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賀大墓:隱藏著驚艷世界的紡織品天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金中

海昏侯劉賀大墓考古發掘五年來,始終未見發現各種紡織品以及完整衣物的報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然而,海昏侯墓中到底有沒有紡織品特別是享譽中外的絲綢?有沒有漢代的各種服裝特別是貴族穿戴的豪華服飾?本文嘗試根據海昏侯墓已經出土的竹簡、木牘上的殘留文字,參照歷史文獻的記載和考古發掘的成果,作一個初步的釋讀,探尋隱藏在劉賀大墓中的漢代高超的織造技術和驚艷世界的紡織品天堂。

一、用紡織品裝飾的豪華墓塘

我國是絲綢的故鄉,又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早在二千多年前漢代的張騫開通西域後,大批精美的絲綢以及各種紡織品,便沿著這條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世界各地。

隨著國內需求的增加和對外銷量的增大,種桑、養蠶、繅絲、紡織等相關產業在全國各地得到空前規模的發展,絲綢等紡織品的數量、品種和質量都大幅度提高,達到鼎盛。

毫無疑問,在這樣的背景下,處於社會上層的海昏侯劉賀自然會擁有當時最高等級的絲綢以及各種紡織品,生前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死後帶入墳墓,繼續享受著榮華富貴。

在海昏侯墓西藏閣的文書檔案庫中,出土了據說是劉賀親自撰寫的一篇《築墓賦》,讚頌由他自己主持修建的這座大墓,其中有「厚費數百萬兮,治冢廣大。

長繪錦周塘中兮,懸璧飾廬堂。

西南北東端兮,……」等語句。

(圖1)這段文字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第一,劉賀建造這座大墓耗費竟達數百萬錢;第二,在這座大墓的墓塘中,使用「長繪錦周(綢)」進行裝飾;第三,用懸掛的玉璧即「懸璧」,裝飾在錦綢上,西南北東全覆蓋。

圖1

這是一個多麼輝煌燦爛的場景啊!姑且不論墓室里使用精心編織的蓆子鋪設地面,使用高級的油漆彩繪裝飾棺槨,僅僅是「長繪錦周(綢)」就足以讓整個木質的墓塘內五色炫曜,熠熠生輝!漢代紡織品的花色品種十分豐富,在繒(zeng音增)或帛的總稱下,有紈、綺、縑、綈、紬(綢)、縵、綮、素、練、綾、絹、縞以及錦、繡、紗、羅、緞等數十種,織造技術百花爭艷,已經達到了相當純熟的境地。

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彩錦,就是劉賀在《築墓賦》中所說的「長繪錦周(綢)」。

錦字,從金旁,是金與帛的結合體。

在漢代這是一種經線起花的彩色提花織物,紡織過程中往往加入金銀箔絲,花紋閃亮生動,外觀絢麗多彩,錦上還可以織繡文字。

由於彩錦的生產工藝要求很高,織造難度很大,因此其價格貴重如金。

中國的絲綢最初是可以作為貨幣使用的,它們的長寬是有固定規格的,一般二尺二寸為幅,四丈為匹,二丈為端。

一幅中有經線八十根稱為一升,也叫一繌。

(zong,音綜)七至九升為粗布,十至十二升為細布,特細布可達三十升。

而彩錦的規格不在此例,通常會短而寬,計量時往往論「張」、「段」,而不論「匹」、「端」。

海昏侯劉賀使用這種「長繪錦周(綢)」,到底有多長?是單幅還是雙幅或者是三幅?其中的圖案究竟是織出來的,還是繪上去的?錦與綢又是怎樣結合在一起的?這些問題由於沒有實物依據,無法定論。

但是顯而易見,把這種「長繪錦周(綢)」作為墓塘內即主槨室四周的裝飾,再配以懸璧,真可謂不惜工本,華麗壯觀!按照今天的裝飾方法計算,或懸掛起來,或粘貼在槨板上,至少需要上千平方尺的錦綢。

這種把精美的錦綢用在建築上作為裝飾物,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創造,而劉賀大墓為我們提供了實物依據。

