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灘大遺址保護的破冰之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5月1日,我省首個文化遺產保護專項法規――《安徽省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將正式實施。

本報記者日前趕赴位於含山縣銅閘鎮長崗行政村的凌家灘遺址,力求為讀者講述古老遺址上發生的故事,從側面闡釋當代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

4月下旬的凌家灘核心保護區域內,回填的考古坑基上不見往昔的喧囂。

綿延的高山、靜謐的河流,環伺著這片土地。

紅壤之上,野生油菜花恣意生長、搖曳風中,似乎向來訪者告知這片土地曾經的生機。

你若無法想像5000多年前先民的生活場景,腦中也大可浮現幾代考古人的作業場景。

目前,核心區域內村莊整體搬遷基本完成,考古發掘工作隊也暫時撤回,留給高崗一片寧靜,與凌家灘文化村建設工地相隔4公里之遠的凌家灘高鐵站施工現場形成對照。

歷經30多載風雨之後,凌家灘成為我省首個大遺址保護立法的對象。

凌家灘後人如何選擇與這片富有靈氣的故土共同存在?

鄉民的敬畏

老漢程年倉的家,與凌家灘核心保護區僅僅相隔一條便道。

老程今年64歲,個頭不高,步伐矯健,是一名退伍軍人,曾在廬江三縣交界的陸軍某師當步兵。

1978年,他安家於此。

上世紀80年代,老程目睹了考古發掘的震撼場面,見證了玉豬、玉龜、玉龍等精美玉石的出土過程。

從1987年至今,凌家灘經歷了8次考古發掘,其中前5次發掘主要圍繞這塊離老程家最近的高崗地帶開展。

整個高崗區域如今成為重點保護區,包括墓地、祭壇區、紅陶塊區、手工作坊區等。

伴隨著考古發掘的進展,這個老兵開始熱愛並學習文物知識。

不知從何時起,考古隊前來作業時,他的家是隊員們搭夥吃飯之處;考古隊撤離時,他的家是一個安防「觀察哨」,老程默默參與了考古現場的義務看護,不曾想,這一守便是30多年。

30多年來,老程幾乎沒有睡過一個整覺。

家中牆壁有鑿洞,院牆邊有梯子,這位老兵的「崗哨」設備很完備。

在技術防範水平不高的年代裡,老程認真看護,防微杜漸,掐滅了一次次偷盜隱患。

老兵覺得自己又上戰場了。

1991年,兩名盜墓者來這裡挖掘,被老程發現並逮了個正著。

報警後,老程既惱火又難過,他很想告訴兩個年輕人,你們的所作所為,是愧對祖先愧對國家的,在他心中,「自家東西都是國家的」。

從2009年以後,當地政府決定每月給予老程一定補助。

2015年,相關部門在老程家安裝了電腦監控,老程可以足不出戶實時監控保護區內的情況。

老程說:「這是組織上信任我。

遺址公園正在建設,有一天我也會搬走,如果組織上還讓我看護,我會一直堅持。

」目前,所謂凌家灘遺址包括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

自保護範圍北部邊界向北270米,東、西各向外擴200米,南部自後河南岸大堤向南150米處劃分為建設控制地帶,總面積已達到1.85平方公里。

這麼一大塊土地,老程依然習慣用腳步丈量。

新出台的《安徽省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規定了在遺址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的盜掘、藏匿文物、挖建溝渠、排放污染物等8類禁止行為,並設立相應的法律責任。

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最終的意義是向大眾普及文物知識、傳播歷史文化,讓一個民族記住自己的根脈;而百姓也能夠在感知歷史文化的同時自覺守護文物、守護文明,正是立法的意義所在。

老程與凌家灘的故事有點傳奇的味道,這個傳奇的背後,體現一個老兵對國家盡職守護的精神,更體現一個普通的凌家灘後人對歷史的敬畏之心。

考古人的繼承

讓每一個普通人都懂得敬畏歷史,或許正是考古人的初衷。

在前5次的考古發掘後,凌家灘出土了大量精美絕倫、工藝精湛的玉器、石器。

當省考古所吳衛紅教授接過接力棒時,凌家灘已是一個「高峰」――被認為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其玉器文化是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高峰」之上,考古人如何繼續追尋?

