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灘:向世界彰顯中華文明起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凌家灘遺址於1987年發掘至今已30周年,為進一步推進凌家灘遺址發掘的深入研究,促進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12月2日至3日,含山凌家灘遺址發掘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合肥隆重召開。

本次活動由安徽省文化廳、省政府參事室、省文物局、馬鞍山市政府、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專業委員會、中國先秦史學會聯合主辦,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馬鞍山市文旅委和含山縣政府承辦。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博物館、省文史研究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文物局等專家學者和來自北京、遼寧、吉林等多個省市的科研機構和文博單位代表,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10多所高校專家學者等共80餘人參加了研討會。

研討會分為開幕式及主題發言、現場考察調研凌家灘遺址、研討發言等議程。

「凌家灘遺址是中國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史證。

凌家灘是安徽的,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向世界彰顯中華文明起源的過程,向世界發聲,讓世界了解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

「我認為凌家灘是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要把凌家灘等中國文明放在世界的範圍內,讓中國考古走向世界,放到世界文明共同體中。

」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宋健說。

「通過這次交流研討,以前對凌家灘我們提出的是起源文化,這次專家提出要從世界的範圍、大的概念重新對凌家灘審視定義,這為將來凌家灘考古研究和保護髮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鄧峰說。

現場感受遠古文明

12月2日下午,參加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乘車前往凌家灘遺址進行現場考察調研。

「這是87年1號墓,3件站姿玉人就在這裡發現,跟29號墓坐姿玉人不一樣。

中國新石器時代一共發掘8件玉人,凌家灘一共發掘6件,紅山發掘1件,還有1件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專家學者在凌家灘墓葬祭祀區考察時,當時在這裡負責發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敬國主動向大家介紹情況,「這是07年23號墓,當時玉豬就放在墓口上,發掘時剛露出玉豬尾部的地方,我認為是玉籽料,當挖出洗乾淨後,並經動物學家鑑定,確認是野公豬,獠牙比較大,頸部比較短,都是特徵。

」以前5次發掘的經歷,張敬國曆歷在目,每次到凌家灘來,他都顯得非常激動。

張敬國說:「這片大型墓地位於整個遺址的最高處,以數百平米的石築祭壇為核心,共發掘出68座墓葬,從發掘的情況看,反映了當時社會階層的一個分化,貧富分化的一個變化。

在凌家灘研學旅行基地,各專家學者們依次參觀了凌家灘文明探源展館、凌家灘4D影院、凌家灘考古工作站等,觀看了介紹凌家灘遺址的宣傳片。

隨後,專家學者們來到凌家灘正在配合防洪三期工程進行的搶救性發掘現場。

在大港河以東、裕溪河後河以北大堤沿線正在發掘的兩個探方中,整片紅燒土在挖開的泥土中清晰可見。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吳衛紅介紹說:「目前正在發掘內容主要為凌家灘內環壕和紅燒土集中區兩部分,而這一帶都是紅燒土比較密集的區域,越往北紅燒土越多,這裡離河很近,還不斷有水在底下湧出,每隔一段時間要用水泵抽水,雖然條件艱難,但期待能有新的發現。

保護建設齊頭並進

近年來,含山縣圍繞凌家灘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以「彰顯華夏玉文化,探源中華古文明」為主題,建設融遺址展示、考古研究、農耕生產、生態遊憩、文化教育等多項功能於一體,具有獨特文化特色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該縣先後完成《凌家灘遺址保護規劃》修編,以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修建性詳規》等10個專項規劃編制。

目前,凌家灘遺址防洪、墓葬——祭祀區保護展示、安全技防、環境整治等4個國家文保項目順利推進,凌家灘遺址博物館項目已全面啟動。

含山縣政府與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凌家灘工作站」和「長江流域(皖江)文明起源研究基地」,引進高層次考古專業人才,推動凌家灘文化研究持久化、常態化。

為加快遺址保護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該縣投資4億餘元,建設了凌家灘文化村、玉龍水岸等3個安置小區、892套安置房,總建築面積達13.5萬平方米,對遺址區域內的6個村莊、498戶村民進行了拆遷安置。

