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救」與「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納西族先民用東巴文書寫下了3萬餘冊(卷)東巴古籍文獻,那些「活著的象形文字」如麗江古城一般享譽世界。

如今東巴紙、東巴文隨著當地旅遊業的興旺被「用」起來、傳承起來。

然而,一些民族古籍卻沒有那麼幸運,它們還正在被「搶救」。

如彝族先民用自成系統的古彝文寫下的上萬卷的古籍,隨著彝族畢摩的減少,古籍被搶救、保護、翻譯、整理、出版著。

「除了搶救、保護以外,列為非遺項目和民族古籍再造惠民就是不錯的選擇。

」雲南省民族古籍辦主任普學旺如是說。

救:少數民族古籍文化遺產

雲南的東巴文化、畢摩文化、貝葉文化、青銅文化、本主文化、摩梭母系文化、梯田文化、茶文化等,在這塊紅土地上的紮根、繁衍和碰撞,使雲南自然而然地成為民族古籍最為豐富的地區。

傣族先民使用傣泐文和傣納文、傣繃文、傣端文等4種文字寫下了號稱8萬部的貝葉經書;

白、壯、瑤、布依等民族的先民則借用方塊漢字及其變體記錄本民族歷史文化,寫下了上萬冊卷的文獻古籍和數以千計的碑刻……

據不完全統計,雲南省少數民族文字文獻古籍有10餘萬冊(卷),口傳古籍也有4萬餘種。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些寶貴的少數民族古籍文化遺產流失的速度驚人,會讀會寫的人才更是少之甚少。

據統計,除已徵集和寺廟保管的而外,雲南省仍有7萬餘冊(卷)少數民族古籍散存於民間,由於保管不善(或無保管意識)和其他諸多原因,其流失之快,始料不及。

普學旺曾到新平縣平甸鄉,當地李自強的父親是彝族畢摩,存有上百冊彝文古籍。

數年前畢摩去世時,其家人把全部彝文古籍搬出門堆放在屋檐下,不久便散失殆盡。

類似的事件,時有發生,也讓普學旺倍感痛心。

而與之相反的是國外或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一些人卻看到了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的商業價值,並悄悄深入民間購買民族古籍文獻到沿海地區或國外出賣,如有的瑤族古籍被泰國人買走了,有的東巴經書也被人偷到廣州市場出賣了……雲南的民族古籍文獻面臨著多方面的衝擊。

此外,隨著歲月的流逝,迄今精通古籍者更是越來越少。

一些民族民間藝人的去世,口傳古籍更是到了消亡的邊緣。

與此同時,對於已搶救的少數民族古籍無力進行妥善修復保管,能從事編譯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少,沒有經費支持難出版等等問題,使得民族文化「圖書館」的一部部古籍正不斷流失與消亡。

資源和人才的流失令少數民族古籍文化流失「重災區」的雲南備受煎熬,更多的時候是「無能為力」。

搶救、保護工作一度成為古籍工作者的重心。

用:創新下的古籍再造惠民

通過多年的努力,雲南目前已搶救和保護的文字古籍數量約為3萬餘冊(卷),口傳古籍1萬餘種。

在這些古籍中,約有3000餘卷具備了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資格。

普學旺介紹,雲南省民族古籍辦搶救少數民族文字文獻古籍5000餘冊件,建立了我國西南地區珍藏少數民族古籍數量最多、種類最多、精品最多的少數民族古籍資料庫。

這個資料庫庫藏彝文古籍、瑤族古籍、貝葉經數量為全國第一。

跟著他走進資料庫,分類好的古籍靜靜地躺在那裡,散發著各種氣味的古籍凝成一股歷史氣息,也凝聚著古籍工作者的付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百名學者共同探求少數民族古籍之謎

光明網昆明7月20日電(記者張勇、任維東)近日,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在雲南省雲南民族大學召開,約百名專家學者共同探究和展示了各少數民族古代文字文獻的秘密和神奇魅力。 中國民族古文...

雲南省民族古籍搶救保護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雲南網訊(記者 楊春萍)10月27日,雲南網從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做好西南民族古籍保護工作——西南民族古籍保護工作座談會」獲悉,自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來,雲南省民族古籍搶救保護工作取得...

雲南彝文古籍

【前言】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回、水、滿等民族通用漢語和漢文外,其餘22個民族使用著26種語言,14 個民族使用者22種文字,是多語種多文種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