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無好壞昏賢愚之分,臣子無忠奸之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看歷史,總是把王朝的興盛衰敗歸咎於帝王的賢愚,臣子的忠奸。

遇到盛世,我們總認為是皇帝賢明,朝廷海晏河清,政治清明。

遇到王朝傾覆,又認為昏君饞臣,官場黑暗,民不聊生。

一說明君,堯舜禹、湯文武、秦皇漢武、漢光武、唐太宗、宋仁宗、康雍乾。





一說昏君,傑紂、周厲王、周幽王、隋煬帝、宋徽宗、宋高宗、明朝皇帝、崇禎。





說到忠臣,周勃、諸葛亮、寇準、岳飛、文天祥、于謙、海瑞。

說到奸臣,王莽、曹操、司馬懿、宇文護、楊堅、秦檜、袁世凱

聽袁老師講的明清史,給人的感覺就是,明朝皇帝一個比一個昏庸,一個比一個無能,不是幾十年不上朝,就是愛煉丹、愛鬥蛐蛐、愛干木匠活、愛錢,而清朝皇帝都是賢君,勤政愛民,造就康乾盛世,

可是,看明朝歷史,你會發現他們所謂的昏庸只是無奈罷了,當明朝經歷惠帝、成祖兩朝的削蕃,又英宗朝的「土木堡之變」,使皇族、武將功勳集團損失殆盡,朝廷內部的權力制衡機制出現問題,文官集團的權力失去了制約,他們時常抱團挑戰皇權,並限制皇帝的權力。

而文官集團代表的是江南仕紳商人地主的利益,這樣長此以往,國庫空虛,政令不施,皇帝雖貴為天子,但勢單力薄,又無法從朝廷官員中汲取力量,沒有可信賴的人。

於是皇帝暫時「昏庸」,讓宦官專權,用其打壓文官集團,而當宦官權力過大,又突然醒悟,聯合文官集團清洗宦官,由於輿論控制在文官集團手中,於是文官就成了清官,正義的化生,皇帝就成了昏君,宦官成了奸臣,邪惡的形象。

清朝入關後,宣揚「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這種史觀自然很有市場,於是修明史時,明朝皇帝就都成了昏君,重用奸臣、宦官,殘害「忠良」。

而清朝皇權鼎盛,達到最高峰,臣權降到最低,只是皇帝的高級打工仔,皇家的奴才,朝廷官員無法對抗皇權,皇帝一言九鼎,皇帝權力可以延伸到全國,自然看起來都是明君。

什麼樣的皇帝是明君?顯然是有權力的,並能讓自己的權力延伸到帝國的每個角落,中央的政策得到執行貫徹的,但皇帝的權力往往是受到制約的,並不是絕對的權力,有的甚至只是傀儡而已。

中國歷史上四百多位皇帝,有實權的不足三成,像清朝那樣擁有絕對權力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像魏晉南北朝那樣,在各勢力集團中尋找平衡,稍有不慎就從皇位上摔下來。

對於皇帝,並無昏庸、賢明,好壞之分,分別在於他所處的時代,和他有沒有實權。

當你處於王朝統治前期,即便是個幼兒登基,你也是明君,當你處於中期,則較為平庸,到晚期末期,則基本是昏君了,並不是他自身能力的問題,時勢決定的。

而當你作為亡國之君,不昏庸也得被昏庸,不然你的江山如何丟失的呢?歷史該如何評價你呢?那些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原來是你的臣子,現在取得天下的人,如何以一個正義的明君形象寫進史書呢?

紂王不昏庸,武王如何敢伐紂?周幽王如果不成昏君,平王怎麼能上位?秦二世如果不昏庸,如何有人造反?煬帝如果不昏庸,李淵如何可以替天行道?天祚帝如果不昏庸,70萬大軍如何被一擊即潰?宋徽宗如果不昏庸,如何丟了江山?崇禎如果不昏庸,清朝怎麼能「得民心者得天下」?

所有長治久安的王朝,都經歷發展、高潮、滅亡,如漢唐宋明清,中前期都是明君,因為如果他們不是明君,國家如何發展成盛世?於是漢文帝、景帝、武帝、唐太宗、武后、唐玄宗、康雍乾就成了明君。

可是帝國又都是在漢武帝、唐玄宗、乾隆手上轉衰的,難道他們又是昏君?還是前期是明君後期是昏君?

而臣子有忠臣嗎?

宋朝開始,皇權逐漸增強,相權削弱,再也難以威脅皇權了,所以不得不做忠臣,這個時候的皇帝多為明君,臣子多為忠臣,他們為了掩蓋真實的君臣關係,維護皇權的神聖性,都忠於皇帝。

我承認岳飛是忠心的,但如果他不忠心呢?有能力造反嗎?顯然是沒有的,他根本調動不了他的岳家軍,調兵權在中央,何況還有其他軍隊在其周邊,如果他的軍隊造反,其他部隊馬上會消滅他的,所以他只能「愚忠」,束手就擒。

徽欽二帝被困汴梁,邊疆周圍都是宋軍,忠臣為什麼沒有人勤王?崇禎被困北京,勤王的軍隊呢?慈禧光緒被迫西逃,勤王的軍隊呢?

