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出土3部古籍,失傳了2400年,考古家:改寫了中國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最悠久歷史的國家之一,在中華五千年歷史中留下了非常多文化隗寶,其中的一種便是「書籍」。

中國古代的書籍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絕大多數古籍能完好的保存至今,不過有些古籍卻消失在歷史長河,這對於中華文化來說無疑是一種損失。

不過,隨著中國考古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古墓被考古挖掘,在古墓出土的諸多文物中就包括這失傳的古籍。



1993年10月,湖北省意外的發現的一座戰國楚墓,這座楚墓被發現時已經遭受盜掘,為了把保護墓中文物,考古家決定對古墓進行搶救性挖掘。

但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這一次考古挖掘居然震撼了世界文學界,因為在出土的諸多文物中,最多、最珍貴的便是3部失傳古籍,其中就有一部名為《五行》。

說到《五行》,很多人會以為是五行八卦中的五行,其實是,郭店楚墓出土的這一部古籍的五行代表的是五種德行,即仁、義、禮、智、聖。



這部古籍的出土,見證了早在2400多年前古人就早已非常重視仁、義、禮、智、聖。

其中竹簡記載到:五行皆形於內而時行之,謂之君子。

士有志於君子道,謂之志士。

這句話的哲理非常深,也只有道德高尚的君子才能夠領悟。

除了這一部《五行》,郭店楚墓出土的其他兩本失傳了2400多年的古籍分別是《魯穆公問子思》以及《成之聞之》。



《魯穆公問子思》這一部古籍本來是沒有名字的,是考古家將這些竹簡解讀排列後發現開篇是魯穆公問於子思曰:「何如而可謂忠臣」而得名。

這一部古籍道出了君臣之道,也記載了不少關於魯穆公的歷史事件,對於研究魯國歷史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古籍的內容甚至還探討了思孟學派理想人格建立的哲學要義以及對民主思想的探討。



《成之聞之》這一部古籍和《魯穆公問子思》一樣,也是根據內容開篇命名的,也就是「成之聞之曰:古之用民者,求之於己為恆」。

很多中國學者研究解讀這部古籍後都認為這是一部戰國時期儒家之書,章文始於「天降大常」,終於「以已天常」,一氣呵成,與《中庸》「天命之謂性」有異曲同工之妙。

幸運的是,這部儒家典籍在失傳2400多年後再次重現人間。



對於中國考古出土的這3部失傳古籍,世界各界評價不一,但基本都是正面的,認為這對於研究中國戰國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德國考古家、漢學家華格納教授說:「中國郭店楚墓出土的失傳古籍,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的古籍佚本都不能夠與之比較的,就算1947年埃及出土的大批基督教的佚書也不能相提並論」。

中國著名學者、考古家廖名春認為:「郭店楚簡出土以後整個中國哲學史、中國學術史、中國歷史多多少少都被改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千年楚簡在湖北省圖書館首次亮相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劉虹 汪敏)8月29日,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原裝書「郭店楚簡」在湖北省圖書館首次亮相。《道德經》全文81章,本次展出其中31章,是楚簡首次最大規模的公開展示。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