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成本低代價高:面臨致命危險 最高被判無期(圖)-法眼聚焦-社會頻道-中工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清代將軍墓盜洞片來源:法制晚報

中新網北京1月5日電(唐云云) 近日,有關盜墓的新聞頻現報端。

李世民堂侄墓被曝出多次被盜,墓室內的牆壁上還有現代小孩子寫的字;北京清代將軍墓也出現盜洞;紅山文化遺址盜掘案一審宣判,5名被告被判無期。

民間有傳言「十墓九空」,雖不甚準確,卻也從一個側面對「盜墓」這一現象做出反映。

盜墓的成本是不高的,有「洛陽鏟」等一些簡單的基本工具就夠了,但代價卻極高,有時遇到沼氣、流沙等危險會立時命喪黃泉,即便成功,面對的也是法律的嚴懲。

盜墓成本低 「洛陽鏟」等基本工具就夠了

一些熱播影視劇對於盜墓賊的演繹,給觀眾帶來認識上的誤解。

盜墓賊真的熟知歷史,能堪風水,擁有很多高精尖設備?事實並非如此。

盜墓並不是具有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對文化程度的要求也不高,任何普通人只要經過幾次實踐都能進行作業。

而盜墓賊使用的主要工具是一種叫洛陽鏟的工具。

先來看兩個使用洛陽鏟盜墓的事例。

2015年12月27日,有群眾反映,在北京北石家村一片拆遷廢墟中,發現多處深淺不一的盜坑。

兩個月前,《法制晚報》就曾曝光過此處探洞頻現一事,其中洛陽鏟留下的探洞多達20餘處。

當地住戶證實,盜墓者前赴後繼,只因該區域曾埋葬一位清代官員。

如今小規模的探洞已經發展為大型盜坑,最深有2米。

2015年11月,中安在線曾報導,一群人因迷戀盜墓小說而聚集在一起,實行團伙盜墓。

他們盜掘戰國楚考烈王墓葬,用洛陽鏟挖出了深5米多、長1.5米、寬0.5米的盜洞。

在盜掘舒城西烽寺古墓葬時,因洛陽鏟等手工工具不能嫻熟使用,他們竟然炸墓。

這些盜墓事件里,都有洛陽鏟的出現。

洛陽鏟,又名探鏟,為一半圓柱形的鐵鏟,是一種考古工具。

其實,它也被很多盜墓者使用。

其實,關於類似洛陽鏟的文字介紹在明朝就有了。

據《大河報》報導,明代萬曆年間,王士性曾在河南等地做地方官,撰寫《廣志繹》記錄各省地理風俗。

其中有記載:「洛陽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以鐵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則發。

雖然科技不斷發展,但洛陽鏟目前仍是辨別土層最有效的工具,無可替代。

經過多代的改造,目前的洛陽鏟已經有多種功能、多種形狀,主鏟、破磚鏟、泥沙鏟、探針鏟等各種門類,但原理不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清代將軍墓現盜坑 揭盜墓賊都是怎樣盜墓的?

據報導,近日,有朝陽群眾反映,清代將軍墓驚現盜坑,盜墓史學者指出,拆遷村人去樓空、基本不設防,挖寶人、盜墓人正好乘虛而入,一起來看看盜墓賊都是怎樣盜墓的?在北石家村一片拆遷廢墟中,發現多處深淺不...

盜墓方法方式

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有記載的被盜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距今約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顆玉印,上刻十字,當時沒有人認得。

盜墓賊的行規和盜掘手法

干盜墓勾當的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官盜,像漢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溫韜,到民國時的孫殿英等,都很有名,他們往往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地大幹;還有一種是民盜,分布各地,人數眾多,都是偷偷摸摸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