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博物館鎮館之寶,甘肅的被選為中國旅遊標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國地大物博,又是文明古國,下面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全國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是什麼!

黑龍江省:金代銅坐龍。

銅坐龍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

龍取坐姿,左前肢高舉,與左後肢間有騰雲相連。

右前肢著地,與右後肢相接。

尾部翹起外卷,前肢長鬣突出於肩部之上,與頭上卷鬣及後揚的長鬣相映。

吉林省:蘇軾二賦。

蘇軾東坡二賦,是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在文學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詞學上開豪放派先河,繪畫上是文人畫的奠基者之一。

遼寧省:宋徽宗瑞鶴圖。

《瑞鶴圖》是宋徽宗趙佶所作的畫,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圖中描繪了鶴群盤旋於宮殿之上的壯觀景象。

繪畫技法精妙絕倫,圖中群鶴如雲似霧,姿態百變,各具特色。

內蒙古自治區:匈奴王冠。

金冠通高7.3厘米、帶長30厘米、重1394克。

由鷹形冠飾、半球形冠頂和冠帶組合而成,其上浮雕多處動物紋飾。

於1972年在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

鷹頂金冠有「草原瑰寶」之譽,是迄今所發現的唯一的匈奴酋長金冠飾,代表了戰國時期我國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

北京: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天津:雪景寒林圖。

《雪景寒林圖》,氣勢磅礴,境界深遠,動人心魄,生動地描繪出秦地雪後山川、林塑如詩景象,為其代表作之一。

河北省: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

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

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

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山東省:紅陶獸形壺。

此壺高21.6厘米;夾砂紅陶質,通體施紅色陶衣;呈豬形,圓面聳耳,拱鼻,張口,四足,短尾上翹,耳穿小孔,背裝提手,尾根一筒形口,可受水,嘴可注水,體肥壯,好像正在張著嘴巴向它的主人乞討食物。

儘管因實用需要在獸背上加安了一個提手和一個注水口,但仍不妨礙其憨態可鞠的生動形象。

全器構思巧妙,造型生動,饒有趣味。

河南省:春秋蓮鶴方壺。

春秋中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一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收藏於河南博物院。

安徽省:楚大鼎。

楚大鼎又叫鑄客大鼎,1933年壽縣楚王墓出土。

通高113厘米,口徑93厘米,重約400公斤,圓口平唇、圓底、修耳、蹄足、耳飾斜方格雲紋,腹飾蟠虺紋,犀首紋膝,今藏安徽省博物館。

江蘇省:元青花。

元青花瓷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

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後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浙江省:戰國越王者旨於睗劍。

此展品為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正面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為:者旨於睗。

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上海:王羲之上虞帖。

這件古色古香的字卷,是書法史上稱為"書聖"的東晉王羲之所寫的一份信札,名為"上虞帖"。

雖是唐代摹本,它忠實地再現了原作的精神。

卷子前後蓋有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歷代收藏印記,同時保留著北宋內府的裝裱格式,是一件難得的藝苑瑰寶。

福建省:雲紋青銅大鐃。

雲紋青銅大鐃通高77.8厘米,銑間56.6厘米,重100.35千克。

西周。

樂器。

平口,鉦部兩側有36個冏紋乳突狀枚,枚直徑3.5厘米,高2厘米。

鼓飾變形獸面紋,兩側飾雲雷紋。

甬亦飾變形獸面紋。

大鐃雙范合鑄,渾大厚重,作風穩重古樸。

表現出很高的鑄造工藝水平,是福建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

台灣:毛公鼎。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廣東省:千金猴王硯。

清光緒千金猴王硯是以名貴的端溪老坑大西洞石雕成,硯為扁長方體,收藏於廣東省博物館。

廣西自治區:西漢翔鷺紋銅鼓。

此展品為西漢時期的金屬器,入土時胸腰已截開,胸部飾羽人划船紋六組,船形兩頭高翹。

現收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海南省:宋青白釉花口鳳首壺。

此件花口鳳頭壺的造型,是受唐代波斯金銀器影響,演變而來的。

口部盛開的四瓣花象徵鳳冠,鳳頭上大喙、大眼,鳳首後部恰似一束長羽上飄呈鉤狀,平衡了鳳頭的坐標,展現了鳳的精氣神,長頸漸寬,豐肩圓腹,頸下部有三道凸弦紋,腹部有兩道凹弦紋。