吳衛紅認為,以往所知的僅僅是大型墓地部分,而對整個遺址的面積、功能分區、有無特殊遺蹟、是否存在聚落群等諸多問題都缺乏了解。

於是,自2008年底開始,吳衛紅設計了新的凌家灘遺址考古工作計劃,前期工作以調查、勘探為主要內容,後期在調查、勘探的基礎上進行有目的的發掘。

「期待著你們青春的腳步,喚醒它們。

」為了開展區域系統調查,吳衛紅多次在網上發帖,招募青年志願者。

凌家灘,這個享譽世界的大遺址,多年來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考古人遠道而來、虔誠參與。

從2008年至今,凌家灘遺址外圍共進行了8次區域系統調查,吳衛紅帶領工作人員逐步摸索出一套適合南方的區域系統調查方法。

截至目前,姑溪河流域已調查面積400餘平方公里。

這對於全面了解凌家灘遺址本體、周邊遺址分布等面上情況,對凌家灘遺址的形成背景、社會發展進程和整個姑溪河流域的文化變遷提供一系列的新認識,同時也為遺址下一步的保護和展示利用提供可靠的學術支撐。

「調查工作全部靠腳走,早上6點就出發,晚上天黑才回來,一天要走10多公里,晚上還要在一起開會、研究。

」來自西安的申威隆曾於2012年參與凌家灘外圍考古調查,他在自己的微信文章中寫道:「每天行程十幾公里,不知經過了多少座村莊,跨過了多少條水溝,穿過了多少片棉花地。

儘管是冬天,大家也都被『曬』黑了;當然還有一些同學不慎踏入水中,扭腳、絆倒、磕碰、被刺扎等,就是家常便飯了。

不過讓我們驕傲的是,在不到半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們發現了將近20處遺址。

其中不僅有秦漢、商周時期的,還有幾處新石器時期遺址。

」當被同學們描述為「又黑又壯」的吳衛紅教授與同樣曬黑了的同學們合影時,他對此行的總結是:「考古青年歡樂多。

《條例》指出,重視凌家灘遺址考古、研究等專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省文物考古研究機構應當加強凌家灘遺址考古工作站的建設,發揮其考古、勘探、發掘和研究等職能作用。

「考古青年」野外調查從不離身的背包,將在考古遺址公園建成後陳列於考古博物館。

小小的背包,或許正是為了向公眾表達考古人為這片土地付出的艱辛努力,也傳遞出對於有志青年繼承考古事業的信心。

命運共同體

像很多中國村莊一樣,凌家灘周邊鄉村的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但與中國大多數村莊不一樣的是,生活在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的百姓,他們的去與留,他們的婚喪嫁娶等等普通人司空見慣的生活,卻必須要與遺址保護的要義相契合。

付加志是個26歲的青年,不苟言笑。

23歲之前,他一直生活在凌家灘村――凌家灘大遺址保護核心區域所在村。

保護區範圍內分布了凌家灘村、吳莊和賈莊三個村莊,共有農戶400多戶、人口1200多人。

按照遺址保護要求,區域內不能建新房,因此,付加志戀愛了三四年也未能成婚。

《凌家灘遺址保護規劃》出台後,含山縣爭取到省政府批准700畝獨立選址用地指標,整合村莊建設用地150畝,打算用5年左右時間,投資1.5億元,在建設控制地帶外建設凌家灘文化村,實施遺址區村民搬遷工作,解決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矛盾。

目前,一期工程154戶村民已成功搬遷入住。

2013年年底,付加志全家6口人終於搬進凌家灘文化村一期的一棟三層小別墅。

2014年年底,付加志結婚了。

在凌家灘村,像他這樣的「大齡」青年有30多個,他們從童年到青年的成長,一直與凌家灘考古發掘的進程密不可分。

而今他們在等待新房安置,其實也只是在等待擁有一個普通人的尋常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凌家灘的普通村民為遺址保護做出了犧牲。

但與此同時,大遺址保護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給予他們更好的生活。

同樣住在凌家灘文化村一期的肖克信今年68歲,從與凌家灘村毗鄰的賈莊搬來,他家的屋子兩層樓共160多平方米。

晌午時分,老肖扛著鋤頭準備下地干農活,打理家中三畝水稻秧苗。

他熱情地邀請記者進屋參觀:「從住了二三十年的破敗危房搬進敞亮的新居室,真是天大的福氣。

目前,凌家灘文化村二期安置工程正在建設,剩下的200餘戶村民將在明年底前後完成安置。

在距離遺址約6公里處,商合杭高鐵含山(凌家灘)站的建設同樣如火如荼。

這些基礎設施都將成為凌家灘遺址保護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的堅實基礎,更將成為村民們引以為豪的家鄉的新標誌。

