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掘出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月19日科技名家推薦:裴文中】

1904年1月19日生於河北省丰南縣胥各莊鎮大新莊鄉瓦子莊。

裴文中出生於清貧的教師家庭。

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追求進步,追求真理。

裴文中認為,勞動手段遺物的研究是恢復社會生產發展狀況的可靠物證,如何鑑定人工製品和非人工物,成為史前考古學理論和實踐的關鍵。

裴文中以敏銳的觀察力和認真的對比實驗,在周口店發掘中便從岩石痕跡上弄清了人工打擊和自然破碎的區別,從而明確中國猿人石器的存在。

在法國留學期間,裴文中結合人工打擊的實驗及國外收集的自然破碎的岩石標本,深入分析人類製作的石器與自然形成的「假石器」之間的根本區別。

以"史前人類使用的硬岩石的破碎和形成中自然現象的作用"為題的博士論文獲得學術界的好評,它既為"曙石器"的破產作了有力的詮釋,又在史前考古方法論上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裴文中在周口店的發掘標本和新生代所藏標本的基礎上研究分析非人工破碎的骨化石,並指出其成因包括嚙齒類動物咬碎的骨化石、食肉類動物咬碎的骨化石及其所呈現的食肉類動物爪痕、骨骼腐蝕後所出現的曲紋以及化學作用和水蝕作用的變形等,以物標本為依據並通過實驗證明的觀察使非人工破碎骨化石的性質和特徵更加明確。

裴文中對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體系和年代分期也作了開創和深入的綜合研究。

1937年美國費城舉行了早期人類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裴文中宣讀的「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是中國學者首次發表的全面總結,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

這篇論文把中國猿人文化、河套文化和山頂洞文化列為早、中、晚三個階段,奠定了中國舊石器文化的分期基礎,並指出它不同於歐洲的舊石器文化。

裴文中還把研究領域擴大到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史前時期的研究》一書便是具體的代表。

中國的中石器時代是裴文中首先提出的研究課題。

1935年在廣西發現大批打制石器和個別的磨製石器,共生的動物又是現生種,裴文中提出這些遺存可能屬於中石器時代。

該文首先對三足器的定義、分類及有關部位的名稱及其演化趨勢進行了闡述,並指出鬲、鼎的形制為中原文化的代表,而邊陲地區的變形鬲則受到黃河流域的影響,這是國內以陶鬲和陶鼎為專題的最早論文,樹立了器物類型學研究的典範。

裴文中在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和地層學研究上,也做出重大的學術貢獻。

早期研究是環繞周口店發掘進行的,如第十三地點、第一地點、第四地點、第十五地點和山頂洞的動物化石研究,明確了不同地點的相對年代及其演化過程,為中國第四紀哺乳動物學的研究奠定基礎。

後期則集中於華南一帶,如巨猿化石,巨猿調和巨猿動物群便是在他的領導和參加下發現的。

他從古生物學和地層學上建立了華南早更新世的標準剖面。

裴文中經過廣泛調查和研究後指出: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在整個更新世都有生存,早更新世以巨猿洞動物群為代表,中、晚更新世可以智人化石的出現作為晚更新的標準。

在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的研究中,裴文中提出劃分為華北、江南、東北和淮河四大區的概念,指出淮河是華北和江南的過渡地帶,包括兩大區的典型種屬,有利於全面性的分析。

他對三門系的劃分和第三紀、第四紀的分界線以人類的出現為標誌等都提出了特有的見解。

裴文中在50多年的科學生涯中,刻苦鑽研,重視野外實踐。

他曾到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作廣泛的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調查、發掘,共發表論文、專著168種。

他關心考古人才的培養,曾擔任四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的班主任,並親自授課和輔導野外實習,培養大批考古工作者。

他還常常利用外出考察之際舉辦有關考古學、第四紀哺乳動物的講座。

廣泛的考古實踐和淵博的知識素養,是他在學術研究中取得豐碩成果的保證。

他熱愛考古事業、愛護青年、治學嚴謹、富於創造和進取精神。

作為中國猿人頭蓋骨的發現者,裴文中的名字將永遠為後人所銘記。

裴文中科學生涯數十年間,足跡幾乎遍及全國,領導並參與了許多大型的古人類調查與發掘。

如1955-1957年廣西山洞的調查,發現了巨猿的確切產地和層位,為華南建立了第一個早更新世洞穴堆積標準剖面。

50年代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地點群的發掘和研究,改變了對紅色土層時代的部分看法。

為華北建立起了晚更新世早期的標準剖面。

堅實的野外工作,精心的室內研究,使他對第四系與第三系界線問題、第四紀哺乳動物區系、體形變化規律、中國舊石器文化特徵和多樣性,以及原始社會理論等方面都有獨到見解,取得卓越成就。

