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家王育濟:第22屆國際史學大會將光大國際主義的學術宗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育濟認為,第22屆國際史學大會將光大國際主義的學術宗旨。

素有「史學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將於今年8月23至29日在孔子故鄉山東舉辦,這是大會舉辦115年來首次走進亞洲。

山東大學《中國歷史評論》主編、山東省歷史學會會長王育濟認為,第22屆大會的舉辦,將使大會所秉持的國際主義的學術宗旨得到進一步光大。

據本屆大會山東大學組委會統計數字,第22屆大會目前註冊報名的中外歷史學家接近2000人,註冊參會的國家和地區達到79個,突破了歷屆大會參會國家數量最高的記錄。

「從最直觀的層面講,這麼多國家的參與正體現了大會所倡導的全世界史學家廣泛參與的國際主義理念。

早在1913年第4屆倫敦大會上,就提出了『全世界史學家聯合起來』的口號,這一口號將伴隨著大會第一次在中國、在亞洲舉辦,將伴隨著參會國家的突破性增長而獲得更加完美的意義。

」王育濟說。

多年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主辦方國際史學會一直致力於將單純的歐洲性的研討會轉變為真正的全球性的史學家組織。

國際史學會主席Marjatta Hietala在2013年10月22日山東大學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曾經表示,第22屆國際史學大會在中國舉辦之時,國際史學會成為全球性的史學家組織這個目標將會完全實現。

5月16日,國際歷史學會秘書長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在大會百日倒計時賀信中說,第22屆大會將展示歷史學家們在擺脫歐洲中心主義或稱西方中心主義的研究框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還將呈現他們在提升全球化歷史和跨國界歷史研究方面所做的富有成效的嘗試。

據王育濟介紹,100多年前,帝國主義在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聯繫的同時,也造成了更多的全球衝突。

而各國歷史學家最初發起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目的,就是從史學角度探索維護世界和平之策。

王育濟是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也是5年前中國申辦第22屆大會的推動者和參與者,目前是大會山東大學組委會的專家諮詢組組長。

他介紹說,大會成功申辦之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22屆大會議題的討論與制定,包括大會開幕式主題、大會主題報告,以及分會場議題等,共計150多場學術討論。

「這些議題都是在2011—2012年間邀請世界各國歷史學家提供的,當時世界近50多個國家的史學會,包括中國史學會和山東史學會都參與了議題的討論,反映了大會在議題制定方面高度的國際性。

對大會100多年來發展歷程的研究,以及100多年來大會與中國關係的梳理,也是近幾年來王育濟和他的同事們為推動大會籌備和宣傳所進行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們在新創辦的《中國歷史評論》中開設了有關大會的專欄,刊登了一系列反映和討論大會的重要文獻。

回顧大會100多年的歷程,王育濟認為其靈魂與精髓就是國際主義的宗旨與理想,「這也是大會具有廣泛國際影響,被譽為『史學奧林匹克』的根本原因。

1900年在巴黎召開的第一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宗旨是「唯有以史為鑑,才能使各民族更加親密。

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1903年羅馬第2屆大會上,蒙森及其弟子佩斯提出「突破民族界限」口號。

1913年在倫敦第4屆時,大會主席普萊斯提出了:「全世界史學家聯合起來!」1923年,第5屆大會在布魯塞爾召開,為了彌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廝殺在史學家中造成的鴻溝,大會執行主席亨利•皮朗發表了一段名言——「沒有德國人、英國人、美國人,也沒有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和社會主義的歷史學家,只有一種歷史科學」。

大會經過100多年風風雨雨的洗禮,始終秉持著「高尚的國際主義理想」,為來自不同背景的歷史學家提供學術交流和對話的平台。

王育濟說:「無論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還是二戰之後的70年間,來自敵對和衝突國家的歷史學家總能在史學大會這個平台上,和平地表達他們的共識或異見。

王育濟指出,中國歷史學家對大會所秉持的這種國際主義宗旨是高度認同的。

「這是因為中國文化中有著十分悠久和深厚的和平主義傳統。

今天中國的歷史學家同樣珍重這一文化傳統,並以此做為中國與大會接軌的最高準則。

他認為,「光大和發揚大會的這種國際主義的學術宗旨,是提升中國史學話語權、提升中華文化話語權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山東大學學術影響力的重要前提。