村民們開始謀劃自己和家人的未來,小付也將從凌家灘出發,開始自己在外打拚的新生活。

從凌家灘保護區內村民的生活現狀,可以窺見大遺址保護方案處理遺址保護與社會發展的關係上的著墨之處。

《條例》指出,要逐步整治遺址內現有住宅,村民有序遷出安置,並建立補償、補助制度,尊重和維護當地村民合法權益。

同時,鼓勵展示利用和旅遊開發,使保護成果反哺經濟發展,提高群眾生活水平。

正確處理遺址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將讓生活在遺址上的老百姓共享發展成果。

讓職責加碼

黃燦燦的野油菜花,在凌家灘的核心保護區內隨處可見,坐落在一棟安置小區的地下車庫的凌家灘管理處辦公室,門後也有同樣耀眼的色彩。

不過,屋外色彩明亮,屋內卻時有蚊蟲騷擾、水患侵襲。

這些困難對於幾個紮根於此的工作人員來說,似乎無關緊要。

辦公室副主任王超說,作為含山人,他們為家鄉有舉世聞名的大遺址而驕傲,如今他們每天為國家遺址公園項目忙碌,「要做的事情太多」。

2013年12月16日,國家文物局批准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

為實施規劃,含山縣分別編制了凌家灘遺址墓葬祭祀區保護展示、環境整治、防洪工程、安全技術防範等四個方案,項目總投資4.28億元,全部進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實施項目庫。

2015年底,項目共爭取到國家補助資金1.515億元。

大到每個子項目的招投標,小到一戶安置村民的家長里短,都是這個只有三個人的管理處的關切點。

管理處是一個很年輕的單位,成立於2013年8月。

2015年1月,所有人員正式到崗,便開始全身心投入工作。

凌家灘管理處,是含山縣一整套管理架構中的一塊基石。

為有效落實保護措施,當地成立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管理委員會,強化遺址保護和創建工作的議事和決策;成立凌家灘文化園區指揮部,抽調10多名工作人員專門從事遺址保護、規劃建設;設立凌家灘遺址管理處,進駐凌家灘現場,具體負責凌家灘遺址保護巡查、項目申報等工作;組建縣文化旅遊投資公司,專門負責凌家灘遺址保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以及全縣文化旅遊項目的建設、融資、招商等。

王超介紹,在目前正在實施的項目框架內,主要由管理處、鎮政府、旅遊投資公司「三駕馬車」相互配合,完成遺址看護、項目征地和建設工作。

再讀《條例》,我們注意到這樣一句話,馬鞍山市、含山縣和遺址所在地鎮人民政府負責凌家灘遺址的保護工作;遺址所在地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做好遺址保護工作。

省、市、縣三級文物行政部門共同實施監督和管理。

誠然,保護文物需要地方主政者站在對歷史、現在和未來負責的角度發力,需要政府之手有更多作為。

文物保護的

文物是歷史和文化的現實載體,具有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的不朽價值。

作為我省首個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項法規,《安徽省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的實施無疑將加快我省文物保護步伐,對文物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既是江淮文明發源地,也是吳楚文化交匯帶,我省沃土上下堆積著豐厚的文化密碼,生動講述著人類史的風雲變幻。

如今,全省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逐步建立和完善,文物保護工作點、基層文物博物館紛紛建成並發揮作用,在文物考古發掘保護方面,秉持第一時間搶救、集中力量保護的宗旨。

各級政府也加大對於文物保護的資金支持,加快人才引進和文保措施的升級等,大量歷史文化遺產得以繼承。

文物不可再生性的特性要求文物保護工作刻不容緩,需快馬加鞭,一路向前。

與此同時,文物保護又需要「慢下來」。

比如,為了留住這些文化記憶,一些地方出現了以拆除重建的方式保護歷史建築,引發爭議。

其實,文化遺蹟拆與建的「膠著」,恰恰反映了保護與利用的尺度,需要有關文物部門深入研究,小心求證,慎重決策,切勿匆忙上馬。

還有文物單位向社會開放方面,也需要「保護第一」,適當放慢開放速度和規模。

比如,敦煌莫高窟、故宮博物院等著名文物單位遊客接待量過大導致超負荷運轉,對建築物及內部文物造成隱患之後,不約而同地選擇控制遊客數量。

上下五千年,文明是璀璨的,文物是脆弱的,在不能排除隱患之前,在不能準確把脈病灶之前,要先「救命」,其次是修繕,再次是恢復文物的原貌功能,最後才是開門納客。

最近有一個新聞,北京南鑼鼓巷主動取消3a景區資質,暫停接待團隊遊客,這一舉動給很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旅遊開發的捆綁做了一個提示:先「救命」,後「治病」,慢一些,又何妨?

