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疆考古異彩紛呈 ——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拾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像候鳥般,每逢春暖花開時節展開翅膀飛向天山南北各地州辛勤覓食,待寒風吹起、雨雪霏霏之際又攜帶著找到的美食、佳肴飛回鳥巢,趁與夥伴們相聚的時刻,紛紛展示自己多半年的收穫……
上述文字描述的是已堅持了數年的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
2016年12月17日至18日,由自治區文物局主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2016年新疆文物成果匯報會」在自治區科技館禮堂隆重舉行。
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蘭州大學、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新疆社會科學院、新疆文博系統的專家、學者及嘉賓100多人參加了此次匯報會。
40多位與會代表採用PPT的形式,呈上了異彩紛呈的成果報告,內容涉及田野考古調查、發掘,動植物考古、冶金考古、遙感考古、人類學、年代學,以及環境學等多個方面的新成果。
其內容之豐富,涉及面之廣,發掘文物之重大,為歷年來稀見。
尤其是其中幾項重大考古發現,吸引了眾多與會者關注的目光。
吉木乃通天洞遺址
新疆境內首次發現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被同仁稱為「福將」,曾於2011年在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也拉曼墓群發現岩畫顏料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於建軍研究員首先向大會報告了《阿勒泰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和布爾津縣海流灘墓地考古發掘》的最新成果。
通天洞遺址位於吉木乃縣托斯特鄉闊依塔斯村東北一處當地人稱為「通天洞」的洞穴中,遺址所在地理環境屬於花崗岩球狀風化地貌,地形多樣,為古人類提供了優良的居住環境和狩獵場所。
洞穴頂部有大面積燒火形成的煙炱,在洞口及洞前斜坡上考古隊採集到夾沙灰陶、紅陶片及石杵殘件,陶片表面能見到刻劃紋、剔刺紋構成的折線紋及素麵陶片。
2014年,新疆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北疆文物認定組與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文物局工作人員在吉木乃工作途經闊依塔斯村時,發現此處遺址,初步認定該遺址屬於青銅時代古人類生活居住遺址。
201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專人對遺址進行了較詳細的調查;2016年7-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於建軍等專業人員組成的考古隊前往吉木乃縣對通天洞遺址進行了發掘。
於建軍介紹說,為了探明該洞穴遺址的規模和性質,考古隊在洞穴內外各布置一個5×5米的探方,以便發掘認識遺址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和相關遺存。
經過兩個多月的發掘發現,洞穴外的探方由近現代生活的層面逐步向下呈現為早期鐵器時代的層面,出土了大量的夾沙紅陶片以及零星有刻劃紋的陶片,並有石磨盤等石器和大量動物碎骨。
探方東側可能存在三間連著房屋的、石塊壘砌的牆基,其間為較硬的踩踏面,於建軍說,2017年他們將進一步擴方進行清理。
洞穴內的探方在早期鐵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層位下面出現了較為純凈的黃沙層和碎岩石塊層,東壁、南壁剖面上顯示出東南角碎岩石塊堆出一小岩石堆,其下層位中,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石核、石片以及碎動物骨骼化石等遺物。
整個發掘共出土約400件舊石器時代的標本。
通過對出土舊石器及其所在的地層,結合遺址周邊的考察,初步認定通天洞遺址最早的年代可至舊石器時代晚期之初,甚至可能更早。
於建軍說,通天洞位於阿爾泰山南麓,屬於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是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遷徙的重要路徑,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東西方早期人類與舊石器文化的遷徙交流等課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證據。
