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 | 「最美野長城」遭填平:有一種文物修繕叫毀滅性破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深圳晚報評論員 石迪

遼寧省綏中的 " 最美野長城 " 經修繕後變成 " 大白條路面 ",經披露後引發眾怒並持續發酵。

國家文物局已責成遼寧省文物局調查核實,同時派員緊急趕赴現場進行核查評估,並於 22 日發文表示,一經查實絕不姑息。

就國家文物局和民間有關方面公開的信息來看,該段野長城在修繕前的確存在較為嚴重的結構性病害和水患問題,為避免文物本體進一步損毀、消失,對其及時加以修繕,符合《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的要求,也順應了近 10 年來加緊搶修長城的保護趨勢。

可是,綏中 " 最美野長城 " 的修理結果實在讓人捏一把冷汗,將長城填平,如此天馬行空的保護方式倒是一勞永逸,卻不禁讓人感嘆詰問:修理完畢後,長城去哪兒了?

作為民族門面,長城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

依照常規,所謂修繕當是在原有基礎上加以復原和鞏固,無論如何,也不至於罔顧外在形象符號的一味抹平。

而今," 最美野長城 " 成了橫亘在荒野上的一道 " 四不像 " 工程,不得不說,在這樣的簡單粗暴中,相關的修繕理念也存在結構性損壞。

否則,為什麼層層報批之後這樣的方案還能夠過審?為什麼工程敗筆會成為某些負責人口中的工藝?為什麼初衷利好且 " 合理合法 " 的修繕反倒招致非議如潮?全國範圍內的長城維修工程戰線拉得很長,這期間已經積累了諸多經驗教訓,毋庸諱言,最後的結果不盡如人意,都不外乎一個乃至多個環節上存在紕漏。

因而,不論最終上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調查結果如何,有關方面都應以此為鑑。

修繕程序本身的結構性損壞,無疑會造成古文物的二次受損,尤其是長城這樣的大項目,經歷人為損壞後的修繕將耗費更大的代價。

此外,長城無可爭議的公共屬性決定了,維修應在相當程度上體現老百姓的意志,綏中該段長城的竣工審核權歸屬哪個單位?得到了何種內部評價?這些都有待查實,但至少從社會輿情看來,該修理行為屬於不合格的破壞性工程,民意在其運作邏輯鏈條上處於微乎其微的位置。

於是可以看到,填平野長城後,一道美麗風景線綺麗不再,其也喪失了對遊客的獨特吸引力,而所在小村莊的客流量勢必銳減。

值得一提的是,在有關報導中,一位綏中縣文物局相關人士表示," 修繕長城不能完全為了攝影展示 "。

這樣的文字指摘或有斷章取義之嫌,然而,儘管長城的確不只是發揮觀光遊覽的功效,可將其鋪平,又展現了什麼高明之處呢?更何況,以今時今日之工藝水準,文物保護單位仍只採取抹平的方式,這樣修繕力度及態度令人悲哀。

面對這樣一個大工程大項目的集體性譫妄,也不免引發關於政績工程的揣測,畢竟,相比較精細化修補," 粗枝大葉 " 式地填平的確更加省工省時省錢。

而這一切,都有待調查部門及時給予公眾一個交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物保護豈能「自毀長城」?

央廣網北京9月2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導,近日遼寧省綏中縣「野長城被砂漿抹平」的消息引發關注。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對此矢口否認,國家文物局已派員趕赴現場核查評估。近年來,我國多地都曾出...

文物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遼寧綏中小河口的「野長城」,究竟是否被水泥抹平?這一奪人眼球的公共事件,一周之內一波三折,峰迴路轉。 先是網友爆料、媒體質疑:遼寧「最美野長城」被抹平毀容,稱當地文物局以維修之名、用砂漿抹成了一...

西藏文物保護成果顯著

原標題:讓雪域明珠更加燦爛「十二五」時期,中央累計安排資金16億元,支持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及博物館建設,比「十一五」時期增長了180%。各對口支援省市文物部門累計落實援藏文物保護資金1.53億元...

文物修繕拒絕歪點子

李信鵬日前,「中國最美野長城被抹成水泥路」的消息成為輿論熱點,情節一波三折,引發了公眾對於文物保護的廣泛討論。涉事長城位於遼寧綏中,始建於明代,因遠離市區、人跡罕至,城樓門窗雕刻精美花紋而被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