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漳縣元代汪世顯家族墓里出土精品文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西風按語:甘肅省定西市漳縣城東南兩公里的徐家坪東坡地,發現元代隴右王汪世顯家族的墓地,經考古發掘後,從中發現多件震撼的文物精品。
其中
【1】元代琉璃蓮花托盞。
國寶級。
全國僅此一件。
【2】粉青釉瓜棱瓶,國寶級。
南宋官窯器。
【3】元釉里紅高足杯。
一級。
十分珍貴、
【4】龍泉窯高足杯,元。
【5】龍泉青瓷匜。
一級。
【6】定窯盤。
一級
元代古墓群一汪世顯家祖墓簡介
【元墓簡介】
位於甘肅省定西市漳縣城東南兩公里的徐家坪東坡地,系元代隴右王汪世顯家族的墓地。
占地面積三萬多平方米,墓區呈三角形。
從蒙古海米矢已酉(公元1249年)至明萬曆丙辰(公元1616年),歷經十四代,計三百六十多年。
據史書記載,汪氏系旺古族,金、元、明三代,累官多人,史書上有傳記及列名者達三十餘人。
自金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至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汪氏家族人死後,均葬於此地。
在《重修漳縣誌》上也有「南山在城五里,一名汪古山,元陵右王世顯墓在東麓」之記載。
於元代統治者實行「薄葬」的墓葬制度,元代大型墓很少。
汪氏墓群是我國保存完整且比較少有的家族元墓群,是我國最大元墓群,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海內之最」元墓群。
【考古發現】
現已發現、清理墓葬十七座,出土各類文物七百多件。
其中以花草飛鳥紋瓷壇、元代的衣帽、木房屋模型等最為珍貴。
墓冢由墓門、俑道和墓室三部分組成。
墓室有卷頂、方形覆斗頂、 頂式等形狀,還有豎穴土坑墓、墓室內的壁畫,反映了當時流傳的神話故事,畫像磚反映了墓主生前的生活場面,磚雕的天馬、白鶴、飛天、牡丹、花草等形象生動、另外,還有磚雕的二十四孝圖案等。
從墓室結構看,汪家墳元墓群與宋墓相似,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
有方形、復斗頂或卷頂和盈頂式,並有豎穴土坑墓。
墓室結構極為繁華,有反映墓主人和當地人民生活的畫像磚,有神話故事的壁畫,有刻有二十四孝圖、鶴鳥、花草、天馬、牡丹和飛人的磚雕。
如M20墓,墓壁由刻花磚砌成,起基四平,自下而上交互壘砌。
壘至1.5米左右後,順壁砌成交錯的7座迴廊、樓台和仿木構門窗。
門側閽人侍立,門內刻著端坐的墓主人。
樓上層雕仿木結構的斗拱、椽、檐、瓦壠。
然後逐次分收。
疊澀砌成攢尖頂,最高處懸銅鏡。
墓室置二棺,棺前置供桌,其上放盅、碟和供果等,棺左右也置供物。
1972年以來,甘肅省、漳縣等文化主管部門組織有關人員先後發掘清理墓葬17座,迄今共出土陶、瓷、銅、竹、木、金、銀、玉、絲織品及墓誌等文物735件,其中225件由省博物館收藏。
其中元代衣帽、木屋模型、花草飛鳥紋瓷壇、彩繪陶俑、雙龍銅鏡、玻璃蓮花托盞、高足青瓷杯、蒙古民族服飾等極為珍貴,為國內同期墓葬所少見,極為珍貴。
其中元銅鏡、彩陶侍俑、雕漆供桌、御賜金牌等物特別是元哥釉青花大碗均屬國內少見文物精品。
而那些反映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磚刻磚刻及24孝人物,造形生動,形態逼真,表現的神話人物故事更是線條流暢、栩栩如生。
還有大量的墓志銘,書體或篆或楷,遒勁有力。
總之,元墓群所呈現的汪氏家族的顯赫鼎盛歷史罕見,是元明政冶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習俗、建築技術以及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的實證。
這些文物及墓窯本身,為研究元代的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習俗以及建築技術、房屋殿宇結構等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資料和文字資料。
專家們指出,該處墓葬群不僅成為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元代墓葬群,而且因葬儀豐厚而具有其他元墓不可望及的歷史、科學和文化藝術價值。
【歷史背景】元朝帝王的墓葬制度,在歷史上是一個大改革,他們吸取了過去那種「窮天下之力以崇山墳,傾天下之財以充藏槨,盡後宮之女以殉埋葬」,以及其後「幾經變亂,多遭發掘,形體暴露,甚至墳土未乾,其墳墓已空」的教訓,而採取保密的土葬方式,使後人無法發現。
這種墓葬制度,比起糜費巨大人力、財物營建皇陵,無疑是一大進步,而汪家墳古墓群則為考察元代墓葬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汪世顯原是金國鞏昌便宜總帥,金國滅亡後的第二年(公元1235年),他所堅守的金國最後一個堡壘——鞏昌(今隴西)城在被圍數月後,糧盡援絕,危在旦夕,汪世顯被迫出降。
從此以後,汪世顯及其兒孫們在蒙古人的旗幟下衝鋒陷陣,效命疆場,在統一中國的戰爭及後來削平蒙古諸王的內亂、平定西南少數部落貴族的反叛中保衛西南、西北邊境的歷次戰鬥中屢建功勳,足跡所至,遍及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及雲南廣闊地域。
從汪世顯到其曾孫五代,貫元朝始終,「為官者一百八十餘人,其中王者三(汪世顯、次子汪德臣、孫子汪惟正),公者十」,即著名的「三王十國公」。