也為東亞現代人起源、人群遷徙以及人類行為複雜化等多項研究填補了空白。
據於建軍研究員介紹,通天洞遺址不僅是阿勒泰地區首次發現青銅時代到早期鐵器時代遺址,更是新疆境內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同時也是中國舊石器考古的重大發現。
於建軍在說明通天洞遺址考古學重要意義的同時,也提出對該遺址的考古發掘是一項需要多年延續的工作,對該遺址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需要多學科共同參與完成的工作。
北京大學王幼平教授的發言仍圍繞著通天洞展開。
他以《新疆舊石器與遠古「絲路」——吉木乃通天洞遺址試掘成果的初步觀察》為題,發表了自己對通天洞遺址的研究結果。
他認為:石器是遠古人類遷徙流動的最直接、最確切的證據。
吉木乃通天洞遺址試發掘中發現的地層與舊石器文化遺存出土數量眾多的石製品,代表不同技術與文化的舊石器材料,不僅證明新疆地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史前時代,也為進一步證明聯結舊大陸東西方遠古人類與文化交流的史前絲路的存在提供了非常關鍵的證據和更確切的新資料。
他評價說,吉木乃通天洞遺址考古的重大收穫,開啟了新疆舊石器時代考古的新篇章。
結合新疆地區獨特地理環境特點,以及更新世氣候與環境變遷等影響因素,進一步探討新疆地區舊石器文化發展特點,及其對中國及東亞地區與舊大陸西側早期人類與文化交流與發展進程中的橋樑作用尤為重要。
尼勒克吉仁台溝口青銅時代聚落遺址
對中國冶金考古研究意義重大
2016年在伊犁進行考古發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王永強向大會匯報了《2016尼勒克縣吉仁台溝口遺址考古發掘》的情況。
吉仁台溝口遺址位於尼勒克縣科克浩特浩爾蒙古民族鄉恰勒格爾村東1.5千米處。
地處喀什河出山口處北岸二級和三級台地上,該遺址於2015年發現並發掘,隨後被評為年度全國重要考古發現。
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對遺址進行了發掘。
王永強介紹說,2015年他們發掘面積近1000平方米,發現有房址5座,灶址8座,灰坑50餘座。
就在這些房址堆積層和灰坑內均發現了大量煤塊及燃燒過的煤渣和煤灰,種種跡象表明當時居民已成熟地掌握了煤的使用方法,將煤炭作為生活或生產燃料來使用了。
遺址內用煤遺蹟的發現,將人類用煤記錄前推了近千年,人類第一次點燃煤火很有可能就是在伊犁河流域,是人類對煤利用的開山之作。
2016年,在2015年發掘的基礎上,考古隊又發掘近1500平方米。
發現房址15座、灶址10餘座、灰坑40餘座,墓葬4座。
在遺址的最西端,發掘後確認的一座房址總面積為300多平方米,是新疆青銅時代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單體房屋遺址。
最讓人驚奇的是,在這些房址中,除了有陶、銅、石、骨器等遺物外,有關冶金的遺物種類最為豐富。
有作為原材料的銅礦石、冶煉用的陶風管及坩堝殘部、煉鐵遺留的銅渣、鑄造用的小塊石范和陶范等,這些遺物證實了吉仁台溝口遺址存在著小規模的煉銅和鑄造活動。
在遺址內還發現了三塊鐵塊,由於鏽蝕較重,是否為成品鐵器還有待於研究。
尼勒克縣吉仁台溝口遺址的發掘收穫巨大。
青銅時代遺址和墓葬的發現,極大地豐富了伊犁河谷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內涵。
銅礦石、銅渣、陶范等冶銅鑄銅遺蹟遺物的發現,使得吉仁台溝口遺址存在冶銅和鑄銅活動的證據鏈得到證實和充實。
遺址內鐵塊的出土不僅將新疆鐵器出現年代大大提前,還將為鐵器的傳播路線研究和冶鐵史研究提供新材料和新方向。
對探索伊犁河谷文明源頭有著極大的推進作用。
奇台石城子古城遺址
具有軍事防禦性質的完整漢代古城城址
臉上似乎還帶著夏日考古工地風塵痕跡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田小紅副研究員介紹了奇台石城子遺址的考古發掘情況。
她和同事吳勇在今年的發掘中多有收穫,發現了具有軍事防禦性質的完整的漢代古城城址。
石城子古城遺址位於奇台縣半截溝鎮麻溝梁村東北方向,地處國家4A級旅遊區「江不拉克」景區內。
古城北高南低,依地勢而建,總面積約11萬平方米。
古城北面和西面建有子城,東北為制高點,方圓動靜盡收眼底。
城東、南為絕壁,臨深澗,水源豐富。
古城居天險,易守難攻,附近又宜於農耕屯田,極利於軍事防守。
古城城北可通奇台縣、吉木薩爾縣,城南越天山達吐魯番盆地,控扼天山南北谷道。
西漢武帝前,該地域為車師後國,屬西域都護府管轄,為絲綢之路北道的交通樞紐和重要商埠,與移摩道、薩捍道、突波道、花谷道等多條軍事古道相連。
2013年,國務院核定公布石城子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至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陸續對石城子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清理。