在海昏侯墓中,使用紡織品作裝飾的地方還有多處。

在主槨室的東室東北部,也就是放置主棺槨處,出土了青銅帷帳帳鉤。

(圖2)一般地說,帷帳是用細紗製成,既透風、透光,又擋蟲、擋塵,是南方的生活用品,也是貴族臥榻之上的奢侈品。

漢詩中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的句子。

此帳鉤長約一尺有餘,形如一隻正在爬行的壁虎,惟妙惟肖。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帳鉤兩頭用於懸掛帷帳的鉤子都很小,如果用其懸掛如今的蚊帳,顯然因為鉤子太小無法掛住。

這說明當時懸掛的帷帳是非常輕非常薄的,用很小的鉤子就能掛住。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紗禪衣,長160厘米,兩袖通長190厘米,領口、袖頭都有絹緣,而總重量只有48克,紗的細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說明那時的織造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精細的水平。

圖2

據考古工作者介紹,在劉賀內棺的棺蓋上,人們發現了絲織品的痕跡。

經分析可能是罩在棺上的荒帷。

荒帷,就是現在所說的棺罩,在先秦典籍中多次出現過。

專家透露,發現的荒帷痕跡大約有內棺棺蓋三分之二面積大小,圖案布局比較完整,但側面懸垂的荒帷已經難尋蹤跡。

荒帷上的花紋是典型的漢代紋飾,小的像花穗一樣,三四厘米左右一個,是繡在織物上的。

初步估計屬於皺紗之類的紡織品,經緯線是加捻的,比平紋紡織品難度大。

此外,劉賀下葬時使用過的溫明,上面也應有紡織品覆蓋。

這就再次告訴我們,海昏侯墓的墓塘中,耗費了大量的高檔次的紡織品,在槨室里、在棺材中、在器物上,一層一層地裝飾起來,使這裡成為絲綢的世界,紡織品的天堂!

二、薈萃漢代紡織品的精華

劉賀是從山東的昌邑到江西的海昏,這一北一南兩個地方都是紡織品的重要產地。

特別是山東,歷史上曾有「齊紈魯縞」、「冠帶衣履天下」的美稱。

因此,劉賀對各種高檔的紡織品應當是非常熟悉的。

目前看到海昏侯墓出土的與紡織品和衣物有關的木櫝共三塊,製成簽牌狀,就是一塊上圓下方的木頭片兒,其上有孔,以便用線繩捆在漆盒或者衣笥上。

簽牌上用毛筆寫明漆盒或衣笥內各種紡織品和衣物的名稱、數量等,實際上是一張清單,所以也有人叫它「隨葬遣策」。

海昏侯墓的簽牌編號達到34號,說明盛放物品的漆盒和衣笥至少有三四十個。

儘管簽牌上的字跡有些模糊,尚需專家仔細辨認,但有了這些清單,埋藏在劉賀大墓中的紡織品和衣物便可一目了然。

第二十號簽牌上寫著:(圖3)「第廿。

絮丸上衣五,絲丸上衣十,涓(絹)丸上衣四,緀(qi,音妻)丸上衣二,□丸單屬廿六,

細絲單屬十四,□文單屬六。

圖3

第二十一號簽牌上寫著:(圖4)「第廿一。

細練復絝一兩,絳練袚(bo,音撥)袍一,黃系復屬一,筒布褑(yuan,音援)襪一兩,綠篋盛。

圖4

第二十四號簽牌上寫著:(圖5)「第廿四。

絳練中□二,細練中□一,涓(絹)丸中□一,□丸中□一,□□中□五。

圖5

僅僅在這三張簽牌上,就涉及到漢代的紡織品丸(紈)、絮、絲、絹、緀、練、絳、布等八種,再加上前面提到《築墓賦》中的繪、錦、綢等,共計十餘種。

實際上,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收錄「糸」部字便多達259個,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紡織品的種類繁多、織造技藝發達。

那麼,海昏侯墓中的紡織品種類都有哪些呢?

