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以嫡孫為屍——來,一起赴這一趟「白事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為鬼片愛好者,總是看到很多發喪、出殯的場景。
家裡死了人俗曰:「白事」。
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有一出相聲《白事會》,把靈堂布置到發喪出殯這一套都說全了。
其實今天70後以前乃至部分80後以前,多多少少趕上過一些比較傳統的白事,或是親眼看過,或是電影里看過,或者一些書里說過,其實「白事」的規矩,今天無論南方北方都已經很少能看到了,在更古老的古代,白事更是有很大的不同,最近看到一些法國傳教士祿是遒寫的《中國民間崇拜》中的「白事」民俗資料,還挺有意思。
有些白事講究,今天江南地區可能都沒有了。
據說在過去,江南地區死者入殮時身上要放一把菜刀,以鎮魂靈,棺材上釘子孫釘,以祈求子孫昌盛,安徽一帶死者嘴裡還要放含口錢。
不過不是下葬的陪葬,而是放一陣子取出來,給最年長的兒子掛脖子上做附身符。
停靈的時候,鼓勵小孩子從棺材上跳過去以便獲得勇氣。
在供桌上靈牌左邊放一碗飯,靈牌中間放一個水煮蛋,兩隻筷子或插在飯里,或插在蛋里,叫倒頭飯。
再說出殯,也就是送葬了。
一個隊列拿著長旙或旗子,即「引路旙子」,引導死者前往冥府的引路牌。
到墓地下葬後,旙要插墳塋旁邊,以便引路,不要讓亡魂走錯門。
有一種東西過去很常用,就是燒各種符,通過燒符告知閻王老子,祈求善待死者。
而且根據死的方式不同,符的樣子也不一樣,有的用於弔死的,有的用於溺水,有的用於自殺。
而且還分佛教符和道教符。
如道符
佛教符·地藏王符
還有通關文書,就是路引,憑證免費。
還有專門賄賂路上遇到孤魂的開壇符。
請他們保佑死者免受惡鬼欺凌。
送葬時要焚燒大量紙馬,不是指紙的馬,而是這類物品的總稱。
比如向閻王致敬的冥府十王紙馬。
引導靈車前往地府是掃神菩薩,靈車上有煞神。
提供靈車的龍車菩薩
超度亡魂的大神——孤魂菩薩,即地藏王。
出殯撒錢兒這事兒,我小時候還遇到過,雖說是新社會了,可冥資還是用白紙鉸成的銅錢模樣,
只能說類似,過去都是買白紙,然後家裡人鉸成銅錢狀。
現在則直接去買成現成的。
據說最早花與買路錢有關的是孔子的弟子高柴,當時是他給妻子下葬損傷了別人的莊稼,人家要他掏錢賠償,但他拒絕了,說是要是為下葬而花買路錢,是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但這理由有點牽強。
清代汪汲寫的《事物原會》里記載說,近來的出殯習俗,前面要有人撒冥幣,又說,這一習俗可能是是自日本傳來的。
當然,鑒於日本的很多文化源自中國,也很有可能是更早時候從中國傳過去的。
買路錢是不焚化的,陪葬或者送的錢是焚化的。
漢文帝時候陪葬用真錢。
唐代封演寫的《封氏見聞錄》里記載,紙錢,是始自魏晉,到了唐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用紙錢了。
不過,說句題外話,地府貨幣超發比某朝還嚴重,一張面額就八千億。
這種通脹型貨幣,過去就有。
看來地府通脹太嚴重,以至於燒多少錢都沒用,不如直接送東西更實惠。
今天有燒手機、汽車的,過去也有。
比如送紙房子。
一般用蘆葦稈搭架子,牆用紙糊。
而且屋內桌椅板凳,床鋪啥的一切用具都和生前一樣陳設其中。
據說紙房子從元世祖時候就有,而且那時候官府就認為這玩意兒勞民傷財,「無益破費,如紙房子等,請飭禁止。
」
此外,窮家富路,孝子賢孫們更多的還是要多捎些東西給死者,比如衣服啥的
據說到了近代,保險箱發明以後,還有燒紙保險箱的習俗怕陰間燒去的東西被偷被搶。
這就是保險箱
還有些習俗,今日已經不存。
比如,避煞,指的是避免亡魂回家來加害生者。
煞分雄雌,而且在不同日子,不同時刻死的,形成的煞也是不同的,比如《唐太常博士呂才百忌歷》記載「巳死日者,為雄煞,煞傷十三歲女。
」
又如《六輪經》記載,有人死於乙丑日,其煞將謀害所有生於辛巳日的人,煞高一丈六,死後16天回來。
那麼煞回來的形式,就是煞氣。
煞氣傷人,為煞傷,有煞傷自然就有避煞。
那麼如何避煞呢?
