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嶺遺址,金字招牌如何擦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段時間,天門石家河遺址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在新鮮出爐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天門石家河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考古項目的代表成功入圍。

評審專家認為,近年來石家河發掘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使人們對長江中游地區文明化進程有了新的認識。

作為距今5000年至4000年間長江中游地區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最高文明代表,它的各種新探索、新發現對於中華文明探源的意義不言而喻。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譽為考古屆的「奧斯卡獎」評選,藉助這一平台,國內不少地區打響了名頭,擴大了影響。

百度「石家河遺址」,「它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迄今發現分布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其中心區還有一座我國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的構築於屈家嶺文化時期的古城和一座保存完整的西周城址……」

「石家河遺址」成了考古屆的「網紅」,不少市民對作為我市文化名片的「屈家嶺文化」也寄託了更多的希望——

「藉助於多媒體的傳播,目前社會上對文化、考古方面的話題很是關注,屈家嶺文化,在中華文明探源上能夠發揮多大作用,值得人們深思!」

「同樣是上了教科書的『文化』,半坡文化在黃河文明方面也有一定的地位,它在遺址保護和開發 上走在了很多『文化』的前頭,已經成為了有一定影響的旅遊景點和科普基地……」

這處遺址 說明長江流域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搖籃

5000年前在這裡,人類的文明開始孕育。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這裡仍保持著她最初的樣子。

如同那一株古柏,枝繁葉茂,千年來守護著這一片文明孕育之地的安寧。

屈家嶺遺址位於屈家嶺管理區發現於1954年,是長江中游最早發現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大型聚落遺址,距今約5300-4500年,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也是長江中游第一個正式命名的史前文化「屈家嶺文化」的命名遺址。

據了解,屈家嶺文化時期是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中期最為興盛和輝煌的時代,實現了長江中游史前文化的空前統一和繁榮,開啟了長江中游地區的早期文明。

屈家嶺遺址作為這一歷史時期代表性的文化遺產,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全國首批100處大遺址保護地之一。

考古工作人員進行現場繪圖

記者曾多次作為聽眾,有幸參與了「屈家嶺文化」「屈家嶺遺址」的相關研討。

對於屈家嶺遺址的研究價值,業內意見較為一致。

——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命名遺址,也是研究屈家嶺文化形成、發展的代表性大遺址,為建立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繫結構提供了關鍵支撐。

「屈家嶺遺址是研究長江流域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標誌性大遺址之一。

說明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搖籃」。

屈家嶺遺址出文物陶雙腹鼎

——屈家嶺遺址是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代表性大遺址。

遺址規模大、文化堆積層厚、發展時間長、聚落布局特色鮮明,極大地豐富了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內涵:屈家嶺遺址出土的陶器和紅燒土內所含的稻殼,是研究中國稻作農業發展的重要科學資料;屈家嶺遺址出土的大量製作規範精緻的陶器,表明快輪制陶技術的出現與普及,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屈家嶺遺址發現的大規模紅燒土地面建築,具有良好的防潮功能,是古人適應生活環境的典型範例。

屈家嶺遺址出土文物彩陶紡輪

——屈家嶺遺址出土大量造型規範的陶器及彩陶裝飾風格對研究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思想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屈家嶺遺址與周圍土地山等遺址點共同構成屈家嶺聚落遺址群,是研究新石器中期社會組織和結構的寶貴材料。

這家公園 即將以嶄新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我們將堅持合理適度利用及考古可持續原則,結合『中國農谷』建設背景,貫徹屈家嶺文化內涵核心,立足『遠古農耕,昔日農墾,今日農谷』變遷理念,讓屈家嶺遺址『活』起來!」

採訪中,屈家嶺考古遺址公園相關負責人這樣介紹公園的建設理念。

該負責人說,屈家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面積約402公頃,以遺址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特徵為依託,以「稻作文化之源」為主題,以「展現史前文明、體驗農耕生活」為主線,建設融保護、展示、科研、教育、旅遊、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樹立「中國農耕文化發祥地」的品牌形象。

遺址公園鳥瞰圖

這一片連綿河畔原野,正在儘量重塑5000年前的形象和場景。

——「一環、兩帶、三區」。

一環:貫穿遺址片區的環形道路。

兩帶:青木河和青木壋河兩條水系景觀帶。

三區:遊客服務區、考古科研展示區、農耕體驗區。

遊客服務區:南服務區(博物館區)、北服務 區。

考古科研展示區:包括屈家嶺遺址展示核心區及土地山等11處遺址展示點。

農耕體驗區:包括稻田、草地、花海等生態景觀及耕作、漁獵、制陶等10多處體驗式休閒景點。

「目前,土地徵收、環境整治(房屋拆遷和電力線路及其他改造)、交通建設、水系恢復改造正在進行中,進展較為順利,博物館區、考古發掘現場展示棚、古民居修復等重點工程有序進行,如古民居修復工程4月底前完工,博物館區年內所有項目都將完工……」

