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底厚實的內蒙古可移動文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元代鈞窯「小宋自造香爐」。

遼慶州白塔彩繪貼金七佛木雕法舍利塔。

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琥珀纓絡。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是繼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之後,國家在文化遺產領域開展的又一次重要的國情國力大調查。

如果說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相當於文化遺產領域的「不動產登記」,那麼可移動文物普查則是對文物「家底」的進一步清查。

自2012年以來,我區嚴格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順利完成文物摸底調查、文物認定、數據採集、登錄、審核、總結報告編寫、驗收報告編寫等各項工作,至2016年12月通過驗收。

登記文物總量翻番、總量排名全國第六的普查成果,為自治區成立70周年獻上一份厚禮。

文物總量排名全國第六

相對於建築、遺址等這些無法移動的文物,可移動文物指館藏文物,即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

「2012年以來,按照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的總體要求和統一部署,我區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科學、規範、有序、高效開展。

」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廳廳長佟國清告訴記者。

到2016年8月31日,我區完成了12個盟市全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的自治區終審工作,審核數據率達到100%,將普查數據全部上傳至國家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平台,登錄率達100%。

5年耕耘,成就喜人!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區共上報文物1125464件(套),共計1506421件,其中珍貴藏品16054件(套),文物古籍類珍貴文物15916件(套),珍貴化石標本138件(套)。

文物古籍類一級珍貴文物2152件(套),二級珍貴文物5397件(套),三級珍貴文物8367件(套)。

作為普查工作的一項重要成果,我區按要求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收藏單位名錄》。

摸清了我區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基本情況,為下一步文物保護措施的制訂、實施、利用等提供了必備依據。

今年4月,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顯示,我區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為442家,在這次普查範圍內的有357家。

上報文物1125464件(套),登記文物總量翻了一番,在全國各省市區中排名第六。

更為可喜的是,通過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我區國有收藏單位的藏品實現了由紙質帳本到信息化和數字化飛躍,藏品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實現館藏文物信息化,為館藏資源共享、文物定級、文物保護修復、普查相關課題研究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新石器時代石鏃。

5年投入普查經費4457餘萬元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涉及範圍廣,技術要求高,調查任務重,工作難度大。

為此,自治區文物局分別與自治區檔案局、教育廳、民政廳、文化廳、國資委、財政廳、新聞出版局七部門聯合轉發國家七部門的通知,對全區各部門各系統的普查工作做出統一安排部署。

2013年5月2日,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國家要求,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實施方案》,明確了普查的意義、目標、範圍、內容、經費保障等。

隨後,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制完成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時間表、任務書、責任人一覽表》,層層壓實責任。

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李鴻英介紹,5年間,全區普查投入經費總計4457餘萬元,主要用於購買可移動文物普查設備和人員培訓等普查工作,為全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經費保障。

為了有效促進盟市普查工作,自治區普查辦對各盟市旗縣區每年補助普查經費10萬至50萬元。

在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過程中,各級普查辦都加強了本轄區的普查檔案建設管理工作,對普查各工作環節所形成的文件資料、調查表、總結匯報、普查數據等內容都進行了及時的收集與歸檔整理,完整記錄和保存了普查工作的工作過程、工作方法和普查文物數據。

各級普查辦和收藏單位逐步完善藏品帳目及檔案資料,對所收藏藏品均已建立起了紙質和電子檔案,相互對照,加強可移動文物管理。

2013年12月10日,涵蓋普查基本要求,歷史、民族基礎知識等內容的簡明知識讀本《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800問》編輯出版並在全區發放,起到了有效的科普教育作用。

烏蘭察布市博物館拍攝的公益宣傳片《可移動文物普查進行時》在第二屆中國公共考古仰韶論壇中榮獲考古動漫微電影類一等獎。

馬頭鹿角步搖冠和牛頭鹿角步搖冠。

2820人參與普查

自治區文物局、各盟市旗縣區文物部門和各級普查辦,針對普查的關鍵環節,確保各項工作科學、規範、有序推進。

自治區文物局副局長王大方告訴記者,為確保普查高質量按時完成,我區建立起普查隊員、普查專家、普查志願者3支普查隊伍,共投入普查人員2820人。

向全區國有單位958名普查員發放了普查證,全區總計參與普查專家263人,普查志願者621人。

為了加強普查人才隊伍建設,全區上下共舉辦各類培訓班289期,培訓人員4480人次,培訓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標準規範、工作要求、信息採集、數據登錄、工作管理、在線填報、審核流程、離線填報、單位及用戶管理、信息管理操作、報告編制、文物定級等內容,讓各地可移動文物普查業務骨幹迅速熟練掌握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技術。

