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新、舊石器時期的史前文化遺址盤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黔西觀音洞遺址

桐梓岩灰洞遺址

盤縣大洞遺址

貴州處於高海拔、低緯度、溫濕季風區和亞熱帶氣候區,山地複雜多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加之獨特的喀斯特岩溶造就了眾多天然洞穴,為以採集、狩獵為生的古人類提供了天然的棲息場所。

貴州發現史前文化遺址,不僅為考古和人類繁衍研究提供了打量資料,也成為貴州旅遊開發的一個新亮點。

舊石器時期文化遺址

1.桐梓岩灰洞遺址

桐梓岩灰洞遺址位於貴州東北面大婁山的中斷、桐梓縣城西26千米的柴山崗南麓,是一個發育於二迭紀厚層灰岩的喀斯特溶洞。

197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貴州省博物館對該洞進行了較系統的發掘,出土古人類牙齒化石二枚,並發現了舊石器、用火遺蹟及相當多的動物化石。

1983年再度現場考查,又獲人牙化石四枚。

吳茂霖等(1975)將岩灰洞堆積物分為七層。

其中第一層為浮土,第二層為覆蓋整個洞穴的薄鈣板,第三層為含有少量動物化石的褐色粘土,第四層為灰黃色含礫砂土含人類化石、石器和大量動物化石,以下5-7層均未發現文化遺物或動物化石。

岩灰洞系貴州第一個找到古人類化石的地點,所發現的燒骨樣本是華南地區最早的用火證據,岩灰洞動物群對華南第四紀古生物地層研究有重要性。

2.安龍龍廣觀音洞遺址

安龍龍廣觀音洞遺址位於安龍縣龍廣鎮,距縣城37千米,地處槽谷型盆地中的一個溶蝕殘存的小山上。

觀音洞遺址發現於1985年春,1986年試掘,1990~1991年首次發掘,1995年、1996年進行了第二、三次發掘。

幾次發掘共出土打制石器、磨製石器、骨器、陶片、人類和動物遺骸等各類遺物20餘萬件,以及大量用火遺蹟。

其中人類遺骸30餘件,石製品數以萬計,骨製品近百件,陶片20餘件,動物遺骸數量最多,計有20多個屬種。

遺址文化堆積厚約5米,可分13層,各層均有文化遺物出土。

第11至8連續四個文化層14C年代落在距今9970200~7080300年間,據此推測觀音洞遺址年代應該在距今1萬餘年至6千年之間。

該遺址填補了貴州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對探索貴州乃至中國新、舊石器時代過渡問題具有著重要價值。

3.安龍銅鼓山菩薩洞遺址

安龍銅鼓山菩薩洞遺址位於安龍縣城南約3千米的銅鼓山,南側半山一石洞中,俗稱菩薩洞。

1983年,貴州省博物館考古人員在菩薩洞外陡直坡面發現零散打制石器數件,在洞內堆積層中出土石器和化石骨片數十件。

經初步鑑定,其文化時代與安龍觀音洞遺址屬於同一時期,為舊時代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距今約12000年左右。

4.黔西觀音洞遺址

該遺址位於黔西縣沙井鄉觀音洞村,是我國長江以南發現的第一處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時代約從距今20萬年到4萬年。

其內涵豐富,性質突出,在中國舊石器明代考古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5.盤縣大洞遺址

盤縣大洞遺址位於盤縣城區東南49千米處的珠東鄉十里坪村,是中國南方新發現的古人類遺址。

於1993年正式發掘,獲得4顆古人類牙化石、2000餘件石器製品和近萬件動物化石,以及一批灰燼、灰屑、燒骨等文化遺物。

盤縣大洞是更新世洞穴和舊石器時期洞穴遺址,在世界舊石器中期遺址中實屬罕見,1993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成果之首。