第一大類是麻。

麻,起源於中國,有「國紡源頭,萬年衣祖」之稱。

據考證,在我國,麻的使用比絲綢至少早了5000年,比毛至少早了6000年,比棉至少早了9000年。

早期人們主要種植大麻,秦漢時期主要種植的是貯麻。

用貯麻纖維製成的服裝叫布衣,價格相對比較便宜,為普通人所穿。

後來「布衣」成為「庶民」的代名詞。

我國很早就掌握了貯麻的種植、加工、紡織、漂白、染色等技術,織出的布匹並不比棉織品差。

上面簽牌上提到的「筒布褑襪」,就是用麻做成的。

這種麻一定很柔軟,穿在腳上不感覺很粗糙。

再有,海昏侯墓出土的三件漆器上的銘文都記載著,在髹漆過程中使用了「丹臾(猶)丑布」。

(圖6)這裡講的「丑布」,

圖6

實際上也是麻織物,用於做漆器的夾貯胎。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漆器,如奩、盒、碗、盤、杯,主要是用夾貯胎做成的。

還有,劉賀大墓中的主棺以及食案,在髹漆時也要使用大量麻布,粘貼在木板表面,叫一麻五灰,藉以找平木頭上的坑窪,增強木材的張力。

據考古人員介紹,在搬動棺木蓋板時可以隱約感覺到上面似乎有布一類的東西。

推測應該是麻類的紡織物。

此外,在海昏侯墓的車馬坑中,出土了青銅鎏金、錯金銀蓋弓帽。

(圖7)漢代的安車或軺車上往往裝有傘一樣的蓋,(圖8)用以遮風、擋雨、防曬。

這種車蓋也是用麻織品製成的,一般是青黑色的,有圓形的,也有長方形的,具有很強的韌性和張力,靠傘轂和蓋弓帽支撐起來。

圖7 圖8

第二大類是絲。

植桑養蠶,繅絲織綢,是我國農耕文明發展的一個標誌,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良渚文化遺址考古發掘證實,我國的絲織技術至少有4700多年的歷史。

經過2700多年的發展和積澱,到了漢代,我國的絲綢以其輕盈、舒適、光亮等神奇的特性、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享譽世界。

劉賀大墓中的紡織物主要是絲織品。

這裡僅對《築墓賦》和簽牌上提到的幾種絲織品略作考釋。

其一,繪。

現在人們把「繪」理解為繪畫,即在絲織品上作畫。

其實,古代的「繪」表示把各種彩線會集在一起,彩繪是一種高檔次的絲織品。

《說文解字》對「繪」字的解釋是:「會五采繡也。

」有人據此認為,繪,就是五彩俱備的繡品。

我感覺,繪,如果單純是畫出來的,就成了帛畫;如果單純是繡出來的,就成了刺繡;如果單純是織出來的,就成了綢、緞、帛。

所以,繪,很可能是綜合性的門類,它把畫、繡、織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形成一種全新的絲織品種。

其二,錦。

是以彩色絲織成有花紋的絲織品,亦稱織成、織文。

它是中國古代多彩絲織品的突出代表。

前面說過,錦的織造很費工,所以相當昂貴。

《釋名》中說:「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惟尊者得服之。

」錦可以分為經錦和緯錦兩種,前者用經線起花,後者用緯線起花。

漢錦絕大多數是經錦。

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幾種起絨錦,主要用於絲錦袍的領袖邊緣、衣帶、香囊以及幾巾的邊飾等,裝飾效果頗為顯著,這也說明錦的價格昂貴,捨不得用大料做服飾。

與普通錦相比,起絨錦織出的圖案具有立體效果,花紋清晰雅致,精細巧妙,真正具備了「錦上添花」的效果,成為中國傳統的織錦工藝之一。

其三,綢。

「綢」字與「紬」字相通。

《說文解字》釋:「綢,大絲繒也。

」顏師古註:「抽引粗繭緒紡而織之曰綢。

」綢,必須用長絲織成,而一條蠶最長可吐絲1000米左右,因此在沒有化學纖維之前,蠶絲是制綢的最好原料。

綢以平紋或平紋作地組織提花織成,質地較細密,但不過於輕薄,有生織、熟織、素織(平紋上無花)和花織(平紋上起簡單花紋)之別。

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經數》指出:「羅紗經計三千二百縷,綾綢經計五千、六千縷。

