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自古至今盜墓工具的演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解放前的盜墓賊,一般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干,不要太多,時間是一晚上,幹活有自己的專用工具(挖掘設備),有專用連體服裝(老鼠衣,上面布滿各種「裝備」)。

盜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術、經驗;一方面靠工具操作,舊社會民間盜掘工具為鍬、鎬、鏟、斧和火把、蠟燭等。

明代以前,盜墓賊沒有探測專用工具,明代開始使用鐵錐,它的出現使盜掘者僅以地面有明顯標誌(如封土、墓碑)的墓葬為對象一去不復返。

盜墓者利用特製的鐵錐,向地面無標誌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據錐上帶上來的金屬氣味,選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盜掘。

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洛陽水土資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

」「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味),則發(掘)。

解放前的挖掘設備,選用鋒利的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後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

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螺絲釘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從鐵錐到「洛陽鏟」,是北方盜墓賊使用地下探測工具的一個飛躍。

河南洛陽城自古以來文化悠遠,歷史上曾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心。

時至今日,洛陽名聞天下的「洛陽三寶」,就是龍門石窟、白馬寺和「洛陽鏟」,其中前兩樣都有極好的聲名,而獨獨這第三樣似乎並不光彩,因為它是一種盜墓工具。

洛陽城確是盜墓風行,主要源於洛陽自古以來的厚葬之風。

自古以來洛陽達官貴人講究厚葬,而且往往異常重視墓穴的修建,隨葬頗豐,以致於洛陽古墓多如牛毛。

唐代詩人王建曾這樣形容洛陽墓葬稠密:

北邙山頭少閒土,

儘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

堆著黃金無買處。

也正因如此,洛陽盜墓之風自古盛行,而歷代盜墓者也是能人輩出。

關於洛陽鏟的由來,洛陽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農民叫李鴨子,從小就以盜墓為生,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間有一天,他到十幾里外的孟津縣趕集。

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熟人正在搭棚子,準備賣煎包子。

雙方見面打個招呼,他見這人忙著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豎直的小圓坑,以便插入棚柱。

這人用此鏟往地下一戳,提上來時帶出不少土,一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傢伙比鐵杴挖盜洞輕巧靈便,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利於判斷地下不同地層情況。

於是他找了張紙,貼著鏟夾畫出一張原大圖樣,回家後馬上找鐵匠按圖打造,一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

以後其他盜墓者紛紛仿效,於是得到廣泛「推廣」。

洛陽鏟因為是要做為挖掘探洞、採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約和現在的石油勘探、地質取樣相似,故而鏟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瓦筒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一種兇器——管兒插。

「洛陽鏟」的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會帶不上土。

不僅如此,洛陽鏟在製作工藝上更為複雜,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

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陽鏟打制完畢,再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桿並且接上特製的繩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鏟子提起之後,剷頭內面會帶出一筒土壤。

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鑽,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經過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築。

如果包括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布局。

經驗豐富的盜墓賊憑洛陽鏟碰撞地下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便可判斷地下的情況,比如夯實的牆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樣。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

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解放後,文物考古部門對它進行改進,用來對地下有無文化遺存進行普查鑽探,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貢獻。

但在近年全國颳起的盜墓狂潮中,它又被盜墓賊用來重走邪路。

一個現代的盜墓團伙,其成員一般在三到四人,不會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過五人。

這幾個人各有分工。

現代盜墓賊的盜墓工具已經比以前先進多了。

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

由於洛陽鏟剷頭後部接的木桿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

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里。

摸金門、搬山門、卸嶺門、發丘門。

又被稱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嶺力士、發丘將軍。

有稱「發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術,卸嶺有甲」。

摸金校尉

摸金的雛形始於戰國時期,精通「尋龍訣」和「分金定穴」,注重技術環節。

曹操設立摸金校尉一職,專門掘丘,所以摸金門弟子又被稱為摸金校尉。

時至宋元之時,發丘、搬山、卸嶺三門都少有弟子出現,因此往往被認為門派傳承就此斷絕,只剩下摸金一門。

摸金一門中並非是需要有師傅傳授便算弟子,他特有一整套專門的標識,切口,技術,只要懂得行規術語,皆是同門。

不過在摸金門傳承中,只有獲得正統摸金符的人,才能被稱為摸金校尉。

號稱掘丘一行的民間正統,與發丘天官的手段差不多,最善於以風水星象計算出古墓寶藏的方位。

行事講究留有後路,做事不做絕。

摸金校尉不喜歡與人合作,但獨干有困難而對方又是很信任的人,也會組成五人下的小團體。

積極吸納現代社會的工具與武器 ,並能將它們與風水術法結合起來使用,但對傳統行規最為重視,極少有人違反。

不是很擅長武功秘法體術

與發丘將軍互相看不順眼,摸金認為發丘與官府合作,挖掘古墓時壞人屍骸,損人風水,對行內傳統規矩多有違背;而發丘以為摸金因循守舊,空有精悍手藝只為衣食謀,不去能將行業發揚光大。

小編有話說:防範和打擊文物犯罪是一項長期任務。

我們要從根源上遏制文物犯罪,一方面是要嚴厲打擊盜竊、盜掘文物的違法犯罪行為,形成強大的震懾力。

另一方面是要嚴厲打擊文物走私活動,通過強化海關監管和邊境緝私,阻斷走私渠道。

同時,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與有關國家簽署防止盜竊、盜挖和非法進出境文物的雙邊協定或諒解備忘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代盜墓賊的行規和盜掘手法

干盜墓勾當的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官盜,像漢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溫韜,到民國時的孫殿英等,都很有名,他們往往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地大幹;還有一種是民盜,分布各地,人數眾多,都是偷偷摸摸地進行,...

盜墓賊的行規和盜掘手法

干盜墓勾當的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官盜,像漢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溫韜,到民國時的孫殿英等,都很有名,他們往往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地大幹;還有一種是民盜,分布各地,人數眾多,都是偷偷摸摸地進行,...

「趣聞」盜墓賊靠什麼找的古墓的呢?

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社會文化現象。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陝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

歷史上盜墓門派分類 「尋龍訣」和「分金定穴」

最近熱播的鬼吹燈讓大家產生了很大的好奇,對於盜墓的一些資料影視的劇中也有簡單的介紹,今天小編將於大家介紹古代具體的盜墓門派及分類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

盜墓利器大盤點: 「鬼吹燈」之說真實可信?

導讀:古墓是人生終止時最後的定格,也是儲存墓主生活時代的若干文化信息的府庫。疊疊累累的古代墓葬屢經滄桑變故,因各種原因往往多遭破壞。而最通常的破壞形式,是有意的盜掘。歷史上的盜墓相當普遍,甚至曾...

盜墓方法方式

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有記載的被盜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距今約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顆玉印,上刻十字,當時沒有人認得。

世界未解之謎<中國篇>——盜墓傳奇

相信大家對盜墓這個詞不陌生,畢竟收到了近些年影視作品的影響。對於盜墓,我們對其充滿了好奇,由於其特殊性使其帶上了一層面紗,下面小編帶大家走進盜墓世界。盜墓定義,是淵源古遠的犯罪行為。新石器時代的...

盜墓利器大盤點:「鬼吹燈」之說真實可信?

到底是誰盜墓發明了「洛陽鏟」用那些專業的盜墓工具,目的是為了加快盜墓速度,提高成功率。再者,在中國的墓葬史上,一度流行「不樹不土」秘葬制,加上幾百年來風雨侵蝕,自然和人為的改變,不少古墓在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