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遭盜搶的新疆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東北約40餘公里的火焰山主峰山腰、木頭溝溝谷西岸的陡崖上。
「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中有「山腰」之意。
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約一公里範圍內的斷崖上,分三層修建,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保存壁畫總面積1200平方米。
火焰山景區牛魔王騎辟(bi)水金睛獸的現代雕塑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於麴氏高昌國公元499~640時期,遺址中曾出土高昌建昌五年公元559年的《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殘卷實物唐西州時期公元640~9世紀中葉發展成為伊西庭地區著名的窟寺稱寧戎寺窟寺所在的溝谷稱寧戎谷,地屬西州屬下的前庭縣。
敦煌文書方誌類殘籍西州圖經中記述寧戎窟寺一所,右在前庭縣界,山北二十二里,寧戎谷中。
寧戎寺是西州地區重要的佛教中心,周圍樹木蔥鬱環境幽雅,寺內僧人眾多,久負盛名。
對柏孜克里克石窟寺修復的最早記載也見於這一時期,唐貞元二年至六年(公元786~790年)間,唐北庭大都護兼伊西庭節度使楊襲古曾為寧戎寺大規模重修寺院,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出土的《楊公重修寺院碑》載文記述了詳情:「窟下造廳四所」、「修冬廚一所」、「窟下廣栽葡萄」;回鶻高昌國時期(公元9世紀~12世紀),寧戎寺成為王家寺院,香火繁盛,歷代高昌王大都在此修建洞窟,同時重繪了大量的原窟寺壁畫。
初期回鶻人信仰其在漠北時所信仰的摩尼教,至今窟寺內保存著當時繪製的部分壁畫,約在公元9世紀末10世紀初,回鶻高昌王室皈依了當地盛行的佛教,在全面繼承高昌原有佛教藝術的基礎上發展、創造了窟群壁畫藝術中的精華傑作;13世紀末,高昌王室東遷甘肅永昌,柏孜克里克石窟寺衰落為民間寺院;14世紀晚期伊斯蘭教開始傳入吐魯番盆地,15世紀中葉以後,吐魯番地方王國的統治者改信了伊斯蘭教,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異教的衝突中遭到廢棄、損毀,淪為無人管理的廢墟。
19世紀末,柏孜克里克被西方所謂探險家的洗劫,又一次引起世界各地學術界的關注。
1902年至1914年四支德國探險隊在新疆地區展開了考古發掘和考察,真實、詳細地記錄了新疆佛教盛行時期的壁畫、塑像等藝術。
本期編輯的高清圖片都是該探險隊當年在新疆盜取的大量珍貴佛教藝術品中的精品。
探險由阿爾伯特·馮·勒柯克參與組織隨後擔任探險隊隊長。
勒柯克出生於柏林,早年就讀於柏林,後因思想激進被學校開除。
1904年他作為柏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格倫威德爾的助手參與組織了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的探險活動首次探險大獲成功因此很快他們便受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之命再度出發。
勒柯克以其對於新疆壁畫的切割而聞名,第一個採用狐尾鋸對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內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畫進行了大規模切割,其後斯坦因和橘瑞超也採用類似的工具對該地區的壁畫進行了切割。
伯孜克里克石窟開鑿於公元4世紀,興盛了840年,有洞窟83個。
在1904年至1913年間,伯孜克里克90%的壁畫被4個探險隊切割下來,分批運出國去,現收藏於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俄國聖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印度國立博物館,韓國國立博物館。
本文所展示的圖片資料均為德國當年所盜搶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裡的文物珍品。
近期熱文連結
————————長按指紋一鍵關注————————
▼ 點擊「閱讀原文」有更多精彩內容
古火洲,從遠古傳來啟示
在吐魯番博物館的入口處,以燈帶標識的絲綢之路,像三條迷人的曲線穿過新疆廣袤的土地。在古時,這裡被稱作「西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西域是古代中國的主要出行之路,因為那裡可以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