」可見,綢在織造過程中,經線比羅、紗、綾要密得多。

其四,絮。

不是指棉絮,而是指絲絮,即粗絲棉。

它是由繭抽繅而成的,因此也有把絮叫做「繭」的。

漢代絲織品中,有一種叫做「吹絮綸」的品種,是否簡稱為絮?第二十號簽牌上寫的「絮丸上衣五」,可能就是用絮與紈製成的衣服。

據《漢書》記載,漢文帝曾經賞賜給九十歲以上的老人「人二匹、絮三斤」。

漢宣帝在霍光死後「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等。

可見,絮很貴重,並不是一般人能夠享用的。

古時絮也常常作為被子的填充物。

「被」也叫「寢衣」或「衾」,《說文解字注》釋稱:「寢衣為小被,則衾是大被。

」根據絮的不同,可分為絲被、絨被、棉被;根據面料的不同,可分為錦被、綺被、羅被等。

其五,絹。

指生絲平紋的絲織品,密度比紗高些,顏色呈現淺黃色。

第二十號、二十四號簽牌上,都把「絹」字寫成了「涓」,可見當時兩字通假。

古代對於絹的使用比較普遍。

師顏古在《急就篇》中註:「絹,生白繒,似縑而疏者。

」也就是說,絹是由生絲製成的平紋織物,但比縑要稀疏。

絹的經緯一般加弱拈,織物的質地較緞、錦薄而堅韌。

其六緀。

即織貝、貝錦。

《詩經·小雅》曰:「緀兮斐兮,成是貝錦。

」據此有人解釋,緀是花紋錯雜,色彩相間,織成有貝殼花紋的絲織品。

這種解釋不夠準確,如果僅僅是把錦染上了貝殼一樣的花紋,本質上還是錦,沒有必要叫緀。

所以我認為緀是用經過切割、打磨、拋光的小貝殼,縫綴、鑲嵌或刺繡到錦上,使錦綢產生貝殼似的五光十色,形成一種更加絢麗的絲織品種。

據《尚書·禹貢》記載,這種緀即織貝、貝錦,主要產自揚州一帶。

其七,練。

練,作為動詞,是指把絲麻或布帛煮得柔軟潔白,《周禮·天官·染人》說:「凡染,春暴練,夏纁玄。

」鄭玄註:「暴練,練其素而暴之。

」而練,作為名詞,是指白色的熟絹。

《後漢書·馬皇后傳》說:「常衣大練裙。

」漢代有名的舞蹈——長袖舞和公莫舞——都是由演出者舞動長練。

(圖9)所以練除了潔白,還要光滑、柔軟、輕盈,產生收放自如的效果。

海昏侯墓中的第二十一號和二十四號簽牌上,都標有「細練」和「絳練」,說明那時的練也分粗細,也要染色。

染色是紡織工藝的重要內容,可以先染後織,也可以先織後染。

《說文解字》中所列的紡織品色調多達39種之多。

劉賀使用的全部是細練,白練染成大紅的顏色就是絳練,很鮮艷,可能是劉賀非常喜歡的一種顏色。

圖9

其八,紈。

在三塊簽牌上,丸字出現了七次,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字。

說明當時這種絲織品的使用非常廣泛。

「丸」字與「紈」字通假,指白色細絹,細密而潔白的薄綢。

《漢書·地理志》中說:「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

」有資料記載,紈多出自齊地,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地區。

附帶說一句,在漢代的高檔絲織品中,還有一種叫羅(羅),常與其他絲織品並稱為綾羅綢緞。

雖然竹簡和簽牌中沒有發現這個羅字,但《漢書·武五子傳》記載,劉賀的第一任妻子叫羅紨,是曾經當過丞相的嚴延年的女兒。

劉賀與羅紨的女兒叫持轡。

而羅是一種素地提花絲織品,花紋和地子顏色相同;紨是一種粗綢,羅與紨在當時都是高檔的絲織品。

轡是用絲線編織起來的韁繩,比麻繩要結實得多。

用羅、紨、轡為女人命名,足見那個時代人們對各種絲織品的喜愛。

第三大類是棉。

一般地說,棉花(草棉)無論是粗絨棉還是細絨棉,都是從國外引進的,不是我國原產。

漢代的棉不是指這些草棉,而是指木棉。

這種木棉在我國東南、西南以及海南地區都有生長。

《史記》中說張騫一行曾在如今的印度一帶見過一種四川出產的桐華布。

左思《蜀都賦》也說蜀地「布有橦華」。

桐華,指的就是木棉。

《華陽國志》中更明確指出:「益州有梧桐木,其花采如絲,人績以為布,名曰桐華布。

」木棉生長由於受到地域的限制,產量不會很大,使用也不會很廣泛。

三、劉賀穿戴過的多種服飾

服飾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凝結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成果,被譽為人類形體美的外延,是「人的第二皮膚」,是「無聲的語言」。

