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遺產延續文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化評析】

作者:王丹

「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都是從總結自己的遺產開始的。

」著名建築學家、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曾這樣說。

雖然歷史斗轉星移,但無論是秦磚漢瓦、唐詩宋詞,還是甲骨竹簡、民居壁畫,文化遺產作為先人智慧的結晶,見證了中華文化歷史,承載著民族文化記憶,蘊藏著民族精神基因。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僅不可移動文物就有76萬多處。

截至2015年年末,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高達1372項。

可以說,這些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根」與「魂」,它們告訴我們中華文化來時的方向,也必將照亮未來的去路。

根深方能葉茂,源遠因而流長。

長久以來,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都被置於重要地位,我們付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但也要看到,在畸形政績觀的影響下,一些地方重經濟發展輕遺產保護、拆真品建贗品,文化遺產保護封閉化、簡單化、碎片化等令人扼腕的現象並不鮮見。

曾被譽為「遠東第一站」的濟南老火車站遭遇強拆的悲劇,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重演。

善待歷史文化遺產,延續中華文脈才可期。

守護昨天的輝煌,就是積蓄今天的資源,就是托舉未來的希望。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再次重申了文化遺產保護16字方針。

《意見》還對包括方言文化、傳統民族音樂在內的多項文化遺產項目逐一列出,為下一步完善文遺保護布局指明了方向。

要想做好文化遺產保護這道考題,有必要先回答「誰來保護」的問題。

文化遺產保護,政府是當仁不讓的主導,也唯有夯實了「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思想基礎,才能保有對歷史的敬畏之心,通盤考慮人才培養、整體規劃等,下好文保一盤棋。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前段時間熱播,給我們這樣的啟示:文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被喚醒文化自覺的廣大公眾勢必也會匯聚成為一股磅礴的力量,推動文化留下來、活起來。

文化遺產留不下,自然談不上「合理利用」,但如果一味「死保護」,即便留下了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盤活了工業遺產的北京798藝術區,通過合理開發「活化」民俗博物館的惠州黃氏書室等案例說明,文遺保護與開發利用並非對立,關鍵在於把握好兩者間的平衡。

實現歷史與現代交融、古人與今人對話,有賴於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路徑。

但與此同時,「合理利用」也要以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為前提,如此方能避免更多文遺淪為「唐僧肉」。

每一次對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都是對自我身份和文化基因的追尋與確認。

秉持文化自覺、善待文化遺產,在中華文脈的延續中,我們才能實現文化復興。

《光明日報》( 2017年02月09日 02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把歷史文物當作精品文化來傳承

一個是2000多年前西漢的海昏侯劉賀,一個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期的王后婦好;一個是自2011年起挖掘至今的考古進行時,一個是40年前的重大考古發現……正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這兩個精品特展。儘管兩...

對歷史文物心存敬畏 讓寶貴遺產世代傳承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

中國文化遺產日:傳承經典,歷久彌新

「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你看,我們從過去最早的時候說,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塊破石頭,它有什麼德性啊,但是中國人就能從上面看出德性來。所以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