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泛青,晶瑩透體,鳳頭美如琢玉。

江西省:商代立鹿四足甗。

上部圓甑、下部方鬲這種上圓下方的組合,再加上附鑄動物造型及多種奇特的紋樣裝飾,使之更顯端莊神秘,穩重華貴。

此甗因其特大的形體和精湛的鑄造工藝而被譽為「中國甗王」,被認定為國寶級珍貴文物。

湖南省:素紗襌衣。

素紗襌衣是我國考古工作者於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為國家一級文物。

貴州省:東漢銅車馬。

銅車馬是東漢時期的銅鑄文物,與銅奔馬同時挖掘出土,現為武威的標誌性文物,其構思獨特、設計合理、寓意豐富、姿態各異,象徵東漢時期擁有強大的武裝官僚勢力,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史學知識和文物內涵。

雲南省:牛虎銅案。

牛虎銅案於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中發掘出來的戰國時期青銅器。

案又稱「俎」,是中國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禮器。

牛虎案就是用來放獻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獻祭。

因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

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於滇人祭祀的銅柱頂端,為崇拜之對象。

四川省:青銅大立人。

青銅大立人像, 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遺址 一號祭祀坑出土。

重約180公斤,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的青銅器。

現存三星堆博物館。

重慶:西漢偏將軍印章。

偏將軍印沿襲了兩漢官印製度,即官高者用龜紐,中下級官吏用鼻紐的制度。

金制官印流行於漢晉時期,目前全國共發現26枚,兩漢金印僅存15枚,為稀罕之物,至為珍貴。

陝西省:皇后之璽。

皇后之璽」玉印為西漢時期的文物,1968年發現於陝西省咸陽市韓家灣狼家溝村。

高2厘米,邊長2.8厘米。

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湖北省: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Sword of Goujian),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

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

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

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

甘肅省: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鷂)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

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江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國寶級文物。

寧夏自治區:明代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蘭經》。

這本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蘭經》長26.6厘米、寬20厘米、厚6厘米,裝幀考究。

用硬牛皮精心製作封面,紙質為精心加工的麻紙,紙中加入了很細的棉或絲纖維。

經文墨色勻稱,阿文書寫流利,雋秀。

書頁中每個篇章的邊框均有描金裝飾,圖案為花卉和阿文。

每個阿文經文字行間還有明代慣用的阿文小注。

山西省:晉侯鳥尊。

西周晉侯鳥尊出土于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晉文化遺址中的晉侯墓。

該鳥尊現收藏於山西省博物館,被譽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青海省:銅鎏金觀音像。

菩薩頭戴三葉寶冠,束髮繒帶在耳畔打結,垂於頭部兩側。

面相豐潤,長眉直鼻小口,雙目略下視,神態安詳。

帔帛及裙採用圖案化的處理手法,多表現尖翹的衣角。

菩薩佩長瓔珞過膝,左手持凈瓶,右手握衣角,跣足立於仰覆蓮台上,下承八角形座。

整尊造像線條圓渾,風格古樸。

鎏金保存完好,是隋代金銅造像的精品。

新疆自治區:扎滾魯克男屍。

男身高1.80米,女身高1.55米,男屍懷中隨葬有一馬鞭,兩端並有珍貴的骨飾,較精緻,女屍著紅色套裙,兩具乾屍皆有羊皮靴,為仰身屈肢葬,隨葬有陶、木、棉毛服飾,年代為戰國時期。

西藏自治區:雙體陶罐。

雙體陶罐為夾細砂黃陶,口徑11.3厘米,底徑8.4厘米,高19厘米,侈口呈喇叭狀,直頸、斜平肩,腹部為袋形雙體,中襠相連,下腹壁向內曲收為假圈足,形體好像兩隻小獸相向而立,頸部和肩部的一對帶孔器鈕巧妙地把動物的耳與尾表現出來,這應該還是為方便攜帶而穿繩之用,陶罐器身表面經打磨顯得十分規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各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你知道多少?

每一個喜歡歷史的人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去當地的博物館,因為在博物館裡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藏品,從古至今,幾千年的文化,都可以從這些藏品里體現出來。中國幾千年的燦爛文化,留下了大量的珍貴藏品,現在大多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