至於海昏侯劉賀穿戴過的服飾,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其一,是劉賀生前穿戴的,這在史書上有零星記載。

其二,是劉賀入斂時穿戴的,這在漢代有一定之規。

其三,是劉賀帶入墳墓的,這些都放在漆盒與衣笥中,有簽牌為證。

綜合這三大類,人們可以從劉賀穿戴過的服飾中,真切地觀察到漢代貴族的衣著文化和生活面貌。

①斬縗(cui,音催)。

史書中記載的劉賀最初形象就是身穿斬縗。

斬縗,是一種喪服。

因為劉賀是應詔作為喪主到長安去主持漢昭帝劉弗陵的葬禮。

古時喪服有五種——斬縗、齊縗、大功、小功、緦麻,五服之內又細分為十一種。

參加治喪的親屬依據關係的遠近穿不同的喪服。

這些喪服都是用麻織物做成的,因此有披麻戴孝之說。

現在人們常說親戚關係在「五服之內」,指的就是需要穿這五種喪服的親戚。

由於血緣關係親近,所以又有「五服之內不通婚」之說。

在喪服之中,斬縗是最重要的一種,只能由本宗內的子女為父親、妻子為丈夫、父親為嫡長子穿戴。

一套斬縗包括斬縗衣、斬縗裳、斬縗冠等。

(圖10)《禮記·喪服四制》說:「其恩厚者其服重,故為父斬縗三年,以恩制者也。

」據此,漢昭帝死後,整個朝廷只有劉賀一個人有資格穿這種斬縗為他守孝,而且應當穿三年(跨三個年頭,實為二年多)。

霍光等人在廢黜劉賀皇帝的奏牘中說:「昌邑王典喪,服斬縗,亡(無)悲哀之心」,於是27天後便被拉下了皇位。

而與此同時,太后穿的卻是「珠襦」與「盛服」。

襦,是指短衣或短襖;珠襦,則是指用珠寶串起來做成的短衣。

盛服,就是正式場合穿的最莊重的服裝。

後來當皇帝的漢宣帝劉詢,「洗沐賜御衣」,直接就穿上了皇帝的服裝,比起劉賀幸運多了。

圖10

②璽綬。

古代印璽上所系的彩色絲帶。

既是一種高貴的服飾,也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劉賀抵達長安未央宮後,「王(指昌邑王劉賀)受璽綬,襲尊號。

