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戎文化陳列館-山戎文化墓葬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山戎文化陳列館位於北京延慶區靳家堡鄉玉泉村東向陽的山坡上,距北京城區74公里。

屬社科類專題遺址博物館。

該館為中國國內第一座以古代少數民族文化命名的陳列館。

它以豐富的考古發掘成就,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戰國時期活躍於燕山地區的強大民族——山戎族的古老文化遺存。

場館簡介

山戎文化陳列館 位於北京延慶區靳家堡鄉玉泉村東向陽的山坡上, 山戎文化陳列館屬社科類專題遺址博物館, 1990年6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該館為國內第一座以古代少數民族文化命名的陳列館。

它以豐富的考古發掘成就,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戰國時期活躍於燕山地區的強大民族――山戎族的古老文化遺存。

展廳介紹

陳列館按原狀完整地保存了十座墓葬,其中大型酋長墓二座、中型部落成員墓五座、小型部落成員墓三座。

皆以科學手段進行了全面揭示,並以原狀保留。

墓坑多為長方形豎穴式,有木質葬具;死者飾有銅絲彈簧耳環,頸下佩有瑪瑙或石珠項鍊,面部蓋著銅扣麻布覆面巾。

墓中一名25歲男子,腰間佩帶直刃匕首式青銅短劍和銅削刀,兩耳飾以彈簧形黃金耳環。

還有殉葬的馬、牛、羊、狗 山戎文化陳列館等祭牲群。

從中可以了解山戎文化的基本特徵,了解山戎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聯繫與區別,了解到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配合陳列館的復原陳列,館外還辟有供模擬考古專用的墓穴,在已清理過的山戎族墓穴中,安放有人骨架和隨葬器的複製品,供觀眾及考古愛好者「發掘」。

單層磚石結構的展廳為考古發掘現場的復原陳列,獨具特色,在 400平方米的大廳內黃土地面裸露,完整地排列著10座已發掘清理過的墓穴,其中有猷長大型墓2座,部落成員中型墓5座,部落成員小型墓3座。

觀眾可以從原狀陳列的墓穴中看到山戎民族獨特的覆面與殉牲習俗。

墓坑頭東腳西,土坑豎穴,有木棺,單人仰身直肢。

棺頭之上按地位高低分別有馬、牛、狗等的頭骨和肱骨部位作殉葬。

男性猷長戴金耳環,頸佩金項圈,腰間左掛青銅短劍,右懸箭鏃一囊。

殉葬品中有山戎文化的各種代表性器物;各種直刃匕首式青銅短劍、青銅車馬器、銅、青銅、刮刀及各種飾物;從中可以了解山戎文化的基本特徵,了解山戎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聯繫與區別,了解到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山戎文化墓葬群 - 歷史背景

1984年,山戎墓葬群驚現於天下。

一年後,考古人員對其進行科學的勘探發掘,584座山戎墓葬連同金、鎏金、青銅、陶、玉、瑪瑙等23000餘件文物為中華民族輝煌歷史增添了豐厚的篇章。

1990年,在墓葬的原發地建立山戎文化館,大型的酋長墓、小型的部族成員墓及中型的女性墓等10座墓葬分布其間。

歷史學家在這裡看到三千年前的文明,考古學家在這裡與上古時期的人物交談,那些眾多的普通遊客來這裡觸摸勝地的靈氣,讓山戎古人作證,生命的意義永無休止。

山戎文化墓葬群 - 歷史意義

山戎墓葬群的發掘和山戎文化陳列館的建立,使人們不由自主地慶幸和激動。

北京地區春秋、戰國之際的山戎文化遺存,主要集中發現於北部山區——延慶區八達嶺以北的軍都山一帶。

1985年8月至1987年12月,北京的文物工作者在延慶縣境內發掘出玉皇廟、古城村、葫蘆溝三處春秋戰國之際的山戎墓葬五百餘座,出土各類富有特色的山戎文物八千餘件。

這些遺蹟和遺物,對於研究北京地區山戎的歷史情況,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山戎文化墓葬群 - 重要景點

在山戎文化陳列館中,玉皇廟墓地是一處很重要的大型墓地,占地在2萬平方米以上,共有墓葬三百五十餘座,這是迄今為止在北京地區發現的中國青銅時代北方少數民族文化遺存中規模最大、年代最早、文物最豐富的一處墓地。

據已經發掘的墓葬看,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墓內的殉牲現象很普遍,被殺殉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狗,其中以殉狗最為普遍,不論男女老幼,大多殉狗。

殉牲的方式,都是將牲畜殺死以後,只取其頭和腿,拿來作象徵性的祭祀。

牲頭和牲腿的擺放方式,多是將牲腿放在下面,而把牲頭放在牲腿之上,一般是以一條牲腿加上一個牲頭,代表一個牲畜。

多數死者都用麻布覆面,這是山戎民族的葬俗特點之一,直到今天,我們還有在死者臉上蓋上黃紙的習俗,他們也許表達的是同一種喪葬意思。

根據有關民族志的材料,這類覆面的意義,在於祈望死者的靈魂附體安息,不要再出竅禍害生人,以保氏族後代平安無恙。

從墓地出土的陶器來看,山戎文化的陶器自有特點、自成系統,它不僅與中原地區和燕文化的陶器群面貌迥然不同,而且與東北遼西地區夏家店上層文化——東胡文化的陶器群面貌也差異明顯。

山戎的陶器多為手制,器形不大規整,製作粗糙,火候低而不均,陶質疏鬆,顯示出技術的落後。

青銅器的種類很多,包括兵器、工具、裝飾器、車馬具和容器等。

山戎的青銅容器,明顯地表現出兩種文化因素,一種是體現了山戎文化土著特色的器物,如鑄工粗糙的雙耳青銅復和獸頭環耳三足杯;另一種是體現燕國和中原文化因素的器物,如蟠螭紋銅、雲紋銅盤等。

這使我們清楚地看到兩種文化發生接觸、相互交流的情況。

從出土的器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山戎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過著以遊牧經濟為主的生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西晉中貓兒嶺墓葬群新發現古墓葬27座

光明日報太原6月24日電 記者李建斌日前從山西省晉中市考古研究所獲悉:經過兩個月的考古發掘,考古工作者在該市榆次區貓兒嶺墓葬群新發現了戰國至西漢初及明清古墓葬27座,墓葬形制有豎穴土坑墓、豎穴偏...

西藏阿里札達縣曲踏墓地的發掘

2015年5—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對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曲踏墓地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並對噶爾縣加嘎子墓地等遺址進行了調查。

夏代的政治疆域有多大

老牛坡遺址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燎原行政村範圍內,地勢東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東南分布。遺址西起袁家崖村,東至沙河溝,南及灞河二級階地,北達安家莊村南,是一處以商文化堆積為主的大型古代遺...

國之大事— 侯馬虒祁遺址第九次發掘記(下)

(三)揭露北魏紀年墓在清理祭祀坑的中後期,開始發掘清理墓葬。其中北魏墓的發現較為重要。初春的風帶著冬的寒情,肆無忌憚地吹在考古隊員的臉上、身上。他們的身子往下蜷一蜷,拿著手中的鐵釺、刷子繼續低頭...

榆次貓兒嶺事件,晉中人永遠的恥

2007年6月9日,山西省文物局通報了十起違反文物保護法的警示案例,希望通過公布這些案例,使全社會更加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其中第一起就是「榆次市貓兒嶺古墓葬損毀事件」—— 1983年,原榆次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