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出土110餘座戰國瓮棺葬 鬼吹燈、盜墓筆記均有描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河北省黃驊市今年5月首次在郛堤城遺址附近發現瓮棺葬後,經過幾個月持續發掘,目前已發現瓮棺葬超過110座,墓葬形制與規模均為全國罕見。

考古發掘現場遍布大大小小的墓坑,墓坑內以瓮、盆等陶器為葬具,2件或3件扣合在一起成為一具棺葬。

來自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黃驊市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已發掘兒童瓮棺葬107座,成人瓮棺葬6座。

黃驊市博物館館長張寶剛說,「由於2000多年來河道挖掘以及自然環境破壞,目前我們發掘的只是整個瓮棺葬群遺址的一部分。

據現場勘查,在發掘點向南150米範圍內都有遺蹟發現,成人瓮棺葬區範圍可能比目前的規模大很多。

」.

資料圖

據考古人員初步統計,已發掘出土的113座瓮棺葬中,形制多達20多種,經鑑定為戰國時期器物,其中6座經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鑑定為成人瓮棺葬,且為一次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雲翔介紹說,此次發掘的瓮棺葬墓地類型多樣、分布密集、年代清楚,在全國同類型墓葬中規模較大,對研究2000多年前的喪葬習俗、城池狀況極為重要。

瓮棺葬!

喜歡鬼吹燈、盜墓筆記的讀者一定知道瓮棺葬是什麼,小說里對瓮棺葬均有形象的描述。

鬼吹燈

「不像,我看到像是一種墓葬的形式。

」許久我才點了點頭道。

「墓葬形式?我怎麼越看越像他們的精絕鬼文啊?不對,還是像他媽的狗屁預言。

要是那美國妞在這就好了。

」胖子接過話頭說道,提到Shirley楊後又突然住嘴。

「這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墓葬習俗,瓮葬。

」我不假思索的說道。

這個答案,也是我突然間想到的,因為這些圓形的罈罈罐罐很像一種古時代的一種容器「瓮」。

所謂的「瓮」是一種古代盛酒盛水盛菜的陶制容器。

「墓葬是人生禮俗的終結,近現代的墓葬大數多能向邈茫悠遠中尋求源頭,就比如這種詭異的瓮葬習俗,這種瓮葬習俗又稱"啟棺拾骨",其歷史便可上溯至約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種瓮葬的最初雛形是來自於仰韶文化墓葬,在那個時候陶制瓮棺是人們最早的大量使用的葬具材料。

「老胡,你就挑一些重要的精簡的說說,別有在這吹你的那些神通吧。

什麼叫"啟棺拾骨"?我們不懂。

」胖子嘰嘰喳喳的說道。

「瓮棺葬絕大多數是夭折兒童的葬具,而成年和少年死者則被直接埋入土坑墓壙。

比如五八年對外開放的西安市東郊庭河東岸半坡村北的半坡博物館,裡面陳列了大量的瓮葬資料。

在已經發掘的二百五十座墓葬中,兒童瓮棺墓竟然達到七十三座,另外還有北首嶺遺址也出現過瓮葬。

令人注目的是瓮葬絕大多數是對夭折的兒童而言。

罐上邊蓋著陶盆,陶盆中間或陶罐的底部鑽有一小孔,有的鑽成很規則的圓形,有的則是敲擊成不規則的形狀,小孔上往往還加蓋一塊小陶片,其內表面還塗有紅色顏料。

兒童死後屍骨放在瓮罐中,據說小孔的作用是讓死者的靈魂進出方便。

關於這陶盆中間或陶罐底部的小孔,存在著較多的猜想。

據史大量的民間流傳夭折兒童被裝入瓮棺而不是直接埋入黃土中,是希望給其一定的空間,瓮棺蓋或底部上的小孔則是希望他(她)能恢復呼吸,得以復生。

郭老爺子在參觀半坡遺址時有詩云:"半坡小兒冢,瓮棺盛屍骸;瓮蓋有圓孔,氣可通內外。

"這種說法也反映了當時醫學落後的,這和幼兒常出現"假死"的現象有關係,大人存此僥倖念頭。

既然人已經死了,何以又望其"通氣"呢?只有留一孔。

還有一種說法是與當時人們對靈魂的信仰有關,盆、缽底部的小孔當是供靈魂出入的通道。

如此葬俗,與近代某些地區小孩死後並不埋葬,而葬於樹杈上,以為小孩的靈魂弱小,埋在地下便出不來的意識是一致的。

還有一個更為荒唐的說法,把瓮象徵女性的子宮,覆蓋棺孔的陶片塗紅是象徵經血,瓮棺內小兒屍體的下肢或作蜷曲狀,則是恢復人居母胎時的狀態。

故以瓮棺葬小兒的目的,其實是祈望他(她)的復生和再生。

」說到此我停了停,想看看眾人的又如何反應。

盜墓筆記

魚塘的主人還挺高興,因為水深對養魚有好處,自己也不用挖了,今天是第七年了,今年清塘的時候就不太對勁,洗上來很多的碎瓦。

碎瓦不會是平白無故出現的,肯定是在這淤泥里深埋著,七年吸淤泥,把碎瓦表層的淤泥全部吸掉了,終於露了出來。

村民還是不在意,一直到小鬼釣上來大塊的瓦片,才意識到不對。

這種瓦片不是一般的缸的碎片,這種弧度,這種缸有一人多高。

一般不是用來做存水的大缸,就是用來——用來葬人的。

瓮棺葬。

黑衣人的首領說道:很平常,為什麼叫我們來?

小伙子道:我潛下去看過,整個水底,全部都是缸。

而且,你看缸片的顏色。

這塊瓦缸片上有大量大塊的紅色圖形,沒有規則,但是一看就是某種象徵性的花紋。

;缸的形狀代表著女人的子宮,紅色代表的是血脈,所有的缸都是紅色嗎?黑衣人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長江中游史前毀器葬

[編者按]本文原載於2014年9月出版的《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5期。本號獲作者授權轉載全文。如有引用,敬請參閱原刊物。邱詩螢(中正大學博士生)壹 引 言喪葬禮儀,關乎生

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發現45座墓葬

中新社呼和浩特1月3日電 (記者 李愛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3日對外披露,該所近期在內蒙古自治區集寧路古城遺址發現45座墓葬,這些考古成果對於金元時期集寧路(縣)的喪葬習俗、路網設施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