該負責人說,在加快遺址公園建設的同時,區域性旅遊項目也在布點。

「目前已在遺址公園以北、太子山以南區域布置相關配套旅遊項目,充分發揮各項目間的聯動效應,形成以屈家嶺考古遺址公園為核心的屈家嶺遺址景區」。

這片熱土 期待著更多發現和被更多人發現

我省是文化大省,各地市在擦亮自身文化招牌上的競爭十分激烈。

資料顯示:目前我省已有4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荊州)已正式掛牌,銅綠山(黃石)、盤龍城(武漢)、龍灣(潛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獲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

修復

屈家嶺遺址從1954年起,經歷了五次集中考古發掘,考古勘探面積約60萬平方米,考古發掘面積約3500平方米,基本弄清楚了主體遺址遺存分布範圍、文化堆積等情況。

屈家嶺管理區多次組織全國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屈家嶺文化」專題研究,舉辦了兩次「屈家嶺文化論壇」,徵集到關於屈家嶺文化的研究論文60餘篇,整理出版了「屈家嶺文化論文集」。

為配合屈家嶺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市博物館、屈家嶺遺址管理處成立屈家嶺遺址聯合考古隊,於2016年3月進駐屈家嶺遺址,進行考古調查、考古勘探和田野考古發掘工作。

去年3月至4月,聯合考古隊以專項考古調查的形式,結合重點勘探,對屈家嶺遺址群內的已知遺址點進行了系統複查及確認,初步了解了這些遺址點的文化面貌和內涵。

本次調查面積約10平方千米,新發現譚灣遺址和碑凹兩處遺址(年代為西周時期)。

另外,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還對屈家嶺遺址點台地頂部的紅燒土建築遺蹟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明確其建築特點、功能,全面採集與建築遺存年代、屬性、功能等相關的標本,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

在考古發掘中,已發現大量與建築遺蹟有關的紅燒土堆積及新石器時代房址兩座。

「距今約5000年前,正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關鍵期,因此對屈家嶺文化等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文化的研究有著特別的意義。

」目前,屈家嶺遺址相關考古發掘和研究正在進行中,我們也期待著在屈家嶺這片中華文明的熱土上,有著更多令人欣喜的發現,也期待著這片熱土的魅力,被更多人發現。

(記者 張偉 通訊員 梁剛 文/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石家河遺址: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代表

(原標題:石家河遺址: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代表(文明密碼))在剛剛評選出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考古項目的代表成功入圍。評審專家認為,近年來石家河發...

我國兩處史前遺址獲世界考古論壇獎

科技日報記者 楊雪8日,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開幕並舉行授獎儀式,我國兩處史前遺址——湖北石家河聚落遺址和山西陶寺遺址分別獲得「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和「重要考古研究成果獎」。

長江中游的「史前聚落」

——湖北天門石家河考古再放異彩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2017年1月,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石器時代遺址入選「201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新發現的譚家嶺古城被認為是我國發現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這一遺址...

探尋紅山文化與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頭

紅山文化因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是中國東北地區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社會發展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對東北亞地區同期或稍晚階段的史前文化曾經產生過...

專家研討石家河遺址新發現與石家河文化

12月19—20日,來自全國各地考古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130餘人齊聚湖北天門,參加由中國考古學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的紀念石家河遺址考古6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

石家河遺址,解密長江中游史前文明

驅車自湖北天門市出發,向西北行駛15公里,便到了位於石河鎮的石家河遺址。1954年,一項水利工程的施工,讓一批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在這裡重見天日。半個多世紀裡,陸續的考古發掘不斷向世界揭示這個...

盤點201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2016年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評選的中國年度考古新發現公布。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遺址、遼寧朝陽市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湖北天門市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神木縣石峁遺址皇城台遺蹟、新疆尼勒克...

淅川地域文化之數十萬年的文化積澱歷史悠久

淅川境域人類文化遺蹟豐富。考古發現有屬於藍田人時期的先人牙齒化石,有距今20萬年到6萬年,2萬年不等的舊石器遺址,有晚期智人時期的生活用具——距今萬年左右的陶炊具等。特別是陶炊具上面繪有藝術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