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最愛看的 「海鮮圖鑑」也不靠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海錯圖》里的人魚 |
《海錯圖》里的海粉蟲 |
科普達人「博物小亮」張辰亮 圖片均由故宮出版社提供 |
本報訊(記者歐陽春艷 通訊員陳藝菲)清代皇帝們最愛看的清代「海鮮圖鑑」,其實也並不完全靠譜。
日前,擁有608萬微博粉絲的科普達人「博物小亮」張辰亮,推出個人首部科普圖書《海錯圖筆記》,對清代海洋生物圖譜《海錯圖》進行解讀,引來600多萬粉絲追捧。
《海錯圖》是清朝康熙年間,由畫家聶璜繪製的一組海洋生物圖譜。
在這本書中,聶璜用生動的圖片和文字描繪了300多種海洋生物,以及他在中國沿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各種奇聞軼事和風土人情。
三十年後,這本書被太監蘇培盛帶入宮中,雍正、乾隆、嘉慶、宣統等滿人皇帝沒見過南方海鮮,對其愛不釋手。
2014年,故宮出版了《海錯圖》,這讓昆蟲學碩士、《博物》雜誌官方微博運營編輯張辰亮很是興奮。
但他發現,這本書中也有很多不靠譜之處:比如有些動物聶璜未曾親見,僅根據別人描述繪製,外形有很大失真;關於生物習性的記載,也是真假混雜。
2015年夏天,張辰亮決定從今天生物學的角度,對《海錯圖》中的生物進行分析、考證。
為此,他去東部沿海和日本、泰國實地考察,跟著科考船出海,也去各地海鮮市場拍照,「海鮮市場非常值得逛,物種密度特別高,很多都是《海錯圖》里畫的」。
看到書里畫的海鰓,體內有一根細細的中軸骨,「可以為簪」,張辰亮就找正在沿海科考的朋友幫忙解剖,證實裡面確實有根細骨。
在考證的過程里,張辰亮發現有一些生物只屬於神話傳說,比如《海錯圖》里的「人魚」。
聶璜形容「人魚其長如人,肉黑髮黃,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陰陽亦與男女同,惟背有翅,紅色,後有短尾及胼指與人稍異耳」。
張辰亮告訴本報記者:「人魚是有幾千年歷史的傳說生物,在不同的傳說中有不同的形象,《海錯圖》里的這個應該算最丑的。
」
張辰亮還在自己的書中風趣地揭穿了《海錯圖》中的一些道聽途說,「比如聶璜一直聽福建人說,海濱的花蛤多為瓦雀(麻雀)所化,但他不敢信。
因為麻雀大,花蛤小,不配套呀。
但當一位90多歲的老先生對他說——一隻雀能化成數十數百花蛤,並非一雀變一蛤!聶璜就愉快地相信了」。
最為有趣的是,張辰亮在自己的《海錯圖筆記》里沿襲了聶璜的寫作體例,不少生物介紹完畢,他也加上一段「能好怎」(能吃嗎,好吃嗎,怎麼吃)的烹飪分析。
聶璜描述海粉「咀嚼如豆粉而脆」,張辰亮就從網上買了海粉,燉了一鍋排骨湯,然後說「確實是那個味道,還有大海的腥鹹味」。
歷時一年半,張辰亮就《海錯圖》一書寫出了30篇文章,並且結集為一本《海錯圖筆記》。
他還打算接著破解,「爭取每年寫一本」。
清代《海錯圖》不靠譜?科普達人破解30個謎題
最近,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組奇葩的皇家畫譜《海錯圖》廣受矚目。這組圖譜,由清代畫家聶璜繪製,記錄了371種或奇異凶煞,或憨態可掬的海洋生物,圖文並茂錯雜繚亂,被稱為紫禁城裡的「海底總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