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句話為你講清《山海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一句話:關於《山海經》,你所應該知道的基本資訊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 221年)時期的古籍。

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

第二句話:《山海經》的來歷

《山海經》最早面世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

禹和伯益,是最早被認為的《山海經》的作者。

劉歆在《上「山海經」表》中說:「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

」(譯文:禹劃分九州,根據土地級別制定貢賦等級,而伯益等人將生物劃分善惡類別,因此著《山海經》。

)這是目前已知有關《山海經》作者的最早文字記載。

禹,史稱大禹,為夏朝開國君王,黃帝的玄孫。

其父名鯀。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

益,史稱伯益,禹的助手,協助禹治水有功。

禹臨終時,將天下授於益。

劉向(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漢歷史學家。

《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

第三句話:《山海經》都講了些什麼?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

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

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第四句話:專家考據和推測的《山海經》包含的地理範圍

《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

《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里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

《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

《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第五句話:史學家司馬遷是如何對待和採信《山海經》的?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西漢史學家。

任太史令。

中國歷史上首部信史著作《史記》作者。

與《山海經》校刊者劉向父子為同時代人。

司馬遷所能接觸到的關於《山海經》的史料,被認為是當時所能查找到的最原始和最具可信性的史料。

自司馬遷之後直至清朝,人們研究《山海經》的史料並無出其右者。

故司馬遷對《山海經》的見解和意見,對後世的研究者及研究結果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將《山海經》中禹的神話傳說視為信史加以記載: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

……

譯文:當堯帝在位的時候,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為此非常憂愁。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譯文: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

他一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誌,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

《史記--五帝本紀》中,不少材料同樣出自《山海經》。

如寫黃帝與蚩尤作戰,《山海經--大荒北經》寫道: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

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譯文:蚩尤興兵打黃帝,黃帝命令應龍攻打冀州的郊外。

應龍打算蓄水,而蚩尤則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使應龍失計。

為助應龍,黃帝請天女魃下凡,使風靜雨止,助應龍殺死蚩尤。

司馬遷據此改寫為:「蚩尤作亂,不用帝命。

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占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由此可見司馬遷對《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的採信和重視。

第六句話:《山海經》神話傳說中的黃帝譜系,與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信史是怎樣的關係?

《山海經》中記載了一個黃帝的譜系:

黃帝妻雷祖,生昌意。

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

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海內經》)

譯文:黃帝的妻子雷祖生下昌意。

昌意自天上降到若水居住,生下韓流。

韓流長著長長的腦袋、小小的耳、人的面孔、豬的長嘴、麒麟的身子、羅圈著雙腿、小豬的蹄子,娶淖子族人中叫阿女的為妻,生下帝顓頊。


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

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印)下地。

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大荒西經》)

譯文:帝顓頊生了老童,老童生了和重黎,帝顓頊命令重託著天用力往上舉,又命令黎撐著地使勁朝下按。

於是黎來到地下並生了噎,他就處在大地的最西端,主管著太陽、月亮和星辰運行的先後次序。

這個譜系具有傳奇色彩,具有神譜的性質,但是,它與《大戴禮記·帝系篇》、《史記·五帝本紀》、皇甫謐《帝王世紀》基本相同。

第七句話:對《山海經》眾說紛紜的觀點都有哪些?

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的研究結果是,《山海經》中記載的山巒,在後代的漢晉書籍中有確切記載的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約一百四十餘座。

學者王紅旗研究認為,《山海經》中的《五藏三經》,是大禹治水之後完成的全國地理考察、國土資源考察的文字記錄,時間應該在4200年前或者更早,因為《五藏三經》沒有記載大禹以後的事情。

美國學者墨茲博士根據《山海經》中《東山經》所述做研究考證,發現中國東部乃沖積平原,根本沒有經中所說的四列山脈。

於是將目光投向了世界其它地方,發現在美國中間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和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載的四條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完全吻合。

學者張春生在其著作《「山海經」研究》中認為:《山海經》的前身應為《山海圖》,是周初殷王朝遺留下來的史官所作。

只有他們,才具有足夠的知識、資料和製圖技術,畫這樣大的當時的世界地圖。

學者宮玉海所著《山海經與世界文化之謎》一書,提出《山海經》不是神話書,而是一部信史,一部上古世界地理志和百科全書,現代人類源於中國,如印第安人是從中國大陸遷徙去的,中華文化乃世界文明的源頭和中心,「伊甸園」就在中國雲南。

向舊史學提出挑戰。

還有一些學者的觀點摘錄如下:

「《山海經》乃是以中國為中心,東及太平洋,南至南海諸島,西抵南亞洲,北到西伯利亞的一本《古亞洲地誌》。

「《山海經》中的地理描述與公元前五世紀的印度和伊朗文化聯繫緊密,深受其影響。

「殷朝被滅後,有一部分人逃到北美洲,《山海經》等先秦文獻因而記載了美洲的一些特有的動植物」。

「此書為阿拉伯半島的地理書,是古巴比倫人所做,而由戰國時期的波斯學者攜來中國。

第八句話:《山海經》中的重要神話傳說都有哪些?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如:

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女媧補天、鯀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

