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幟的中國古代喪葬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摘要: 在中國傳統文化海洋中,喪葬文化雖有不少封建迷信的色彩,卻能獨樹一幟。

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中國的喪葬制度能揭示中國人生死觀極為深層的內蘊。

喪葬習俗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和文化行為。

有學者曾推測,從靈魂觀念的出現,發展到有意識的埋葬死者,而後形成固定的葬俗,其間又經歷了十幾萬年乃至幾十萬年的過程。

直到迄今物流網年以前舊石器時代末這一過程才完成。

喪葬習俗的出現,昭示著人類進化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可以看作是鐳工具的製造和火的使用之用,人類進化史上的第三個重大成就,可以視作是人類徹底脫離動物界,最終演化成為社會之人、文化之人的重要標誌。


一、繁縟的喪儀

中國古人既重視養生,也重視送死,有時對於送死的重視程度甚至超過養生,所以用以送死的喪葬禮儀在中國古代十分盛行。

縱觀我國古代喪葬習俗,禮儀程序複雜、名目繁多,在「死者」上路之前,家人親戚朋友要為其精心打點,既要讓死者滿意,也讓活人安寧。

(一)殯殮死者

古人在死者病危之前就開始著手準備後事了,病人臨終前,替他脫下內衣,換上新衣。

一方面易於在屍體僵化前為親人穿戴好衣服,另一方面出於習俗,讓死者臨死前穿好衣服上路。

按照古禮,男子不能死於婦人之手,婦人也不能死於男子之手,表明男女有別,以禮而終。

後進行屬纊和易服,屬纊是測試是否斷氣的做法。

易服即親屬朋友穿素服。

為了方便為屍體進行沐浴更衣、飯含,要先對屍體楔齒和綴足,用角木插入其齒使不閉合,用燕几將死者的雙足固定。

飯含之意是為了不讓死者口中空著,以免到陰間餓肚子。

因飯類易朽,所以改用貝、玉。

重要的還有治棺槨、銘旌和置靈座。

一切準備完畢便,將死訊告訴死者親戚、朋友及上司下屬,用口信和文書二種形式,稱為報喪。

親戚朋友到喪家弔喪,弔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屬,向死者贈送衣被之物、向喪家贈送儀金。

而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小殮、大殮、成服。

為死者穿壽衣,在堂中停屍數日。

(二)舉辦喪事

中國古代殯葬之禮十分隆重。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注引皇甫謐《逸士傳》記載,大軍閥袁紹母親去世,歸葬到汝南,前來參加葬禮的人達三萬人。