首先,雌煞就是女人頭母雞身,雄煞就是男人頭,公雞身。
在煞回之日除了請和尚道士做法驅煞外,還要擺「煞圖」,把母雞腳綁在一小桌子上,以保佑全家平安。
有個有名的關於煞的形象的記載與宋太祖有關。
《堅瓠集》里說,有一天,宋太祖偶爾步入一家,這家人都出門避煞去了,他覺得肚餓,就把一隻雞放到鍋里去蒸,可沒等熟就因為有事匆忙離開,等家裡人回來打開鍋一看,發現鍋里有個人頭,就知道這個煞是雞身人頭。
這故事雖然編的沒啥邏輯,但也算個記載吧。
此外還有招亡。
通常就是詢問死者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如何,有沒有受欺負啥的。
招亡需要靈媒,通常就是老婦人或巫婆,而桌上擺著給亡魂的貢品「蘑菇,蔬菜,有條件的還有肉食。
」
最後說一個習俗,不僅今日不存,古代也不存了,只在上古存在過,那就是屍祭。
屍在古代和今天意思是不一樣的,其實,字也不一樣。
今天屍就通用了,過去屍體的屍是「屍」,而屍是專指扮演死者的人的。
首先,男的死了,就用男性的嫡孫,無孫就用五代內血親侄孫,或其他家族五代內血親外的侄孫,但父親健在者不能為屍。
女性死者由孫媳婦扮演屍。
成為屍的人要享受死者家人的拜祭,並假裝吃喝,以表示親人仍在的意思。
為什麼會有屍呢?這就和上古祭祀儀式有關了。
《禮記·郊特牲》說,「屍,神像也。
」
寫禮法著作《白虎通》的漢代大儒班固說,祭祀之所有屍,是因為當死者下葬後,原來家裡親人的所有痕跡就都不見了,這令人難以接受,於是就要用屍來代替死者,以緬懷親人。
不過用屍的習俗到唐代可能就沒有了。
而且後代對用屍的習俗看法不同,比如唐代杜佑在《通典》里就不欣賞這一做法,並說,用屍是上古「樸陋之禮」,「至聖人尚未改」,意思是到孔聖人(春秋)時候還沒改,今世(大唐)風氣日開,這種陋俗已經不用了,不用才合乎禮法。
有一班腐儒,整天想恢復屍祭,可真是愚蠢啊。
說老實話,與其等人死後孝順,不如活著時候好好相伴,讓親人長壽比死後做什麼都有意義。
最近,江蘇省會議中心舉行就舉行了「老齡化時代 中國文化養老高峰論壇」。
論壇旨在共同探討如何將文化和養老相結合,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不斷滿足老年人持續增長的文化養老服務需求。
南京社科院主任蘇健老師分享了德國居家養老的現狀。
他說,從文化角度去看養老,德國的養老和中國有很大的不同,他們「養下不養上」,也就是對子女有撫養的義務,但是老人的贍養是由國家和社會去實現的。
所以,德國老人更加追求一種獨立的生活,他們更願意在居家中維持原先的生活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西方已開發國家的政府去配合他們的居家養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去實現他們居家養老的環境。
好,今天就聊到這兒吧。
朱元璋死後,南京十三個城門抬出的都是什麼人?
據傳,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時,為了防備盜墓,搞了一個障眼法。在下葬的當天,根據朱元璋遺詔的指示,從南京的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棺。明代的南京城,是由朱元璋親自參與設計的一個建築傑作,不僅有保存到現在的明城...
民間最古老的香燭冥紙傳說,謹記此後世財源廣進!
今天要和大家聊得是冥紙、有稱之為冥幣的傳說,民間相傳地府的鬼不再食人間煙火,而陽間燒給他們的香燭就是他們的食物來源。他們只吸食煙氣,紙一般是指紙錢,作陰間的貨幣來用。燃燈表智慧,供水錶忍辱,燒香...
不管你信不信,你需要知道的農村白事最重要的七大忌諱
自古紅白當大事!無論在那個地方,都是非常有講究的。尤其在農村,老一輩在這方面可是非常認真和講究的,在老一輩的眼裡,白事是對死者最後的緬懷,必須要莊重和謹慎。農村白事有很多忌諱,不懂套路最好不要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