還有一些是人們不大熟悉的。

如《海外北經》中載: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

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

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

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

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

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

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

台在其東。

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譯文:天神共工的臣子叫相柳氏,有九個頭,九個頭分別在九座山上吃食物。

相柳氏所觸動之處,便掘成沼澤和溪流。

大禹殺死了相柳氏,血流過的地方發出腥臭味,不能種植五穀。

大禹挖填這地方,多次填滿而多次蹋陷下去,於是大禹便把挖掘出來的泥土為眾帝修造了帝台。

這帝台在崑崙山的北面,柔利國的東面。

這個相柳氏,長著九個腦袋和人的面孔,蛇的身子而是青色。

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為敬畏共工威靈所在的共工台。

共工台在相柳的東面,台是四方形的,每個角上有一條蛇,身上的斑紋與老虎相似,頭向著南方。

這個禹殺相柳的傳說充滿了神奇色彩,既可從文學或神話學的角度來研究,也可以從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古代民族部落之間的鬥爭。

《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的難得材料。

例如:

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

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

(《海外西經》)

譯文:巫咸國在女丑的北面,那裡的人是右手握著一條青蛇,左手握著一條紅蛇。

有座登葆山,是一群巫師來往於天上與人間的地方。

在《山海經》的神話中,不僅可以看到巫師的活動,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

在《山海經》中,存在著大量的神奇動物的記載,這些動物主要是鳥、獸、龍、蛇之類,它們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

這些動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圖騰崇拜。

第九句話:《山海經》又是一部科技史

它既記載了古代科學家們的創造發明,也有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還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思想以及已經達到的科學技術水平。

例如,關於農業生產,《大荒海內經》載:「后稷是播百穀」,「叔均是始作牛耕」。

(譯文:后稷開始播種各類穀物。

后稷的孫子叔均,發明了牛耕。

《大荒北經》載:「叔均乃為田祖。

」(譯文:叔均乃為田祖。

關於手工業,《大荒海內經》載:「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

」(譯文:這位義均便是所謂的巧倕,從此開始發明了世間的各種工藝技巧。

關於天文、曆法,《大荒海內經》載:「噎鳴生歲有十二。

」(譯文:噎鳴生了一年中的十二個月)《大荒西經》載:「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

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次。

」(譯文:帝顓頊命令重託著天用力往上舉,又命令黎撐著地使勁朝下按。

於是黎來到地下並生了噎,他就處在大地的最西端,主管著太陽、月亮和星辰運行的先後次序。

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枚舉。

第十句話:《山海經》中的一些神話傳說經考古發現,並非神話

《山海經》中,華夏第一王朝的聖王夏啟的形象是「珥兩青蛇,乘兩龍」,而且手持玉環、身佩玉璜。

仰仗今天的考古發現,人們終於能夠親眼目睹夏啟時代甚至更早時代的龍形玉璜與蛇形耳飾了。

圖中的「蛇形耳飾」,即紅山文化最新考古發現的玉耳墜。

2012年3月,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經過三年的考古發掘,首次出土了一枚位於墓主人右耳部的蛇形玉耳墜。

《山海經》中有關佩戴蛇形耳飾,即「珥蛇」的記載,共有9處,涉及5神2人共7位,珥蛇之顏色主要是青、黃兩色,如《大荒北經》中描述的夸父就是:「珥兩黃蛇,把兩黃蛇。

由於《山海經》原本圖像失傳,後人無從得知「珥蛇」的模樣,只能根據後世的文字記載來判斷。

完成《山海經》18卷定本和注釋的東晉郭璞說:「珥,以蛇貫耳也。

著名神話學家袁珂案:「蓋貫耳以為飾也。

《山海經》描述的夏啟珥蛇、乘龍,是一副能夠驅遣蛇龍而升天的形象,就華夏的觀念而言,古人龍蛇並稱。

「珥,瑱也,從玉耳,耳亦聲。

」在《說文解字》中,「玉」字旁共有126個字,數量之多,令人驚奇。

《山海經》敘述的產玉之山達140多處。

史學界認為,文明起源有三個坐標:城市、文字和青銅器。

華夏文明發生還有一個特殊坐標:玉禮器。

在紅山文化的高等級墓葬里,部落首領全身裝點著玉器,如頭頂玉冠形器或玉鳳,胸前有玉熊龍、手握玉龜等,這表明在遠古時代,華夏先民已經憑著精細琢磨的玉器來實現通神、通天的神話夢想,完整地構出了一套有關玉的信仰和禮儀傳統。

若僅以成熟文字的出現為文明發生的標準,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而如果以中國文明發生的特殊坐標——玉文化切入,則可以上溯到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

百度百科:興隆窪文化。

因首次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而得名,距今約8000年,經濟形態除農耕外兼狩獵、採集。

興隆窪遺址是內蒙古及東北地區時代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總面積 3.5萬平方米,遺址周圍有人工圍溝,圍溝內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 140平方米。

出土陶器均為夾砂陶,深筒直腹罐和缽為其典型器物,並有玉玦、玉斧、玉錛等玉器出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海經》:一部上古時代的百科全書

《山海經》是一部內容豐富、風貌獨特的古代著作,主要記敘了古代歷史、地理、民族、神話、宗教、生物、水利、礦產、醫學等方面的內容,凡是古代先民的所聽所聞,所見所想無不記錄在內。翻開一部《山海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