同時,投入3000餘萬元,建成長約4.3公里的「玉鷹大道」,暢通遺址內外連接;投入約9000萬元,將穿越遺址的原長海路向西調整至遺址控制帶以外區域建設;投資5000餘萬元,對遺址區域的電力、通信、供水管網、污水處理等設施進行改造提升。

該縣還投入3000餘萬元對遺址保護區內的糧站大倉進行綜合改造,建成的凌家灘研學旅行基地於今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此外,該縣還在遺址東約4公里處,爭取設立了商合杭高鐵含山站,為今後擴大對外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礎。

含山縣縣長田昕說:「我們將以此次研討會為新的起點,加快凌家灘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講好凌家灘故事,叫響凌家灘品牌,為大遺址保護和文化傳承做出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發掘探源踏上新程

凌家灘遺址總面積160多萬平方米,距今5300至5800年,是長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晚期聚落遺址。

自1987年以來,先後進行了10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4000平方米,出土文物2000多件,其中玉龍、玉鷹、玉龜、玉版等大量精美玉器1000餘件,考古還發現了祭壇、住址、多重環壕、大面積紅燒土等建築遺存。

先後被列入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要大遺址保護規劃。

在研討會發言環節中,20多位專家學者從凌家灘聚落考古、出土玉器無損分析、遺址動物考古學研究、凌家灘文化與紅山文化交流互動的玉學觀察等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對凌家灘的研究進行了交流探討,讓與會者全面了解凌家灘遺址發掘30年來的成果,加強了彼此間的交流溝通。

凌家灘遺址發掘領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吳衛紅教授介紹,自2008年以來,遺址發掘隊以皖江流域為背景選擇4個區域進行調查,其中以凌家灘所在的裕溪河流域為主線,涉及周邊約500平方公里範圍。

通過拉網式調查法,發現其他的一些聚落很小,約為1-4萬平方米,而凌家灘聚落最大,約為140萬平方米,這批聚落多數與凌家灘最早時期大體上同時開始,但在凌家灘最輝煌時它們已多數衰落,這批聚落是以凌家灘為中心的。

凌家灘是當時裕溪河流域唯一超大型聚落,是晚期周邊小聚落聚變的結果,有效控制範圍在幾百平方公里以上。

目前,凌家灘遺址已完成區域系統調查面積400餘平方公里、勘探面積300萬平方米,新發現田王、錢墩、王壇等凌家灘周邊遺址點20餘處,形成眾星捧月之勢。

同時,對韋崗遺址、凌家灘核心區防洪工程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量陶色、胎質多姿多彩的新石器時期陶器、石器,豐富了遺址文化內涵。

吳衛紅說:「探尋凌家灘古人世界的目標還有很多,如農業、飼養、生產工具、飲食種類等很多情況需要我們去了解,凌家灘中心形成的背景、過程和控制範圍等則是更大的課題,需要更多的研究,我們會持續努力,探尋凌家灘更多未解的秘密。

」(陸炳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凌家灘大遺址保護的破冰之旅

5月1日,我省首個文化遺產保護專項法規――《安徽省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將正式實施。本報記者日前趕赴位於含山縣銅閘鎮長崗行政村的凌家灘遺址,力求為讀者講述古老遺址上發生的故事,從側面闡釋當代經濟社...

安徽出台《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

近日,安徽省第一個為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項法規——《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頒布。該條例經安徽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這意味著該省對凌家灘遺址的保護更加科學化、法制化。 據介...

近百位專家學者齊聚荊州探討紀南城...

荊州新聞網消息(記者 盧艷 胡佳)由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歷史學會、荊州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紀南城考古發掘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今天(11月28日)開幕。近百位海內外文博界專家、...

屈家嶺遺址,金字招牌如何擦亮?

近段時間,天門石家河遺址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在新鮮出爐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天門石家河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考古項目的代表成功入圍。評審專家認為,近年來石家河發掘取得的一系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