如此說來,文物保護真的需要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

面對浩瀚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搶救的行動快一些,而開發利用的腳步要慢下來,「快慢」之間,給歷史文化遺產留有空間與距離,仰視它、敬畏它。

考古印記

凌家灘遺址位於含山縣銅閘鎮長崗行政村凌家灘自然村。

發現於1985年,為距今5800~53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面積1.65平方公里,由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組成。

整個高崗區域為重點保護區,包括墓地、祭壇區、紅陶塊區、手工作坊區,其它為一般保護區。

多年來,考古界已對凌家灘文化達成以下共識:

遺址個性鮮明

經過1985―2007年的五次發掘和後期的考古工作以及考古界、史學界多年的研究,認為凌家灘遺址內涵豐富,地位重要。

凌家灘遺址及其周邊的文化遺存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點,已被確定為「凌家灘文化」。

這一文化「有別於良渚文化,異於紅山文化,彰顯出強烈的自身個性,其顯現的文化進程,領先於同期的其它文化」。

玉器發展高峰

凌家灘文化遺址出土的大批精美玉、石器,說明其為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一處重要的制玉中心,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列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其表現的獨具特色的玉文化,是中華文化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里程碑,是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對中國後世禮制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開創性,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

玉龍造型完美,刀法簡練,是中國史前最早的一條玉龍;具有最早「合符」意義的玉璜,應是聯盟或婚姻制度的反映;龍鳳璜的發掘出土,表明凌家灘是中國龍鳳文化的源頭。

從五次出土的文物來看,凌家灘遺址文物創造了眾多的考古學上的「第一」:先後出土了重達4.5公斤的玉斧、玉人、原始玉八卦、虎首璜、玉龜、玉龍、82公斤的玉豬、玉簽、玉簽筒等均可稱得上是史前文明遺址考古中的「第一」。

另外發掘玉器的總數、玉斧數以及單墓玉器的數量之大,都堪稱考古界「第一」。

其中出土的三個玉人身上,竟然有孔徑不超過0.15毫米的微孔。

註解文明起源

凌家灘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具有標誌性地位,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更是長江流域最為重要的地域文化。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學者多年研究認為,凌家灘發現了隨葬精美玉器的高等級貴族大型墓葬和規模宏大的祭祀遺蹟,可以推測當時已經出現了王權的雛形,遺址中還發現了古井、城牆壕溝等遺蹟,幾乎具備了原始城市的基本要素。

在遺址層中,還涵蓋了新舊石器時代和夏商周直至明清時期的文化層。

因此,凌家灘為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實物例證,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已經建設完成的凌家灘文化村一期,入住154戶搬遷居民。

64歲的程年倉已看護凌家灘遺址30餘年,每天都要在遺址走上幾遍。

待解之謎

先民用何種技術鑽出0.15毫米的微孔?

當年出土的玉器中,有一個玉人,方臉、闊嘴、細長目,雙手舉於胸前,五指分開,手掌向內,呈站立姿勢,背面扁平,有對鑽的小孔,孔徑僅為0.15毫米,比人的頭髮絲還要細。

這不光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微型管鑽工藝技術,就在科技相當發達的今天,也只能用雷射才能完成。

重達數噸的巨石如何擺成「巨石陣」?

據考古專家介紹,凌家灘的「巨石陣」原本有好幾處,這些巨石原來的高度有的五六米,有的達八九米。

經鑽探發現,凌家灘的地表底下和裕溪河的河床底下還埋藏著許多巨石。

凌家灘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有巨石遺存存在的唯一一處遺址,其建築年代早於英國巨石陣1000年左右。

經研究,這些巨石均來自距凌家灘5公里的太湖山,在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都極低下的5000多年前,先民是如何運用原始工具開採、雕刻、搬運?

凌家灘先民的生產生活是什麼樣?

從第6次考古發掘開始,考古人員更關注了解先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居住區布局、周邊村落分布等,以了解凌家灘高度發達的社會基礎和物質基礎。

在對凌家灘遺址外圍的環壕發掘時,出土了數萬件文物,以陶片居多。

那麼,古人居住的房子是什麼樣?生存的環境如何?生產中的農業種植什麼?玉器在哪裡生產?一系列問題有待破解。

凌家灘文化為何出現中斷?

