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絹畫《伏羲女媧圖》透出胡人對中華文化認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漢人風格《伏羲女媧圖》
胡人風格《伏羲女媧圖》
記者到新疆博物館採訪該館館長、副研究員侯世新。
交談中,她無意中提到了1960年從吐魯番市境內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唐代絹畫《伏羲女媧圖》,並為記者展示了兩幅非常漂亮的《伏羲女媧圖》。
兩種風格的伏羲女媧
伏羲女媧是中國傳統的神話人物,但記者眼前的這兩幅《伏羲女媧圖》,除了畫面結構和內容一樣,伏羲女媧的相貌、髮型和服裝的風格卻不同。
這兩幅畫,一幅是漢人風格的。
畫面上,伏羲在右,手持矩。
女媧在左,手持規。
伏羲女媧上身相擁,以紅彩勾勒或塗繪的衣服,衣袖飛揚。
下身蛇尾相交,尾部 粗長向內彎鉤,蛇的尾巴用紅、黑線勾邊。
伏羲女媧的頭頂,用紅墨線勾繪著日月星辰,象徵著整個天體在宇宙中的不斷運行。
「從他們的袖子、衣裙和髮型看,是 漢人。
」侯世新指著這幅畫對記者說。
而另一幅畫里的伏羲女媧,則是高鼻深眼窩,穿著敞領袍子般的胡服。
特別是伏羲還留著絡緦鬍子,頭上戴著胡帽,女媧梳著高盤髮髻,描眉抹紅,周圍的星星如砂石一樣不規則地散布在整個畫面上。
「顯然,這幅畫帶著胡人文化特徵。
」侯世新說。
雖說兩幅畫風格不同,但其畫法古樸稚拙、線條流暢、勁拔灑落、技藝高超,含著一股中原文化的浩蕩之氣。
但兩種不同風格,又很快讓記者感覺到,它們可能是 漢人和胡人各自畫上去的。
透過它們,記者看到了古代漢人和胡人對伏羲女媧神話這種中華文化的認同。
有多少伏羲女媧圖胡人對中華文化認同
那麼,阿斯塔那古墓群一共出土了多少幅伏羲女媧絹畫或麻布畫?是不是風格都不同?侯世新告訴記者,阿斯塔那古墓群是西晉至唐代時期高昌都城居民的公共墓地,從19世紀初到現在,從那裡發掘出土了20多幅絹質和麻布的《伏羲女媧圖》。
現在,新疆博物館收藏了近10幅,其它收藏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魯番博物館、湖南博物館,還有一些國外博物館,比如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目前就收藏了兩幅。
這些出土的《伏羲女媧圖》,大部分都是漢人風格的,胡人風格的少些。
說起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的兩幅畫,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華書局編審柴劍虹有些慚愧,他感到自己關注吐魯番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媧圖》 很晚。
他在自己寫的《探尋歷史文化傳承的蹤跡與規律》一文中這樣回憶道:「1995年初我訪問該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看到展廳牆上懸掛著兩幅伏羲女媧彩畫,
標明出自我國吐魯番古墓葬,系公元7世紀後期作品。
兩幅伏羲女媧畫的尺幅都不小,一幅為麻本彩色,另一幅為絹本彩色。
兩幅畫均保存完好、色彩鮮亮。
同時展 示的還有高昌、龜茲石窟的壁畫殘片及敦煌的幡畫等。
在域外看到流失的國寶,心情自然複雜。
」
回國後,柴劍虹將這兩幅畫和吐魯番出土的其 它《伏羲女媧圖》比較,發現其中的不同是那幅絹質的畫中,伏羲女媧蛇尾交纏了7圈,比其它畫中的都長。
另一幅麻質的畫中,伏羲女媧所穿的是漢人和胡人混合 型的服裝,且伏羲右手捏著一個墨斗,從女媧右肩自然垂到腋下,而女媧左手也搭在伏羲左肩上,很有生活情趣。
追尋伏羲女媧的起源
為什麼伏羲女媧這對中國古老的神話人物形象會出現在古老的西域,也就是今天的吐魯番?而且風格不同?隨著記者採訪的不斷深入,發現要搞清這個問題,還得從頭說起。
記者了解到,關於伏羲女媧的傳說,說法不一,考古學家一直在梳理當中。
但大部分傳說,都指向生命的繁衍。
記者在有關專家的建議下,在《山海經》里找到了 這樣的答案:「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
」說的是華胥國的一位姑娘,在雷澤遊玩的時候,由於好奇,踩了一個巨大的腳印,因而受孕,在農曆三月十
八,生下伏羲。
雷澤的腳印正是書中所寫的雷神所留下的,所以伏羲遺傳了父親的「龍身」,後期流傳中,演化為「蛇身」。
甘肅省 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有個伏羲廟,也是中國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廟,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年3月,記者也有幸到那裡進行了參觀。
在宏闊幽 深的廟院裡,記者一一欣賞了伏羲廟的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等莊嚴雄偉的廟院建築,又讀了1942年聞一多先生髮表的《伏羲考》一文中對伏羲文