」皇帝的綬帶是彩色的,品質是最高的。

就綬帶本身而言,不同級別有不同的長度、顏色、綬穗數量。

綬帶越長,綬穗越多,地位越顯尊貴。

據《續漢書·輿服志》記載,帝王黃赤綬四采,黃赤紺縹,長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

諸侯王赤綬四采,赤黃縹紺,長二丈一尺,三百首。

公侯將軍金印紫綬二采,紫白,長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首。

這裡的「首」是經絲密度的單位,單根絲為一系,四係為一扶,五扶為一首。

綬廣六寸,首多者絲細密,首少者絲粗疏。

由於綬帶較長,需要在身上纏繞起來,無形中增加了美感和威嚴。

劉賀的罪狀之一,便是「取諸侯王、列侯、二千石綬及墨綬、黃綬以並佩昌邑郞官者免奴。

」即隨意把綬帶收上來並賞賜給從昌邑帶來的郞官。

劉賀被廢掉皇帝時,霍光「乃持其手,解脫其璽組(包括綬帶),奉上太后」。

可見,璽綬就是皇位的象徵,代表著最高的權力。

③惠文冠。

冠,是古代人們頭上裝飾的總稱,也叫「頭衣」或「頭服」。

早期只是一種束髮的發罩,以後又分出了冠、冕、弁(bian,音變),屬於重要的服飾之一。

男子長到二十歲要行冠禮,從此社會和家庭就要按照成人的標準要求他了。

《禮記·冠義》稱:「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

」「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

」就是說,聖王非常重視禮冠,只有戴好禮冠,才能穿好衣服;只有穿好衣服,才能做到容貌體態端正,和顏悅色,言辭順達。

劉賀應詔當皇帝時才十八九歲,並未行冠禮。

直到二十六七歲時,漢宣帝讓山陽太守張敞去探望這位廢帝,他看到劉賀「冠惠文冠」並且「簪筆持牘趨謁」。

漢代時冠的樣式很多,有劉氏冠、進賢冠(也稱儒冠)、通天冠、遠遊冠、惠文冠、方山冠等。

劉邦當亭長時,曾經用竹皮製成一種冠,時常戴在頭上,後人稱為劉氏冠。

惠文冠也稱武弁大冠,(圖11)「惠」字通「繐」字,指薄麻布。

起初只是頭戴用薄麻布做的下垂雙耳之弁,後來在弁下襯以平上幘,再往後又將麻布弁塗上漆,看起來像在幘上加了一個漆籠,故又名籠冠。

圖11

④短衣大絝(ku,音褲)。

劉賀回到昌邑當庶民時,山陽太守張敞看到他「衣短衣大絝」,意思是穿著極普通的短衣和大絝。

古代的衣專指上衣,而裳則是專指下面穿的服裝,正如《說文解字》所說:「上曰衣,下曰裳。

」後人進一步指出:「衣者,隱也;裳者,障也;所以隱形自障閉也。

」短衣,又叫上衣或短上衣,也稱為「襦」。

(ru,音儒)短衣的稱謂是相對於深衣的,深衣是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和裳連在一起,「被體深邃」,故名深衣。

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曲裾」。

漢代深衣一般是上層貴族的服裝,所以當庶民的劉賀只能穿短衣即襦。

襦也有長短之別,長襦叫褂,短襦叫腰襦。

這種短衣,寬袖、交領、右衽,為一般人平時所穿。

大絝,也寫作大袴,就是如今的褲子。

《說文解字》稱:「絝,脛衣也。

」《釋名》中說:「袴,跨也。

兩股(大腿)各跨別也。

」這說明古代的大絝沒有襠,只有兩個絝筒套在腿上保暖,上端有繩帶系在腰間。

《漢書》記載,劉賀當昌邑王時,「又有血污王坐席」,也說明了當時的大絝沒有襠,劉賀得痔瘡污染了坐席都未察覺到。

當然,漢代也出現了一種有前後襠的下服——「窮絝」。

《漢書·外戚傳》中說:「光欲皇后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袴,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

」翻譯出來就是,霍光為了讓自己的外孫女——上官皇后生子,串通左右及醫生,以皇帝劉弗陵身體不好需要禁內為名,命令後宮的宮女都要穿窮袴,還要系上很多帶子,不能進奉皇帝。

服虔註:「窮絝,有前後襠,不得交通也。

」顏師古註:「窮袴即今之緄襠也。

」這樣做的後果是,漢昭帝死時無嗣,只能詔劉賀典喪。

⑤上衣。

第二十號簽牌上寫著:「絮丸上衣五、絲丸上衣十、絹丸上衣四、緀丸上衣二。

」後面的「□丸單屬廿六,細絲單屬十四,□文單屬六」,屬於系上衣的絲帶。

如此,在這個衣笥中盛放的上衣應為21件。

這裡順帶說一下,按照漢代的喪葬制度,死者如果是士大夫,那麼在第二天的小斂時,要穿上包括春夏秋冬在內的各種衣服19套,然後用布帶綑紮,使之牢固。

綑紮的布帶是「橫三縮一」,即橫向三條,縱向一條。

大斂時還要再加包括單被、絮被在內的衣物30套,綑紮的布帶是「橫五縮三」,即橫向五條,縱向三條。

江陵馬山一號楚墓棺內出土的衣物為19件,如果加上錦帽、漆履、麻履、斂衾等,總計不下50餘件。

而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辛追下葬時,從頭到腳包裹著各式絲麻織物共18層,橫扎9道絲帶,最後覆蓋工藝精湛的敷彩黃絲綿袍一件和「長壽繡」絳紅絹綿袍一件,一共是20層包裹,與小斂規定的19套相差無幾。

