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魯番現回鶻高昌貼金壁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吐魯番現回鶻高昌貼金壁畫

證實王家佛教寺院的地位沒完全被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取代

新疆網訊(記者蓋煜)5月9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陳凌向記者證實,他們在吐魯番吐峪溝石窟考古發掘中發現一處回鶻高昌新壁畫。

去年冬天,考古隊員們在吐峪溝西邊上部的崖體高台做加固時,發現下方有一段2米左右的白線。

「當時分析這個白線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是古代佛教洞窟的白灰地面,還有一種可能是屋頂倒下來的印記。

」陳凌說,仔細勘察後他認為,這道白線就是古代佛教洞窟的白灰地面。

當時考慮到天氣寒冷,他們沒有繼續挖掘。

今年4月,聯合考古隊隊員們再次來到吐峪溝,開始發掘吐峪溝西岸崖體下的這段白線。

隨著崖體倒塌下來的石塊、泥土一鍬鍬地被鏟去,土坯塊開始露頭,考古隊員發現,這確實是一處被崩毀的山體掩埋的建築遺址,而且根據掩埋情況判斷,這處遺址是首次被發現。

這處新發現的佛堂頂部早已被崩塌的山體壓毀,四壁大部分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殘存的壁畫面積超過30平方米。

陳凌說,當整個清理完畢時,眼前壁畫非常精美!佛堂正中立著一座方形的像台,佛堂正壁佛像須彌座兩側繪製著高大的男女供養人,人物身上的衣服貼有金箔,如此的華貴金裝顯示出他們是回鶻貴族。

兩側壁繪製著上下兩排形態各異的菩薩像,菩薩駕座蓮台,體態豐腴,神態慈祥。

門道兩側也繪有足踏神獸或法器的神像,衣冠服飾極其華美、樣式罕見。

佛堂南側還殘存著一組形制複雜的僧房洞窟,顯示出吐峪溝石窟特有的風格類型。

據此推測,佛堂的北側原來也有建築,但因破壞嚴重難以分辨。

陳凌說,新發現的壁畫精美程度和繪畫技藝之高,在全國都不多見。

回鶻高昌新壁畫是王家佛教寺院的代表,這充分說明,在回鶻高昌時期,吐峪溝仍然保持著王家佛教寺院的重要地位,也證實了王家佛教寺院的地位沒有完全被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所取代。

據悉,吐魯番吐峪溝石窟寺是新疆東部開鑿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群,也是古代絲綢之路沿線一處重要的佛教地點。

陳凌一行人自2010年春季開始對吐峪溝石窟進行考古研究,先後發現了目前所知最早的漢文佛經寫本《諸法要集經》、回鶻文-漢文雙語完整捲軸、書寫在樺樹皮上的梵文殘片、古藏文冊頁等。

圖為考古隊員在吐魯番吐峪溝石窟發現的一處回鶻高昌貼金新壁畫。

(受訪者陳凌供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火洲,從遠古傳來啟示

在吐魯番博物館的入口處,以燈帶標識的絲綢之路,像三條迷人的曲線穿過新疆廣袤的土地。在古時,這裡被稱作「西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西域是古代中國的主要出行之路,因為那裡可以通向...

新疆現二千餘件出土文書

內容摘要:吐峪溝石窟是新疆東部最早開鑿的佛教石窟遺址群。今年,專家對其進行考古發掘,目前已經清洗出了2000多件文書殘片。作者簡介:

在中國,有一處被遺忘的四大文明交匯地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文章,還可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今天,在許多國家的博物館中,人們都能看到來自中國同一個地方的文物,例如,日本東京國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