裴文中也是傑出的科普作家,他的科普著作《周口店洞穴層採掘記》(1934)《中國石器時代》等等,對於進行愛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宣傳教育工作,效果十分顯著,影響極為深遠。

裴文中是中國古人類學的重要創始人。

他於1929年12月2日在周口店發掘出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轟動了中外學術界,成為中國古人類學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在1929年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之前,學術界還沒有對人類是否經歷"猿人"時代形成定論。

這枚北京人頭蓋骨出土之後,此前幾年在世界其他地區發現的相似化石才被確定為人類化石,從而平息了學術界相當關鍵的爭端,揭開了古人類研究的新紀元。

裴老的學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森水教授在講述這段往事時說:那是11月底,天氣已經很冷,到了該結束野外工作的季節,但裴老仍想把北京人洞穴的底部堆積弄個清楚,挖掘工作就又延長了下來;12月2日,裴老又一次腰繫繩索下到「下洞」中,終於發現了這枚震驚中外的頭蓋骨。

儘管考古發現本身就有很多機緣巧合的成分,但裴文中的後輩學者仍然把他的"幸運"歸結到他那"不畏艱險、身先士卒"的品格和性情上。

從那天開始,裴文中就與北京人頭蓋骨牽牽絆絆,直到生命的終點。

張森水說,裴老不僅發現了第一枚頭蓋骨,"而且他的一生都在追尋失蹤的頭蓋骨,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挂念著"。

20世紀50年代,他多次接受香港和內地報社的採訪,對竊取北京人頭蓋骨的行徑進行聲討,並根據自己掌握的線索寫信給國外的學者和官員,詢問北京人頭蓋骨的下落。

1966年,裴文中在尋找了20年但北京人頭蓋骨依然杳如黃鶴後,又組織了對周口店的發掘,"希望能再次從自己手中找到中國猿人的化石"--張森水說,這是裴老的「一塊心病」。

中國科學是在向西方學習、與西方競爭的歷程中成熟起來的,這在考古研究和文物發掘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它關乎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榮譽。

最早在周口店進行發掘的依然是外國學者,但裴老第一個發現了意義非凡的頭蓋骨,為在早期與西方列強競爭中屢屢落敗的中國文物發掘事業贏得了關鍵一局。

談起裴老的學術貢獻,中科院院士吳新智列舉了幾個方面:參與領導重要古人類化石地點的調查與發掘;接收保護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推動中國古靈長類學科研究;對中國古人類演化理論作出貢獻等等。

吳院士的評價,在裴老的後輩學者中,應當算得上是最權威的。

同時,從更年輕一代學者對裴老貢獻的回顧上,我們更看到了裴老在中西方理論上的探索與創新。

與裴老同時代的學者大多有西方留學的經歷,他們把西方科學帶回中國,又在探索和創新中成為中國科學某一領域的奠基者。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高星說,裴老的一生是探索和創新的一生。

早期舊石器研究的基礎理論大多由西方學者提出,有些理論用於中國的具體情況時會導致研究陷入僵局。

比如,法國學者基於西歐石器材料提出的基本方法就一度使周口店研究陷入困境。

裴老留學法國,卻不囿於法國方法,在多方嘗試、探索後,鋪設了中國舊石器考古研究的方法論基礎。

在高星看來,裴老在西方權威面前敢於獨立思考,勇於挑戰。

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提出了"古生物體形增大定律"--每一個古生物分支都是從小的體形開始,逐漸增大,在達到最大的時候滅絕。

裴老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撰文質疑這一定律,通過自己的研究和實踐,最終使該定律修正為:在達到最大,並開始縮小的過程中滅絕。

沒有學習,就沒有中國科學的創立;沒有探索、創新與大膽的質疑,就沒有屬於中國的理論方法,沒有屬於中國的科學榮譽--這,大概也是中國當代科學和科學家曾經經歷、也正在經歷的傳奇吧。

人物百科

裴文中(1904 01.19 - 1982 09.18),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

河北丰南人。

1927年畢於北京大學地質系。

1937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1929年起主持並參與周口店的發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現者。

1931年起,確認石器、用火灰燼等的存在,為周口店是古人類遺址提供了考古學重要依據。

主持山頂洞人遺址發掘,獲得大量極有價值的山頂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遺物。

1949年後,積極開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綜合研究,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科普中國出品,1月19日編輯報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探索:中國本土的原始人檔案

人類的祖先是猿,起源在非洲,這個是教科書上給予的標準答案,然而進化是多元性的,中國到目前為止是世界上發現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址最多的國家,那麼在古老的中華大陸上的本土原始人以及遺址,究竟...

北京人概況

北京人是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中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

裴文中學術思想初探

裴文中先生是中國舊石器考古學、第四紀哺乳動物學的奠基者,古人類學的主要創始人。因發現「北京猿人」頭蓋骨而蜚聲中外。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和山西襄汾丁村遺址是裴文中先生研究最為深刻的兩個舊石器時代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