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單位首次發出廣州建築遺產保護利用倡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洋網訊 歷史文化名城下的廣州老城區,車水馬龍、人來人往,而在這鬧市背後阡陌縱橫的老宅之中,卻沉睡著很多掛牌的建築遺產,這些建築內在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更保留著一個城市古往今來的全部記憶。

然而,許多建築遺產掛牌之後依然在「沉睡」,它們因為種種原因,得不到有效活化而長年處於空置狀態,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近日,在廣州建築遺產保護利用創新論壇上,包括企業、高校、社會組織在內的8家單位,首次發出了關於廣州建築遺產保護利用的倡議,讓民間資本介入、社會組織專業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參與其中,創新多樣方式,形成合力,喚醒「沉睡」中的建築遺產。

廣州閒置文物繁多 各界倡議共同保護

走上十六甫路不到五米寬的麻石路,兩旁的民宅大多是兩到三層上了年紀的老樓。

向東不到一百米,一棟風格迥乎不同的大型建築赫然於眼前,這就是荔灣區寶華路十六甫路16號的傅老榕故居,廣州市荔灣區文保單位之一,雖然早已破敗得甚至失去了天花板,但就其「骨架」還能看得出當年殘存的「風采」。

記者看到,目前傅老榕故居外圍牆壁,已經全部用鋼管進行了加固,並用小紅旗圍起來,貼上了「危險房屋」的標識。

記者了解到,目前除了消毒站的人每個月會進入內部,進行3—4次的消毒、殺蟲工作以外,房屋基本處於長年無人看管的閒置狀態。

據了解,在廣州市這樣掛牌卻閒置的建築遺產還有很多,芳村造船廠療養院博捷故居、荔枝灣涌陳廉伯故居,以及西關寶源路、恩寧路一帶等,有的建築本身年久失修,蟲害、霉爛嚴重,產權不清的建築交由其他機構代管卻長年無人看管,閒置關門和低端使用的文物歷史建築非常集中。

近日,在廣州遺產保護利用創新論壇上,針對廣州歷史文化街區活力不足、部分建築遺產長期閒置、使用傳承困難等問題,3家企業、3個社會組織以及2所高校,共8家單位,首次向社會發出關於建築遺產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倡議,呼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要把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結合起來,全社會多渠道參與,同時在政策制度上進行創新,建立建築遺產活化利用評審機制,確保建築遺產在修繕和使用中保護。

廣州市建築遺產保護協會秘書長朱秋利告訴記者,這是企業、社會組織、高校首次聯合倡議,「企業從民間資本的角度介入,社會組織能夠發揮專業優勢,在建築、研究、裝飾設計、文化創意等方面發力,而高校又提供了強大的後備軍——大學生作為新生力量,希望各部門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廣州市建築遺產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

鼓勵學生參與 建築遺產保護將走進廣州校園

記者注意到,此次倡議中高校的加入引人注目。

廣州市建築遺產保護協會透露,接下來,歷史文物保護的系列活動還將走進廣州市的中小學校園,希望學生們利用接下來的暑假,在社會實踐中與歷史建築發生「對話」。

廣東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朱雪梅告訴記者,高校本身就有責任對這樣的課題進行研究,把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下來。

此外,在研究的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們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觀念,建立文化自信。

朱雪梅告訴記者:「我們的學生可以走出校園,走進歷史街區,了解更多傳統建築背後的故事,從而產生興趣,加深對歷史建築的理解,與看似沉睡的歷史建築產生『有溫度』的對話。

還可以通過『文物徑』的形式,將整個歷史街區的典故、事件、名人、商貿等多方面串聯起來,當你了解了這些歷史建築之後,慢慢的就會有一種自豪感,建立起『文化自信』,從而愛惜它,傳播保護的理念。

國家非遺傳承人、廣東省傳統建築名匠邵成村認為,歷史建築的保護,技術上的修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中認同。

「我們喜愛一幢歷史建築,不僅僅是因為它外表的一種古典美,同時還有先人在建造時運用的科學與智慧。

比如我們的嶺南建築是『會呼吸』的,吸水吸潮的工藝讓它形成了內部循環、自我凈化,因而冬暖夏涼,這些科學與技術都是值得後人追尋的。

人們對文物的尊重與理解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我希望更多人不單單只是發現歷史建築的『外在美』,更加能夠理解並認同它們內在的價值,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保護與利用。

」邵成村說。

廣報全媒體記者 趙方圓 杜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善待遺產延續文脈

【文化評析】作者:王丹「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都是從總結自己的遺產開始的。」著名建築學家、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曾這樣說。雖然歷史斗轉星移,但無論是秦磚漢瓦、唐詩宋詞,還是甲骨竹簡、民居壁畫,文化遺...

關注文化遺產日,關注您身邊的文化遺產

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

文物,啟示我們繼往開來

李春林(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的保護與研究利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同時要...

攀枝花三線建設遺產如何新生

作者:劉修兵始於上世紀60年代、覆蓋全國13個省區、近千萬人參與的三線建設,奠定我國西部地區的工業基礎,極大提升了我國國防工業實力,同時也給今天留下了諸多分散各處、日趨衰敗的廠房遺址和配套居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