曾國藩比袁世凱忠心?不見得,曾國藩如果處在袁世凱的時代,也會造反的,為什麼他沒有造反?也是所擁有的軍力不足以撼動滿清的統治,所以只能做忠臣。

長江以北就是清軍,時刻防著他,左宗棠和李鴻章的軍隊站在哪邊難說,從別人勸他稱帝,他動搖了,可以看出他是想過造反的,再看看後來他如何跟慈禧鬥法,他絕不是忠臣,只是清朝在他面前的是一塊骨頭,而在袁世凱面前的是一塊肉,所以袁世凱就吃了。

鰲拜、年羹堯、和珅等,若他們處在袁世凱的時代,有袁世凱的實力,他們甘心被殺而去做忠臣?

同治、光緒都是皇帝,為什麼都「忠於」慈禧?忠臣都去哪了?

而宋以前的朝代呢?皇權就沒什麼神聖性的,臣子似乎也沒什麼忠心的了,臣子實力大了,就架空皇帝、打皇帝、任意廢立皇帝,甚至篡權奪位,取而代之,也就不會顧及忠奸形象了。

我們看曹操,作為漢臣,集鎮軍將軍,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司空,車騎將軍,冀州牧,漢丞相,魏王於一身,漢末最大權臣,封魏王,加九錫,無人臣禮,殺皇后,可是沒有篡漢稱帝,是因為忠心嗎?不是,只是稱帝沒人支持罷了。

我們說劉備是忠於漢室,若他打敗了曹操孫權,他會歸政給漢獻帝?顯然也是不會的吧?

看忠臣周勃,忠於惠帝?不見得吧,看著惠帝被架空無動於衷,忠於漢前廢帝?也不吧?忠於漢後廢帝?也不吧,漢後廢帝就是他殺的,忠於他立的漢文帝?如果沒有諸侯王的制約,誰敢說他不會做王莽?

看司馬懿,一個豪門家族,兄弟八人,兒子九個,孫子輩數十人,都在魏國做高官,黨羽眾多,爪牙密布,盤根錯節,早在曹操時代,司馬懿就開始獨當一面的帶兵打仗,並做了三朝託孤輔臣,有自己的嫡系班底,半個朝堂都是他的人。

而魏帝國宗室人才凋零,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控制了魏帝國的中央和地方,皇帝形同傀儡,可以任意擺布,他們自然不會去做什麼忠臣,所以經過三代人的努力,成功取魏而代之。

而忠臣楷模諸葛亮呢?諸葛亮從未獨當一面的擔任過軍政要職;在劉備死前他主要是劉備的助手身份存在。

沒有機會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嫡系班底,沒有兄弟子侄在中央政府當任要職,也沒有深厚的政治資本,可謂是勢單力薄;而劉禪呢?劉備活著的時候,就已通過聯姻、拜把子等手段,構建起一個以劉禪為中心的利益集團。

而整個蜀漢帝國的軍政要職,都由劉禪的親人擔任。

這樣的諸葛亮,即使不想做忠臣,又能怎麼樣呢?所以劉備才敢在託孤時說,如果劉禪做得不好,你可以取而代之的話,沒有這個基礎,劉備又怎敢這樣說呢?

司馬懿如果處於諸葛亮的位子,誰敢說司馬懿不會是忠臣?如果諸葛亮有司馬懿的實力,誰又敢保證他會做忠臣?

整個魏晉南北朝的360年間,幾乎沒有什麼所謂的忠臣,但凡能有實力取代的,都會毫不猶豫的去篡位。

讓你看到,皇帝和臣子的關係,不過是「魚大吃蝦、蝦大吃魚」罷了,所以權臣輩出,曹操、司馬懿、高歡、宇文泰、宇文護、石虎、賈氏、楊俊、楊堅。







如果有忠臣,那這360年里,為什麼有近百位皇帝被廢、被殺、被架空呢?誰忠於漢獻帝?忠於曹髦、曹奐?忠於司馬衷?

再看整個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基本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是前朝的權臣、武將,甚至更誇張的說,宋以前的開國皇帝都是前朝貴族、權臣、武將。

堯舜禹都是篡位,商湯篡了夏、周文王篡了商朝、秦王篡了東周、王莽篡漢、魏王曹操篡了漢、晉王司馬炎篡了魏,魏晉南北朝莫不如是,宇文泰篡了西魏,高歡篡了東魏,楊堅篡了北周,李淵篡了隋,朱溫篡了唐,五代十國都是武將造反,趙匡胤篡了後周。





這些都是篡位成功,那些篡位失敗,身死族滅的就多如牛毛了,試問哪來的忠臣?

只是到了宋以後,臣權已經不具備挑戰皇權的能力了,只能乖乖的「愚忠」去做忠臣了。

到了清末,當袁世凱可以挑戰的時候,也毫不猶豫的去做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有的皇帝愛殺功臣有的卻不殺?

我們在看歷史的時候,看到很多功臣被皇帝殺害,為他們扼腕嘆息,憤憤不平,為他們抱不平,為什麼他們遇到的是像劉邦、朱元璋這樣刻薄寡恩的皇帝,而不是秦始皇、劉秀、李世民、趙匡胤這樣的明主?我們總是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