果被地下水灌滿墓穴,對中華民族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負責開挖的這一代人將無顏面對民族的先祖和後人。

所以,目前做外圍研究,等條件成熟時再嘗試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始皇陵的最大突破 能抗住8級地震

秦始皇地宮之迷 墓室約一個足球場大,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