6.桐梓馬鞍山遺址

馬鞍山洞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桐梓縣城南2公里的馬鞍山北坡,馬鞍山約發育與三迭紀,因地殼顫抖下降運動形成馬鞍形,"馬鞍"下出現一個天然洞.洞坐南向北,下距天門河岸約500米,與岸北魁岩石壁隔河相持。

7.普定穿洞遺址

普定穿洞遺址位於普定縣城西北5千米一片溶蝕型大盆地中一座孤山的山腰,為一個南北洞口對穿的石灰岩溶洞,當地人稱為「穿洞」。

洞口離地面20餘米、海拔1286米,洞內最高處9米、寬13米、深18米。

穿洞遺址的地質時代是更新世晚期,文化時代是舊石器晚期,距今15000年,穿洞人屬於貴州較早的古人類之一。

8.水城硝灰洞遺址

硝灰洞因古時有人在洞內挖土熬硝得名。

位於鐘山區中心城西北23公里之三岔河北岸,地處今水城發電廠附近,是貴州省繼黔西觀音洞、桐梓岩灰洞後,於1973年夏發現的又一古人類文化遺址,為貴州發現的第二個有人類化石之舊時器時代遺址。

同年冬至次年春,由貴州省博物館發掘清理。

除以上發現遺址外,貴州舊石器時期文化遺址還有興義貓貓洞遺址、普定白岩腳洞遺址、威寧草海舊石器遺址等。

新石器時代遺址

1.平壩飛虎山遺址

1978年調查發現,1981年冬發掘,遺址的上層為新石器時代,其下面疊壓著舊石器時代的遺物。

飛虎山上層新石器時代堆積,其絕對年代距今4000~6000年。

1982年貴州省將其批准為文物保護單位。

2.畢節青場老鴉洞遺址

畢節青場老鴉洞遺址,位於貴州省畢節市青場鎮西北。

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形遺址。

洞口朝向西南,面積230平方米。

1983年發現,1985年發掘,洞內堆積物膠結堅硬,以灰色和黃色為主,掘露厚度2米。

出土人類化石有尺、橈骨1件。

據形態特徵和石化程度,歸屬晚期智人。

出土石製品1000餘件。

有石核、石片等。

用火遺蹟有灰堆、碳削等。

動物化石有獼候、竹鼠等。

地質時代屬晚更新世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

碳14測年結果為距今13740±200年—19450±250年之間。

3.普安銅鼓山遺址

銅鼓山遺址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青山鎮營盤村陳家龍灘東約500米的銅鼓山山頂,遺址總面積4000平方米,保護範圍總面積41420平方米。

1978年貴州省博物館考古人員調查發現,1979年進行了小範圍試掘 。

1980年10月進行第一次較大規模發掘,發掘面積1519平方米。

2002年3~5月,貴州省考古所對其進行第二次發掘,發掘面積880平方米。

兩次發掘共清理房址4座、窯址1座、灰坑11個和活動面、火塘、大量零散柱洞等遺蹟,出土較完整陶器、石器、青銅器、鐵器、玉器和冶鑄青銅器的陶石范模500餘件,陶器碎片1萬餘片。

尤其重要的是,冶鑄青銅用具除部分陶坩堝外,出土的范模包括戈范、劍范、鉞范、鏃范和魚鉤范等,發掘者認為:銅鼓山遺址是一個鑄造銅器(以兵器為主)的手工作坊遺址,其北半區主要是鑄造銅器的作坊區,南半區主要是生活區。

遺址時代為戰國~西漢時期。

它是貴州境內經過正式發掘的唯一一處戰國秦漢時期青銅冶鑄遺址,具有重大的學術科研和保護價值,不僅對探討古夜郎文明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還可部分解決廣泛流行於貴州西部、雲南、廣西甚至東南亞地區部分青銅器和的產地,且這些青銅器造型和風格均具有明顯地域特徵,可能構成一個地域性考古學文化。

除以上遺址外,貴州新石器時代遺址還有廣順神仙洞、威寧中水大河灣新石器遺址以及松桃虎渡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