海昏侯劉賀屬於厚葬,小斂時身上包裹的衣物應在19套上下。

⑥玉帶鉤。

在海昏侯內棺劉賀的遺體兩側,各發現一件精美的玉帶鉤,合起來是完整的一對。

(圖12)這對玉帶鉤質地上乘,青白溫潤,巧妙地雕刻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

帶鉤與腰帶是漢代重要的服飾之一,根據身份的不同,可佩帶銅帶鉤、銀帶鉤、金帶鉤、玉帶鉤。

古人的上衣均無扣紐,外面要系帶。

第二十一號簽牌上寫著:「黃系復屬一」。

系,就是絲帶;黃系,就是黃色的絲帶;復,就是雙層。

帶有大帶和革帶之分,大帶用以束衣,革帶用以佩物。

革帶是用牛皮製成,它不直接系在身上而是繫到大帶上。

大帶是用絲織成,鄭箋:「其帶伊絲,謂大帶也。

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那時諸侯和大夫都用素絲帶,士用練(煮過而較潔白的絲),並飾以黑邊。

後代有所謂金帶、玉帶,都是在帶上飾以金、玉,是官員的服飾。

劉賀身邊的這兩個玉帶鉤,一個是系大帶用的,一個是系革帶用的。

下葬時革帶上掛著玉具劍、香囊、書刀、玉印等。

這在海昏侯墓主棺的發掘中都一一得到了證實。

圖12

⑦細練復絝。

第二十一號簽牌上寫著:「細練復絝一兩」。

「細練」,指材質,是用最好的絲練製作。

普通老百姓只能用粗布做絝,只有貴族才能用細練或絲紈做絝,所以人們把只知道吃喝玩樂的貴族子弟也稱為「紈絝子弟」。

「復絝」,就是後世所稱的厚褲子,當然也可以做成夾褲,絮進綿、麻,成為過冬的服裝。

「一兩」,不是指重量,而是指絝的兩個筒。

現在的褲子是由褲腰、褲檔和褲筒三部分組成,但漢代褲子沒有褲腰和褲襠,只有兩個褲筒,上面用帶子系住。

穿時只套在脛上,也叫脛衣。

因此,把這種無腰、無襠,只有兩個褲筒的絝稱為一兩。

當然,為了遮羞,古人在絝的外面,往往穿一條類似腰裙的服飾——裳。

⑧絳練袚袍。

第二十一號簽牌上還寫著:「絳練袚袍一」,「絳」,指顏色,為深紅色;「絳練」,是指把白色的絲練染成紅色的絲練。

《墨子·公孟篇》說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袚)袍」。

說明那時這種衣服已經流行了幾百年。

「袚」,指蔽膝,古代下體之衣,是遮蓋大腿至膝部的服飾,其形制與現在的圍裙相似,但稍窄,拴到大帶上,能夠遮蔽到膝部。

「袍」,指有夾層、中間有絮或絲棉的長衣服,為禦寒之服。

《詩經·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既然「袚」是一種衣物,「袍」又是另一種衣物,簽牌上為什麼寫著「絳練袚袍一」?這是因為袚作為蔽膝,可以縫製在袍的右邊,成為袍的一部分,而袍的左邊是前襟。

穿著時袍的前襟從左邊蓋住右邊,為右衽,正好遮住蔽膝。

這樣,袚與袍成為一體,因此叫「絳練袚袍」。

⑨筒布褑襪。

第二十一號簽牌上還記載著:「筒布褑襪一兩」。

前面說過,「筒布」是一種麻織物,比絲織品略顯粗糙。

「襪」,是穿在腳上的,而腳是人體的末端,所以也叫「足衣」。

「褑」字同「褤」字,即為佩衿或佩絞,表示兩個相交的帶子。

「褑襪」是指有帶子系住的襪子。

「一兩」,不是重量單位,而是襪子的兩隻,當作一雙講。

古人的襪子最早是用經過鞣製的獸皮製成的,後來用麻布、絲絹包裹足部,再後來製成專門的襪子,上面有帶子系牢。

西漢時紡織縫紉的襪子已經進入普通百姓之家,成為日常穿戴的一種必需品。

至於簽牌上提到的「□丸單屬」、「細絲單屬」、「涓丸(絹紈)中□」等,由於缺乏實物對照和相關資料印證,無法作出判斷。

四、劉賀大墓中的紡織品為什麼沒有完整地保存下來?