凌家灘遺址已被證明是當時巢湖流域乃至長江下游的一個大型區域中心,在它的周邊有數個小的聚落群體,呈現「眾星拱月式的社會結構」。

但凌家灘文化經過兩度興衰,中間出現了中斷,而這樣的中斷是怎麼形成的,至今是個謎。

考古學者用「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緩起勃興,盛極忽衰,曇花獨秀,了無蹤影?」表達了對凌家灘文化忽然斷代的疑問。

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大事記

2004年

中國文物研究所、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城市研究所編制了《凌家灘遺址保護規劃》,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規劃中編制了遺址保護與展示的內容。

2007年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城市研究所編制了《凌家灘遺址墓葬-祭祀區保護展示方案》,由國家文物局批准。

2008年

《含山縣銅閘鎮總體規劃》中將遺址區列為旅遊景點,遺址上的村莊合併、遷移至建設控制地帶外。

2011年

含山縣政府充分認識凌家灘大遺址的長久保護與妥善處理好民生問題,決定在建設控制地帶的王窪村北側新建凌家灘文化新村,計劃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將遺址保護區內的居民有序遷出,以利於遺址的長久保護。

2012年

《含山縣土地利用總規劃》將凌家灘遺址範圍明確為自然與文化遺址保護區。

2012年5月

省人民政府發布《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等五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通知》,公布實施《凌家灘遺址保護規劃》。

該規劃是全省唯一的國家大遺址保護規劃。

2012年7月

含山縣政府委託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規劃》。

2012年10月

含山縣決定將創建凌家灘國家遺址公園,作為凌家灘文化園區首要工作任務,並成立了凌家灘文化園區指揮部和凌家灘遺址管理處,共同承擔居民搬遷和遺址公園建設等各項工作。

2012年10月

含山縣啟動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申報工作。

2012年12月

首屆中國凌家灘文化論壇在含山縣成功舉辦,發表了《凌家灘共識》,認為「凌家灘文化的出現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具有標誌性地位」。

2013年1月

受含山縣政府委託,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承擔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文物影響評估工作。

2013年2月

《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由安徽省文物局評審通過,並向國家文物局送審。

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定位:以保護為核心,以彰顯華夏的玉文化、探源中華文明起源為主題,融遺址的展示、考古的研究、遠古的農耕生產與現代的生態休憩和文化教育等多項功能於一體,建設和形成具有獨特文化特色的生態田園型遺址公園。

2013年12月

經專家現場考察和評議,國家文物局局務會議研究決定: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凌家灘遺址墓葬祭祀區保護展示、環境整治、防洪工程、安全技術防範等四個方案,全部進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實施項目庫。

2015年年底

國家文物局共撥付補助資金1.515億元。

凌家灘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修編立項、東西居住址區域文物保護工程以及凌家灘遺址內環壕保護展示等3個項目,成為國家項目庫儲備項目。

空中俯瞰凌家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邢台這兩個地方被納入國家重大遺址

即通客戶端報導(河北台杜岩卿、邢台台劉英志)今年,邢台市將適時啟動東先賢遺址—邢國墓地考古發掘工作。目前,該項目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十三五」期間重要大遺址規劃。兩處遺址將主要圍繞夏商文化進行考古...

海昏侯墓遺址公園:南昌歷史文化的新地標

海昏乍現,福佑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大墓從發現之初,國家和江西省有關部門就按照代表當今中國第一流考古水平、第一流文物保護水平、第一流展示水平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提取、記錄、梳理文物信息,直接奔著建設...

蘇州公布文保事業「十三五」規劃

中國江蘇網12月3日訊(記者 施曉平)蘇州市政府辦公室昨天公布《蘇州市文物保護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根據該規劃,備受關注的吳文化考古研究將得到深化,爭取在這一領域和太湖水下考古等方面實現突破...

凌家灘遺址新一輪考古發掘啟動

據皖江在線消息,4月25日,記者從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現場獲悉,為配合凌家灘防洪二期工程建設,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凌家灘考古工作站已開始啟動凌家灘遺址新一輪考古發掘工作。據介紹,此次發掘重點為...

草鞋山遺址能否建成公園?

本報記者 張登峰位於蘇州城東15公里處的唯亭街道陽澄湖南岸的草鞋山遺址,經考古發掘,遺址文化堆積最厚處達11米,由下而上依次為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遺存,另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存。然而,近...

凌家灘:向世界彰顯中華文明起源

凌家灘遺址於1987年發掘至今已30周年,為進一步推進凌家灘遺址發掘的深入研究,促進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12月2日至3日,含山凌家灘遺址發掘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合肥隆重召開。 本次活動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