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習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怎麼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聆聽:習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的最新指示
全國文物工作會議12日在京召開,傳達了習總書記重要指示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習近平指出,近年來,我國文物事業取得很大發展,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國是世界文物大國,又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文物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習近平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各級文物部門要不辱使命,守土盡責,提高素質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指示一經宣讀,參會代表反響強烈
「『不辱使命,守土盡責』,總書記說的這八個字讓我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詹長法說。
「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表明黨中央對文物工作的重視程度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令廣大文物工作者信心倍增。
」94歲高齡的文物保護專家謝辰生說。
「總書記提出要『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給我們基層文物工作者打了一劑『強心針』。
」山東省曲阜市文物局局長孔德平說。
「民眾是文化遺產的創造者、使用者和守護者,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是文化遺產事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也是文化遺產事業的未來和希望。
」
文物,是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的見證,是紮根於中華兒女血脈中的不朽記憶。
它不僅是你遊覽名勝古蹟、參觀博物館時的所見所聞,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掛在心上沉甸甸的大事。
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遼闊九州大地上,他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對歷史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談保護: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
對象:福建省三明市萬壽岩遺址
曾經,福建發現最早的有人類活動的地點是三明市清流狐狸洞,距今八千至一萬年。
然而,三明市萬壽岩遺址一經發現,就把福建古人類活動的歷史提前到18.5萬年前。
但16年前,萬壽岩遺址卻一度面臨挖掘機和炸藥包的威脅。
王月明等一些當地老人先後寫了呼籲書、緊急報告向有關部門報送。
2000年1月1日,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對萬壽岩遺址保護作出重要批示:三明市萬壽岩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也是國內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
習近平強調,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萬壽岩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
圖1:萬壽岩遺址博物館
圖2:萬壽岩遺址博物館內景
圖3:萬壽岩文物保護管理所負責人餘生富(右一)介紹船帆洞內4萬年前的人工石鋪地面
圖4:萬壽岩船帆洞遺址內部及附洞
圖5:萬壽岩遺址博物館內考古知識互動體驗區
圖6:萬壽岩遺址博物館內的東方劍齒象骨骼模型 (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4月12日攝)
如今,該遺址正在變身成為集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愛國主義教育、科學文化知識傳播、閩台文化淵源研究為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
談修復:修舊如舊,保留原貌
對象: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
無論是可移動文物還是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都離不開修復與修繕。
新時期基於對文物保護規律的科學把握,總書記對文物保護提出更高要求:
2013年11月,總書記對籌建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的報告作出批示強調,「修舊如舊,保留原貌,防止建設性破壞」。
圖1、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外觀
圖2、舊址內的中共中央檔案資料室
圖3、舊址內的中共中央圖書館
圖4、舊址內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室 (新華社記者 程敏 4月12日攝)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詹長法說,在保護文物的眾多措施中,預防性保護措施是更持久的、對文物影響較小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
經過多年的集思廣益,文物修復師正式成為國家職業類型之一。
詹長法說,重視文物保護修復人才的培養,有利於修復人員的整合規範。
真實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發展中保護,一幅城鎮化與歷史文物共同發展的美麗中國景象正徐徐鋪開。
談利用: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
對象:首都博物館參觀北京歷史文化展覽
在保護中發展利用,在利用中更好的保護。
如何在保護好文物的同時更好發揮文物作用,習近平總書記也有著深入的思考。
2014年2月,總書記在首都博物館參觀北京歷史文化展覽時強調,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鑑今、啟迪後人。
要在展覽的同時高度重視修史修志,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在其他場合,總書記更是反覆強調,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圖1: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上的金餅
圖2:大清康熙御窯瓷展上的"灑藍釉描金小棒槌瓶"
圖3:瑞士鐘錶文化之源展在首都博物館舉行
圖4:紀念殷墟婦好墓考古發掘四十周年特展上的「司母辛銅方鼎」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中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說,加強文物保護和促進合理利用,始終是中國文物保護中一對重要關係。
「博物館的展覽應該更加貼近民眾,要讓民眾看得懂、看的有興趣,不僅僅有一個個簡單的展覽說明,還應該有文物所包含的歷史文化信息、遺址背後的故事等」,王巍說。
(據新華社客戶端 記者:隋笑飛、姜瀟、施雨岑 視頻:林凱、宋為偉、余國在、朱文辰 編輯:錢彤、榮啟涵、王貞、耿宇、張濠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