既然海昏侯墓中埋藏了這麼多的紡織品和服飾,為什麼在這次考古發掘中沒有出土一件精美的絲綢實物?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二千多年來海昏侯墓前後兩次被盜說起。

應該說,劉賀大墓建造的時候,密封狀態是良好的。

特別是槨側板與墓壁之間的熟土二層台寬約1·2米,採用砂、木炭、粘土分層夯築而成。

槨頂板上面用一層青膏泥、一層細砂、一層木炭封護,三層疊加厚約0·7米,儘管厚薄不一,但界限分明。

在主槨室內分別安放不同的燈具,封土前曾經點燃照明,自然熄滅後墓內缺少氧氣。

這樣的密封措施,完全具備了紡織品和服飾防腐的必要條件。

然而,劉賀大墓沉睡在地下二千多年的歲月並不平靜。

據史料記載,公元318年,也就是海昏侯墓建成不到400年,豫章郡發生過一場大地震,整個海昏縣淹沒在鄱陽湖中,當地民謠稱:「沉海昏,起吳城。

」海昏侯墓室很可能在這次地質變遷中被震塌,隨即湖水浸入。

這對於墓中的紡織品和衣物來說,有一定的破壞作用。

但更為致命的是,在公元900年前後的五代時期,由於地殼的變化,海昏縣又重新浮出鄱陽湖水面,一幫盜墓賊盯上這座西漢大墓,盜洞打在槨室的西北角,這裡正好就是衣笥庫。

由於當時從墓中挖出來的衣物不能變賣,不值錢,也無法穿戴,盜墓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沒有得到想要的寶貝,一氣之下硬是砸碎了庫中盛放衣物的漆盒、衣笥,發泄不滿。

這就徹底破壞了海昏侯墓中各種珍貴的絲織品和完整的衣物。

到了公元2011年,劉賀大墓再次遭到現代盜墓賊光顧,他們的盜洞精確地打在主槨室的正中央,並且貫通到墓室的最底部。

(圖13)儘管被及時發現,並就此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搶救性考古挖掘,但這個盜洞嚴重地破壞了墓葬原始的密封狀態,空氣源源不斷地進入墓室,使得有機質的紡織品和服飾迅速氧化,再次遭到無可挽救的毀滅性破壞。

從此,人們再也不可能從這裡見到二千多年前驚艷世界的紡織品,真切地去感受中國燦爛輝煌的絲綢文化了。

圖13

2016年12月6日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 管窺漢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參考資料:《史記》、《漢書》、《中國通史》、《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孫機)》、《鑒寶心得(史樹青)》、《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漢代器物文化拾英》;《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展板說明、近期報刊有關新聞報導。

圖片來源:《五色炫曜》展覽、首都博物館網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賀墓紡織品裝飾驚艷世界

文/記者金路遙 陳文秀 圖/記者許南平中國江西網訊 海昏侯劉賀所處的漢代,正是絲綢之路開通之時,海昏侯劉賀墓中有沒有享譽中外的絲綢?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滄海桑田,劉賀墓已經出土的竹簡、木牘上的殘留文...

南昌海昏侯墓 隱藏紡織品天堂

海昏侯劉賀大墓考古發掘五年來,始終未見發現各種紡織品以及完整衣物的報告。然而,海昏侯墓中到底有沒有紡織品特別是享譽中外的絲綢?有沒有漢代的各種服裝特別是貴族穿戴的豪華服飾?昨日,記者從南昌漢代海...

海昏侯墓中有十餘種漢代紡織品

本報南昌訊 記者王祺報導:近日,根據海昏侯墓已經出土的竹簡、木牘上的殘留文字,參照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成果,歷史學家初步釋讀得知海昏侯墓有多種漢代紡織品。專家介紹,劉賀是從山東到江西,這一北一...

首博海昏侯展火爆三月 出土現場都有啥

歷時數年的海昏侯國墓考古發掘工作終於給了各位考古迷們一個交代,關於墓主人的猜測也終於塵埃落定。3月2日上午,首都博物館舉辦了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發布會,正式宣布墓主人身份為漢武帝之孫、西漢第...

劉賀大墓中充滿魅力的雕塑作品

作者:王金中 雕塑是一門歷史悠久的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藝術,廣泛應用於建築、園林、室內裝飾以及日用器物。在海昏侯劉賀的大墓中,有許多充滿魅力的雕塑作品,包括陶塑、木俑、石刻、玉雕、漆器和青銅器、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