據田小紅介紹,考古隊先後發現3處灰坑、5個柱洞、10餘條車轍痕跡;揭露兩組房址,10餘間房間,部分房間地面還鋪設有地磚,規格等級較高;同時還出土了錢幣、瓷器、釋陶器等文物,採集了一批典型漢代風格的瓦當、繩紋板瓦、筒瓦和方磚。
在房址大量坍塌的瓦片下,還發現有紅燒土、炭粒、灰燼等火燒痕跡,初步推測古城應毀於火災。
這些發現,為全方位認知古城形制布局,了解漢代邊城的建築風格,設施構造,構建絲綢之路北道沿線軍事防禦體系提供了實證資料。
在考古發掘中期的2016年8月下旬,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區內外專家學者親臨考古工地進行現場論證,專家、學者們觀察考古發掘現場,結合周邊相關遺存對石城子古城的歷史地位、性質等進行了深入討論,認為石城子古城是具有明顯軍事性質的完整的漢代古城城址。
作為漢代戍邊固邊、穩邊興邊的重要設施,石城子古城遺址揭示了新疆與祖國內地的密切聯繫。
該古城的發掘研究對當下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古樓蘭交通與古代人類村落遺蹟
調查中發現一處「雙河」遺址
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單位承擔的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羅布泊地區自然與文化遺產綜合科學考察」於2014年正式啟動。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了其中的《新疆古樓蘭交通與古代人類村落遺蹟調查》子項目。
經驗豐富的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吳勇參加了連續三年的調查活動。
樓蘭古城位於若羌縣羅布泊鎮西北約81.5公里、塔里木盆地東緣的羅布泊盆地西北。
羅布泊盆地一般泛稱羅布泊窪地,東抵北山,南達阿爾金山北麓,西鄰塔里木盆地,北至庫魯塔格山脈,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
獨特的自然環境使其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
考古與文獻資料顯示,羅布泊區域人類活動歷史比較悠久。
距今4000年左右,就存在著較大規模的從事畜牧經濟活動的人群,西漢初年,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樓蘭國所在地。
公元前77年,更名為鄯善,遷都泥城,位於今若羌縣附近。
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漢設西域都護府,鄯善屬西域都護府管轄。
東漢至魏時期為西域長史所在地。
公元4世紀左右廢棄。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先後有俄國的普爾熱瓦爾斯基、克茲洛夫,瑞典的斯文·赫定、貝格曼,英國的斯坦因,日本的橘瑞超等外國探險家和中國學者黃文弼、陳宗器到羅布泊地區進行過探險和考察。
新中國成立後,蘇聯學者西尼村、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新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羅布泊考察隊等先後在該區域分別進行了地理地質、文物考古等方面的調查與研究。
羅布泊、樓蘭可謂是有著輝煌歷史和傳奇故事的地方。
吳勇大致介紹了這兩年在羅布泊的考察收穫。
吳勇說,樓蘭確實是新疆地區早期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雖然歷經1500餘年的自然和人為破壞,但地表殘留的遺蹟、遺物還是比較豐富的,其中既有古城、寺院、民居、烽燧、墓地等社會類遺存,也有耕地、河渠、林帶等生產類遺存。
在2015年的調查中,發現了「張幣千人丞印」,該印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
在以往百餘年的樓蘭探險和科考歷史中,尚未見到有印章發現的資料。
該發現填補了樓蘭探查史上的一項空白。
據研究初步推斷該印是一枚魏晉時期的官印,屬於西域長史營下的一位中下級軍官,秩在三百石左右。
此印的發現進一步完善了西域長史職官制度體系,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為我們了解魏晉時期職官制度中的印章制度等提供了佐證。
吳勇說,2016年的考查區域位於樓蘭古城南部。
在涉及的18個區塊中,他們新發現了一處遺址,並將其命名為「雙河」遺址。
該遺址位於一條古河床西岸台地上。
遺址面積約200平方米,可見陶、銅、鐵、石、玻璃等器物。
另外還發現馬牙等動物骨骼以及部分煉渣。
在採集的遺物中石器所占比重較大,銅、鐵、玻璃器等較少。
