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故宮完整,他曾拼盡全力——追憶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3年,張忠培在浙江遂昌考古庫房摩挲出土器物。

這位逝者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先生。

7月5日9時40分,張忠培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歲。

考古大先生最後的時光

沒有舉辦生日宴會,也沒有邀請大批國內外的師友學生,張忠培的80歲生日依舊是在他摯愛的考古學工作中度過的。

那天,他出席了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中國陶鬲譜系研究》新書首發式。

這本書是他和學生們長期研究的大型課題成果集。

「我記得在吉林大學田野考古工地,唱得最響的口號是,我們是一個戰壕中的戰友。

現在我們離開吉林大學二、三十年了,我們還是同一個戰壕中的戰友。

請大家記住,這個戰壕,不是哪個單位,指的是事業。

這個事業,一是考古,二是文物保護。

」 2014年8月5日,張忠培在《中國陶鬲譜系研究》新書首發式上致辭時說道。

張忠培的離世令他的學生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高蒙河感到很突然。

高蒙河對科技日報記者回憶道,近年來,張忠培一直在從事三卷本《中國考古思想史叢書》的編寫工作。

今年6月下旬他完成了這三卷書的校對修改工作,沒想到7月5日先生便因病去世。

在張忠培最後的時光里,還在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殫精竭慮。

他在即將出版的三卷本《中國考古思想史叢書》的自序中寫道:「對中國來說,考古學是輸入的舶來品……結合得不好,則考古學是考古學,中國考古遺存還是中國考古遺存,依然是兩張皮,沒有成為中國考古學,只有結合好了,才能長成中國考古學。

「故宮博物院決不能毀於我手」

1987年,張忠培從吉林大學來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成為故宮博物院第四任院長。

在一次採訪中,張忠培談到,剛得知調動時,對放棄自己原先的專業還有些不舍。

「我是搞史前研究的,和故宮搞明清研究離得十萬八千里。

」但後來,他決定服從組織安排,來故宮做好「後勤部長」。


上任後不久,他發現故宮是個「不完整的故宮」。

故宮內,除故宮博物院外,還有14個單位。

此外,故宮的文物,除民國政府運往台灣的以外,境內就有兩個單位保存著故宮近20萬件文物。

「在任期間,為了故宮能成為完整的故宮,我使盡吃奶之力,有些收穫,但收效甚微。

深感遺憾的是,至今故宮仍是不完整的。

」張忠培曾這樣自述。

高蒙河回憶道,張忠培在不同場合都吐露過自己的心聲——「故宮博物院決不能毀於我手!」

張忠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張忠培上任不到兩個月,故宮就遭遇了「兩次小偷和一把火」。

這使他大為震動,也意識到「安全是故宮的生命線」。

為了保住這一生命線,張忠培做了不少努力,後來在他的任期間內,再也沒出現過任何危及故宮安全的事故。

開創墓地考古新範式

1952年,張忠培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

當時,歷史系除了歷史專業以外,還第一次在中國開設了本科考古專業,他要在歷史和考古專業中做出選擇。

在老師的建議下,他選擇了考古專業。

那一年他18歲,自此與考古結緣。

去田野考古一線工作是張忠培的志向所在。

1956年本科畢業前夕,他堅決要求去田野考古一線工作。

然而,後來他被選拔留校,成為全班唯一被推薦入學的副博士研究生。

張忠培在中國考古學領域所做的開創性工作,至今為人稱道。

1958年,張忠培帶本科生在陝西華縣、渭南率先進行了「拉網式」大規模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堪稱中國聚落考古學實踐的典範之作。

他們在華縣元君廟遺址,全面揭露了一處仰韶文化墓地。

「他一改以往考古以一座房屋或一座墓葬為單位的做法,把整個墓地作為發現對象和研究單元,開創了中國考古史上全面揭露和研究墓地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這在當時乃至多年後的國內外同類考古中,一直是領先的範式。

」高蒙河表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生鍾情考古與文物保護

一生鍾情考古與文物保護――追憶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中國科技網記者 唐婷7月6日,記者打開故宮博物院的官網,頁面已經變成了黑白色調。一位滿頭銀髮、面容和藹的長者照片不時閃現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