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之主」頌豆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清代名醫王士雄在所著《隨息居飲食譜》中,高度讚頌豆腐「貧富攸宜,洵食中廣大救主也」。
誠然,這是很符合實際的評價。
豆腐是中國古代人民精彩發明之一,是人類巧妙利用植物蛋白的傑出範例。
中國是製造豆腐的原料——大豆的發源地,中國人民食用大豆的歷史十分悠久。
但用大豆磨汁煮制豆漿乃至製成豆腐的確切年代,現已難以確定。
古代文獻傳說為西漢淮南王劉安所發明。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持此說。
從現存中國古代文獻看,最早明確寫到製造豆腐者,是宋代寇宗奭的《本草衍義》,書中記載:「生大豆......又可磑為腐食之。
」
磑是磨,磨碎之意。
而且,在宋代文學作品中也不乏歌詠豆腐的詩句,例如蘇軾的「煮豆為乳脂為酥」,其注中說豆乳為豆腐;陸遊則有「拭盤推進食,洗鬴煮黎祁」句,詩人自注說「蜀人名豆腐曰黎祁」。
可見,豆腐在宋代已成為人們的常食,其後更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
清代文學家袁枚也是一位美食家,曾高度評價「豆腐得味遠勝燕窩」。
製作豆腐的方法,《本草綱目》有較詳細記述,歸納而言為:將大豆置水中浸泡後磨碎,濾去渣,煮熟後,以鹽滷汁或山礬葉或酸漿或醋或石膏末摻入,使之凝成豆腐。
20世紀80年代以來,豆腐廠家採用葡萄糖酸β內脂等新法製成的豆腐,色更白,質更嫩,味更美。
中國歷代人民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食用豆腐,而且還把它用於治療。
李時珍總結前人與自己的經驗,認為豆腐具有寬中益氣、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與清熱等作用。
明代《食物本草》記載,豆腐能預防水土不服,說「凡人客寓或官邸,初到地方,水土不服,先食豆腐,則漸漸調妥」。
清代《本草綱目拾遺》介紹,豆腐可用於「清咽,祛膩,解鹽滷毒」。
此外,豆腐漿有補益、潤燥、通便的作用。
豆腐渣可用於膿腫外敷治療。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它可提供人體所需的多種胺基酸。
大豆製成豆腐後,人體對其所含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更得到明顯提高。
此外,它還含對人體有利的多種礦物質和某些維生素。
近20多年來,不少國家的學者深入研究後發現或證實,豆腐富含植物雌激素,其中,異黃酮素尤豐,具有抗氧化、調控細胞分裂周期、增強骨質密度等作用,對預防動脈硬化和某些癌腫(乳房癌、卵巢癌等)、延緩骨質疏鬆症的發生以及改善更年期某些不適症狀,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功效。
(薄荷 百合 秋葵)
郵票上的醫學故事 — 李時珍
李時珍:(1518年-1593年)中國明代醫學家、藥學家。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人民學習。李時珍38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