汪氏一門至少有3位「附馬」(汪良臣、汪惟勤、汪隆昌)。
他們父子兄弟相繼擔任「鞏昌等24處便宜都總帥」,長期鎮守西南、西北的廣闊疆土,許多人榮膺最高軍階「龍虎衛上將軍」(正一品)、「金吾衛上將軍」(從一品)、「鎮國上將軍」(正二品)、「安元大將軍」、「昭勇大將軍」(從三品)、「明威將軍」、「武略將軍」等,其中多數擔任過「便宜都總帥」、「都元帥」、「元師」、「掌軍萬戶」等高級職務。
,他們不僅在軍事上居於顯赫地位,而且在行政上也位高權重,掌握著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重要權力,所任高級職務如中書右丞、陝西、四川、雲南等行省平章及刑部尚書、工部侍郎等。
文官序列中,官階在三品以上有十五人。
其生前或死後封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資政大夫」(正一、二品銜)的多達30多人。
歷代朝廷對於外姓功臣封王,都十分審慎,有的明確規定不封外姓王。
而元朝對於不僅是外姓,而且是外族的汪氏封爵如此之高,在我國封建王朝史上較為罕見。
據史料記載,汪氏家族源自徽州汪氏,從唐初汪達鎮守鞏昌,到元朝汪世顯因功封隴右王,歷經唐、宋、金、元、明、清諸朝而不衰。
金元之際,隴右處在金夏、金宋、金蒙戰爭的漩渦之中,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汪世顯在保全地方的前提下歸附蒙古,使隴右地區結束了這場浩劫,可以說在促進民族融合、確保國家統一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對此,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社科版主編、文學院教授胡小鵬和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王旺祥撰文認為,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汪世顯當時選擇和平統一,保全了二十四城數十萬軍民的生命,使隴右社會很快恢復了生機,成為北方最為安定富庶的地區。
其二,汪氏歸附蒙元後,一直效命疆場,在統一全國的戰爭和後來平定蒙古諸王叛亂、開拓西南疆土的戰爭中屢建功勳,這對結束當時中國南北對峙的局面,使處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早日得到安定的生活環境,是一件極大的好事。
其三,汪氏家族在終元一代,作為西北重要的軍功世家,在為國守土的同時,發展經濟,貢獻地方,為維護祖國西北地區各民族的團結,維護國家統一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歷史作用。
其四,汪氏在當地興學重教,創藏書樓(註:此樓的藏書超過當時的國家圖書館),振興漢文化,對西北民風、民俗、文化事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萬載發掘大批古墓群出土文物琳琅滿目
萬載歷史悠久,數千年前便有先民繁衍,能覓農耕行蹤。萬載縣於孫吳黃武年間(公元222~228年)就開始設縣,叫陽樂縣,縣治設羅城(今羅城鎮);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為康樂縣;唐武德五年(...
內蒙古自治區發現漢代潁川陳氏家族墓群
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潁川陳氏正是以漢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1月4日,記者從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日前,在准格爾旗腦包灣村發現了漢...
一段被掘空的安化黑茶歷史——株溪墓解說詞
安化自宋置縣,歷近千載。留下的古蹟眾多,是全省文物大縣。其中,以墓葬列入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的不多,除清代兩江總督陶澍的墓因其位高權重、保存完整而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最為有影響的當...
甘肅一場暴雨後,山頂出現巨大黑洞,考古隊趕到一挖:3座王陵
導讀:甘肅省定西市漳縣歷史悠久,早在商朝時期,當地居民就開始鑿井煮鹽,所以在當地有「先有漳鹽後有漳縣」的說法。從漳縣出發一路向東南方向不遠,在漳河的對岸,有一片高高的黃土嶺。
甘肅漳縣汪氏墓群之謎
汪氏家族墓地 - 簡介網絡收集整理(汪文才) 地處定西地區漳縣境內的汪氏家族墓地,是我國截至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元墓葬群,其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令學術界廣為關注。國家文物局已將其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占地三萬平 甘肅漳縣出土全國最大元墓群 墓主人和成吉思汗有關
如果去過甘肅的漳縣,出漳縣城向東南走不遠,趟過漳河,不遠處就能看見一個依圍牆而建的小門,上面寫著:汪家墳元墓群!這座墓群是1972年的夏天,一場暴雨之後發現的,因雨水匯聚一處,洪水褪去後墓坑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