在遺蹟附近、古河床兩岸台地上,隨處可見陶器殘片等遺物,這對於我們深入了解、研究羅布泊地區人類活動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吳勇說,通過2014~2016年三個年度的調查,他們對樓蘭地區的人文與自然遺產分布概況、保存現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根據現有遺存及遺物特徵初步判斷,該地區曾經有過兩次規模較大的人類活動。
一次可能距今4000年左右;另一次可能在距今2000年至1600年左右的漢晉時期。
塔什庫爾干「石頭城」遺址
出土做工考究的四直腿箱式木棺
在新疆西端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文管所的配合下,對著名的石頭城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參加發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艾濤在發言中介紹說,2015年,在遺址北部部分城牆及相鄰區域發掘清理了長約20米的城牆、馬面、房屋、地窖,總發掘面積約200平方米。
2016年9~11月,他們繼續在遺址北部房屋遺址發掘,發現此地房屋經歷過多次的改擴建和修復,在牆體表面局部發現有塗抹白灰以及地面塗牛糞的現象。
一些特別厚的牆是由於牆體的重疊造成的。
在有著蓄水池的地層中發現較多的動物骨骼,其中以馬骨為主,還發現有疑似泉眼的構造。
遺址西部城牆和馬面構造比較複雜,其中城牆外修建有加寬部分,各部分的修建年代也有明顯的早晚關係。
在原疑為房屋遺址下發現有墓葬,墓葬分布比較雜亂,埋葬較淺,出土了多具人骨和木棺,其中部分有被擾亂和破壞現象,葬式基本為仰身直肢,頭的朝向不一,其中有嬰幼兒個體。
並且出土了做工考究的四直腿箱式木棺。
木館帶轉軸的關扇式棺蓋具有鮮明的地域與時代特色。
據從出土「開元通寶」等遺物及箱式木棺分析,墓地的年代為唐代,推測當為朅盤陀國居民的公共墓地。
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火台
發掘清理出多件木簡、文書
在匯報會上,有關為配合新疆長城資源保護與加固工程而進行的考古調查也頗引人注目。
近兩年,西北大學的趙叢蒼教授帶隊在哈密地區完成了古代烽燧遺址調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胡興軍帶隊完成了和田地區烽火台、城堡的調查,並對墨玉縣扎瓦烽火台、于田縣阿其克城堡、普基城堡三處遺址進行了局部解剖,初步認定和田地區長城資源均修築於唐代,是唐代安西都護府下轄四鎮之一的于闐鎮下的重要軍事設施。
其結構布局、修築方法等為研究古代西域地區軍事防禦建築形制的發展演變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在吐魯番地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黨志豪帶隊,對吐魯番市境內的42處亟需搶險加固的長城資源開展了詳細的考古調查,並對其中部分遺址進行了清理,出土了少量的木簡、文書和其他遺物。
年輕、充滿活力的胡興軍還帶隊調查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沿絲綢之路分布的33處烽火台遺址,其本體結構、建築材料、建築方法等揭明了漢唐時期軍政建置的形制、規制、布局規律以及軍事設施與周邊城池的關係。
胡興軍一行重點對尉犁縣孔雀河下游7處烽火台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其中,克亞克庫都克烽火台經探方發掘,在對坍塌土的清理過程中,發現有木簡38枚,紙質文書82餘件,而且上有可辨識文字有「開元」年號及唐代軍事設施「守捉」字樣的漢文題記。
另在千間房南烽火台西圍牆內發現有房屋建築,屋內殘存有壁畫殘片。
調查期間,在敦里克烽火台南還新發現烽火台一處,根據形制,推測其年代也為漢唐時期。
圍繞新疆長城資源而展開的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將有力地推動新疆長城資源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
40餘場報告,40餘幅被「復活」的有關新疆大地過往歷史的生動畫面,讓人目不暇接,久久難忘……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相關資料、圖片)
尼勒克一青銅時代聚落遺址入選「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新疆網訊(記者白帆)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新疆尼勒克縣吉仁台溝口青銅時代聚落遺址入選。該遺址位於新疆尼勒克縣科克浩特浩爾蒙古民族鄉恰勒格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