5月16日在山東大學舉行的「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與中國史學」學術研討會上,清華大學的李伯重、北京大學的牛大勇、四川大學的姜生、山東大學的顧鑾齋等學者都指出,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無論是西方中心論,還是東方中心論都是不可取的。

作為這次會議的發起人和主持人,王育濟強調說,「中國史學家要想在國際社會中有話語權,必須要關心和理解別人的話題。

只有了解世界,才能進而為世界提供有價值的『中國故事』和『中國經驗』,這樣的『中國故事』才能具有真實的國際話語權。

所以,在王育濟看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對中國歷史學家而言,仍然要把推動國際學術的平等交流,推動中外歷史學家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作為最重要的目標。

「事實上,近100年來,無論是蔡元培、傅斯年、胡適,還是胡喬木、劉大年、季羨林,他們在推動中國參與大會時,都曾反覆強調過『預世界文化之流』,即向國際學術界學習,豐富和發展中國的歷史科學。

尤其是1980年開始,中國連續組團參加了第15屆至21屆大會,成為國際史學界最重要、最活躍的學術力量,而中國史學也在這一國際交流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其中歷史學的跨學科研究、馬克斯·韋伯的研究、環境史的研究、社會史的研究、冷戰的研究,以及全球格局下的中國史研究等等,基本上都是由參與大會而最先開啟的。

王育濟說,從第22屆大會的議題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出向國際學術界學習的必要。

「例如,在大會設立的四個最重要的主題報告中,美國史學會提出並主持的『歷史學的數碼轉向』,就及時觸及到了數位技術對歷史學已經發生和將要發生的巨大影響,而使我們感覺到了研究視野上的差距。

王育濟說,雖然對這一問題中國史學界也有討論,但幾乎不可能上升為國家歷史學會的主題;若再進一步對比一下各國同行圍繞著「歷史學的數碼轉向」將要在大會上討論的具體問題,如「維基解密時代的文獻記錄」「作為文獻來源的社交媒體」「網頁收藏:一種新的文獻庫」等等,就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落後:就中國史學家而言,很難設想會將「網頁收藏」作為「文獻庫」予以討論,但接觸到外國同行的這一議題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此類課題的價值與潛力。

「總之,各國史學家在22屆大會上所要討論的這些內容,是中國史學家應該借鑑的他山之石,山東大學近水樓台,更應藉此而提升自己的國際化水平。

王育濟介紹說,山東大學為籌備第22屆大會已創辦了《中國歷史評論》,由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任編委會主任。

「《中國歷史評論》目前正在與參加大會的各個國家的史學組織建立聯繫。

大會前後,還要有計劃的刊登參會史學家的主要研究成果,進而形成與各國史學組織和史學家的固定關係。

在5月16日的「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與中國歷史學」研討會上,劉明翰、張廣智、張順洪、姜生、侯建新等學者對《中國歷史評論》的發展思路都給予了充分肯定,還有專家提到,《美國歷史評論》早年曾藉助宣傳、研究大會而獲得很大發展,進而成為國際頂尖級學術期刊。

王育濟說:「《美國歷史評論》的這一經驗對《中國歷史評論》顯然是有啟示的。

」他也希望藉助本次大會的推動,藉助山東大學在國際化方面已有的良好基礎和影響力,把《中國歷史評論》辦成一個中外史學家充分交流的平台,辦成一個能在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的平台。

(記者 趙瑞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新文化史與教育史研究

作者簡介:周采(1956- ),女,安徽廬江人,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教育史學史研究。南京 210097 內容提要:新文化史是當代西方的一種新的史學流派,盛興於20世紀80年...

歷史及歷史學家淺談

錢穆先生就曾說過:「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間治亂更巷,波譎雲詭,常令治史者望洋興嘆,有無從下手之憾,而初讀史者,亦每苦於重點之難以把握,以故望而卻步。」故雖斯人已逝,仍能醍醐灌頂。任何一個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