按照古禮,成服至下葬期間,每天一早一晚要在殯所哭奠,稱為朝夕哭、朝夕奠。

如遇月朔,親人們又要哭踴、跪拜一番,這叫朔望哭、朔望奠。

在下葬前兩天的晚上,進行一次哭奠,稱為既夕哭。

喪事前還需提前相好墓地、擇墓日、造墓和刻墓碑、準備明器(冥器),這些方方面面都十分講究、重視。

停殯待葬和啟殯,遷柩和朝祖,親朋祭奠和賻贈,祖奠和譴奠,送喪,及奠禮和下棺,捉虞主,反哭和虞祭,卒哭和袝。

可見,喪事是經過一切繁雜的的程序。

(三)居喪守喪

古代的居喪守喪極為嚴酷。

居喪是人們為了表達對死者的哀悼之情而產生的一種習俗。

在居喪期間,死者的親屬和有關之人一般要遵守某些特定的規範和禁忌。

儒家把生死等量看待,甚至把死看得更加重要。

儒家的居喪守孝之禮對居喪者的飲食起居和行為舉止都有極為嚴酷而複雜的限制和規定,並且還要根據與死者的親疏關係予以區分。

從飲食方面看,《禮記·間傳》有記載,所謂「斬衰三日而不食」。

三天過後方才可進食,還要比此更嚴格的規定。

在起居方面,父或母初死後,在停殯待葬期間,孝子要居住在屋外簡陋得不蔽風雨的廬舍之內,以體現儒家的仁孝不忍之心。

對於喪事中的哭泣之節儒家也格外重視並有明確的規定。

還有影視作品裡常見的孝子在居喪期間不准沐浴、不准作樂、不能近女色操辦婚禮等。

經過先秦儒家的演繹和發展,提出了「三年之喪」的主張,指子為父、妻妾為夫、諸侯為天子、臣為君守喪三年,約為25~27個月。

三年服喪期內還需追悼亡靈和祭祀。


二、等級鮮明的墓葬制度

古代墓葬是現實社會的移植和縮影,從各方面再現了死者生前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

(一)原始先民的墓碑

考古發掘表明,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已經有了埋葬死者的習俗。

在山頂洞人居住的洞穴下層深處,三具屍骨佩戴者骨質裝飾品,身旁放有石制生產工具,骨架周圍用紅色的赤鐵礦粉撒成圓圈。

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墓葬形式,距今約一萬八千年。

截至目前,已發現的每個時期的墓葬制度都各有特點,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葬式多樣,墓內有隨葬品。

(二)帝王陵墓

帝王陵墓是階級社會的產物,與歷史上的帝王制度相始終。

他們死後的葬身之所也頗為與眾不同,無不顯示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權力與財富的象徵。

每個朝代的帝王陵墓,都有其不同的風俗,規模,清代時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東陵和西陵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

(三)貴族官僚與平民墓葬

在奴隸制社會,貴族大規模墓葬出現,後期出現地上建築,墓葬有棺有槨,隨葬品豐富,殉葬現象突出。

貧民墓葬仍以單人長方形豎穴式土坑為主,有棺無槨。


三、我們現代人應有的喪葬觀

喪葬文化是我們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現如今很多地方依舊存在著很多十分講究的喪葬習俗,但有些喪葬習俗很繁瑣、很累人,不僅自己讓自己家人身心疲憊,還影響到別人的作息。

例如張掖的喪葬習俗,在自家樓下或大馬路上搭上個停屍棚,然後吹吹打打,三天三夜不得安寧,造成小區的鄰居不能休息,馬路上堵車,放炮燒紙掛紙符。

喪葬習俗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一些古時喪禮之繁複,而看不見內里包含著的重大意義,對許多禮制都應簡而化,甚至摒棄之。

喪禮不應該流於儀式化,搥胸頓足來痛哭,吹吹打打三天三夜……安頓好死者的死後的「生活」,燒該燒的東西給死者,或者辦場葬禮,親朋好友悼詞,也算是孝的表現。

而大操大辦,興師動眾並非彰顯死者,而是生者我自我炫耀。

喪葬應該體現以人為本。

死者死後都該是平等的,化成灰,從土葬改為火葬已經是一大進步了,但一些地方,死者墳墓占地越來越大,造價越來越高,陰宅價值大大地超過陽宅,這已成為普遍現象,陰宅似乎還在影影約約彰顯它主人的身份、地位、財富,人生來本是不平等的,離去也是如此的不平等。

對於這種現場喪葬業如何實現替喪家著想,值得深思。

喪葬應拋棄其內容與形式中的封建迷信和奢侈浪費,殯葬文化傳承的同時需要創新,要做到「孝、善、以人為本」。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周蘇平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4-5-1

《魂歸何處:中國古代喪葬文化》陸建松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民俗——中國土葬為何漸漸瓦解?

中國古代喪葬傳統多為土葬,尤其是漢族較為重視,在許許多多的影視劇文學藝術作品中都有體現。但是擁有眾多歷史價值與研究價值的傳統習俗,為何會漸漸淡忘在我們視野?中原幅員遼闊,農業文明發展悠久,土葬與...

重慶農村傳統喪葬習俗

我國的葬俗文化從發展至今,經過不斷的歷史演變和變革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和完備的習俗禮儀。除了部分少數民族的喪俗千奇百怪以外,我國的傳統葬俗基本大同小異。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重慶農村地區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