從2015年11月9日到2016年7月14日,由自治區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索秀芬帶隊,組織於寶東、郭治中、蘇東、鐵達、慶巴圖、尹建光、丁勇、娜仁高娃等自治區文物專家以及盟市旗縣區文物專家共同參與,行程3.5萬公里,對12個盟市102個旗縣區的86家文博單位進行了文物定級的初步篩查。

2016年12月21日至27日,自治區文物專家委員會對初步定級文物進行了審核,最終確定3284件(套)為珍貴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89件(套),二級文物651件(套),三級文物2444件(套)。

普查實施5年來,全區各級普查機構和廣大普查工作人員,牢記使命、恪盡職守、克服困難、任勞任怨,按時、按質、高效地完成了可移動文物普查各項工作任務,湧現出了一大批工作成績突出、精神風貌高尚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為普查工作的順利推進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7年4月7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電視電話會議,自治區文物局博物館處(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赤峰市文物局(赤峰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榮獲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先進集體,索秀芬、李麗雅榮獲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先進個人。

9月14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在呼和浩特市召開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電視電話會議,呼和浩特博物館等59個單位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先進集體,王太平等159名同志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先進個人。

遼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鳳紋織金錦袍。

寶山遼墓中的壁畫《寄錦圖》。

為珍貴文物提高「待遇」

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過程中,我區發現大量館藏藏品亟需保護,因而圍繞各類珍貴文物開展了文物保護修復工作。

自治區文物局副局長馬天傑告訴記者,內蒙古博物院開展了館藏壁畫、皮毛文物,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展了漆器、金屬器、絲織品、紙質文物,赤峰市文物局開展了遼代壁畫、紙質文物、青銅器文物,興安盟博物館開展了絲織品文物等專題保護修復工作。

各收藏單位對普查中發現的瀕危文物都進行了緊急修復,防止文物進一步損毀。

針對普查中發現文物保護環境欠佳的問題,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興安盟博物館、鄂爾多斯博物館、扎賚特旗文物管理所向國家文物局申請了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獲批經費用於館藏文物環境監測、購買恆溫恆濕設備、定製文物架櫃和囊匣等文物預防性保護設施。

這些文物保護和修復項目的實施,不僅有效保護了一批珍貴文物,也促使博物館文物保護研究工作走向更高的水平,同時也為我區博物館事業培養更多的文物保護業務技術骨幹。

2016年1月至10月,自治區普查項目部依託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承擔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錢幣類文物專項調查項目」。

這次由國家文物局確立的專項調查項目的順利完成,對於錢幣類藏品管理上存在的徵集來源佚失、鑑定工作較少、錢幣鑑定技術問題、登記信息缺失、分類方式失當、缺少修復和預防性保護、缺少專業人才、缺少延伸性研究和利用等,提出了包括建立錢幣的徵集機制、鑑定機制、登記機制、分類機制、庫房保管機制等一系列對策建議。

西夏褐釉剔花牡丹紋瓶。

元代粉青釉劃花纏枝牡丹紋鳳尾尊。

讓文物價值充分釋放

自治區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侯俊告訴記者,這次普查工作完成後,我區公布藏品單位276家,其中博物館類和紀念館類國有收藏單位絕大多數藏品以各類展覽、研究報告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公開,豐富多彩的藏品,弘揚了民族文化,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2016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中國主會場設在內蒙古博物院,國家文物局舉辦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和自治區文物局舉辦的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同時開展,展覽以「典守文明識珍錄寶」為題,時間從5月18日持續至7月18日。

全區普查新發現文物集中展示,惠及公眾。

這次成果展分為圖片和新發現文物展兩部分,展出圖片500多張,新發現文物300餘件(套),文字1萬多字。

文物、文字、圖片相結合,全面介紹了我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開展以來取得的成果,展覽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取得良好社會效果,參觀人數達10萬餘人次。

2014年-2017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文化遺產日、草原文化遺產日期間,赤峰市、阿拉善盟、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興安盟、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等盟市旗縣文物部門舉辦了24次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圖文並茂,展示了盟市旗縣普查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和重大新發現,社會效果良好,參觀人數達50萬餘人次。

2017年9月6日草原文化遺產日期間,由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次全國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承辦的大型展覽「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與觀眾見面,製作展板47塊,自治區普查項目部、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12個盟市參與展出,全面展示我區普查成果,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為「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做出貢獻。

(圖片均由自治區文物局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可移動文物普查帶來的保護利用啟示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是在文化遺產領域開展的國情國力調查,是一項旨在全面掌握我國文物資源、加強文物保護、建設文化遺產強國的國家工程。通過這次普查,可以發現可移動文物保護和利用方面尚存在一些問題...

山東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獲全國表彰

(齊魯網4月7日訊 記者 朱訓壯 陳志富)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電視會議今天在北京召開,季緗綺副省長在主會場代表山東省人民政府作典型發言。曲阜市文物局(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菏澤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