化的研究考證。
文中認為,伏羲生於成紀(現甘肅省天水市),死於宛丘(現河南淮陽),所處時代大約是新石器時代晚期。
大約在6500年前,伏羲與自己的部族從黃河東下,定居在宛丘,沿途整合多個部落。
據了解,現代人對伏羲和女媧的研究,正是始於這個思路。
記者還了解到,這些年,河南、山西、四川、陝西等 全國各地都相繼出土了不少漢唐時期的伏羲女媧圖像。
圖像中,伏羲和女媧被描繪成人體蛇軀、蛇尾,如雙螺旋狀交織一起,他們或雙手捧著太陽和月亮,或手中分 別執著規和矩,有的畫下體的「蛇尾」也會畫成「龍尾」。
不過,那些圖像大都是刻在壁畫、畫像石、磚上,少有畫在麻布或絹畫上。
為什麼把伏羲和女媧形象,描繪成人面蛇身?還織成雙螺旋狀?究竟代表了什麼寓意?新疆博物館研究員王博老師認為,這個形態代表了古人的生殖偶像崇拜,由生殖器官崇拜演變而來。
尤其是蛇尾螺旋相交的圈數從3到多圈不等,也許代表了繁衍生殖的能力。
「稱伏羲女媧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柴劍虹研究了諸多伏羲女媧形象後認為。
他在《探尋歷史文化傳承的蹤跡與規律》中寫道:「漢畫像石、畫像磚中大量的伏羲女媧形象,儘管在表現風格上有地域(四川、河南、山東、江蘇等) 的差異,其源頭仍應是楚地的文化。
」柴劍虹對唐朝西州墓葬中的伏羲女媧圖像作進一步的源流與比較研究後認為,楚、秦、齊國時,三國爭霸主角,時和時戰、若
即若離,楚風、秦音、齊俗不斷交融,應當是繪畫題材起了很大作用。
到了唐朝,人們開始慢慢地普遍流行祭祀伏羲女媧,並成為一種文化認同。
當時位於吐魯番地區的高昌國,曾是一個以漢人為主的國度,為了躲避戰亂,一批又一批甘肅、陝西等地的中原漢人,背井離鄉,來到這裡生活。
高昌國滅亡後, 唐朝在高昌設置了西州。
這些漢人的日子雖過得還好,但是西域地區各種族群之間的相互爭鬥、侵擾,社會生活仍潛伏危機,他們常常缺少一種安全感。
這時候,他 們就特別期望得到故鄉母體文化的蔭庇,企盼魂歸故里,企盼在伏羲女禍身上得到精神寄託。
了解了這段歷史,再來看《伏羲女禍圖》,很多專 家不好明確下結論,當時,伏羲女禍只屬於漢人的精神寄託?或者說,那上面的胡人形象,是突厥、匈奴或哪個族群?但從畫中那氣韻生動、與死者相伴千年的神秘 藝術和鮮明的風格中,他們可以肯定的是,唐代時期,以漢人為主體的高昌國,漢文化已深深影響了當地一起共同生活的其他族群,漸漸地,使中國傳統文化得到了 西域各族群的認同,並成為他們的精神信仰。
「從這些伏羲女媧畫像自楚地、中原到吐魯番地區的流變,似乎可以理出一條楚風影響漢地、唐韻 融合胡風的清晰脈絡。
」最後,柴劍虹在他的《探尋歷史文化傳承的蹤跡與規律》一文中總結道:「伏羲女媧畫正是西域多族群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精神嚮往,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動例證。
」
尋找伏羲女媧遺蹟,華夏第一村考古發掘揭示出八千年前的驚人細節
#了不起的城市#天水市今年9月1日,我第三次踏上了天水市大地灣遺址考察之旅。大地灣究竟有多了不起?民間流傳一句話:一千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文化看陝西,八千年文化看甘肅。而這八千年甘肅的文化起點就...
伏羲女媧圖:西域高昌國古墓里的人首蛇身圖,其神秘含義至今未解
我國新疆的吐魯番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絲綢之路在進入新疆後,分成南、北、中三條道路,無論走哪一條,都要經過吐魯番,因此,吐魯番可以說是古代四大文明體系匯流的交匯點。在吐魯番市東南大約40公里處...
絲路花語③ | 舒敏:《穆天子傳》和《伏羲女媧交尾圖》
編者按:繼《絲綢之路起源考與三條古道》後,本期繼續推出「絲路花語」第3集《<穆天子傳>和<伏羲女媧交尾圖>》。「絲綢之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本文謹選取舒敏老師對《穆天子傳》和《伏羲女媧交尾圖...
講故事·知新疆 | 揭秘吐魯番曠古逸史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期待中~ 吐魯番位於新疆東部天山南部盆地,漢代稱「車師」,十六國至唐代稱「高昌」。歷史上,這裡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地,西域地區漢文化遺蹟在吐魯番保存最多...
充滿神秘色彩的《伏羲女媧交尾圖》
伏羲、女媧都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天神和人類的祖先。早在戰國時期的著作《山海經》中,就有了關於伏羲和女媧的記載。古史傳說中的伏羲教人們結繩記事,結網捕魚,馴養動物,於是我們人類才學會了計數,產生了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