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芹齋:首位全球視野的中國古董商,中國文物市場的操盤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舊更迭的民國,沒有了生活來源的八旗子弟們將祖輩傳下的珍貴古董或是宮中文物紛紛拿出來典賣。
日益開放的江浙一帶,成為古董交易和醞釀國際化古董商的沃土。
來自湖州的盧芹齋,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叱吒歐美的古董大鱷。
目前存於海外的中國古董,約有一半經盧芹齋之手售出。
家世卑微的他,除了聰敏勤奮,更有強大的政治靠山。
這使他能在動盪時局中建立橫跨中、歐、美的龐大銷售網。
他是第一位了解市場全球化的中國古董商。
跟班小子 隨行到法國
盧芹齋(1880-1957)在中國和歐美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
國人因為他大量走私文物而扼腕痛惜,西方人則將他視為中國藝術品的使者,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
這其中的是與非,誠然難以說清,但不可否認,盧芹齋的確是一個傳奇。
他本名盧換文,1880年生於離上海三百公里遠的浙江湖州盧家渡。
對於自己的悲苦出身,日後在歐美功成名就的盧芹齋不願提及,甚至很模糊地編了一套稍微體面些的故事。
但是在出版的盧芹齋傳記中,作者勒南(Géraldine Lenain,佳士得中國瓷器與藝術品部國際主管)首次通過一手史料和訪談詳述了他不為人知的早年生活。
盧換文家裡特別窮,幼年母親自殺,不久父親也過世。
他是由一位遠親撫養長大的。
身世不幸的孩子,早早體會到生存的艱辛,格外知道努力和珍惜。
盧換文遇到他一生的貴人張靜江,進入古董行。
十幾歲時,盧換文離家到富庶的名鎮南潯謀生,進入巨富張定甫的家廚做小工。
張定甫的二兒子張靜江(1877-1950)是大才子,日後當上國民黨首任黨主席。
據說盧換文的母親曾是張靜江的奶媽,這或許是他到南潯投靠張家的淵源。
張靜江可謂是雙倍名門之孫。
他的祖父張頌賢與外祖父龐雲矰,相當於今天的李嘉誠和霍英東,都是頂級富商,占了「南潯四象」中的兩象。
兩位爺爺個性都開朗豪爽、冒險進取、熱心公益,對張靜江一生的影響很大。
在後廚做飯的小伙子盧換文,吃苦耐勞又幹活利索,不久被提拔為二公子張靜江的貼身僕人。
二公子年少時患有骨痛症而跛足、而且右眼幾乎看不清。
跟班的盧換文把主子照顧得妥妥帖帖,深得主人好感。
於是在1902年25歲的張靜江獲派中國駐法使館商務參贊時,他唯一帶上的家僕就是22歲的盧換文。
隨行的還有張靜江的夫人、蘇州名門之後姚蕙、姚蕙的弟弟姚叔來(後也成為大古董商)、李鴻藻之子李石曾等。
變身古董商 娶妻生女
出身商賈豪門的張靜江到巴黎後棄官從商,由其父出資30萬元,創辦通運公司,經營湖州的傳統外銷商品茶葉、絲綢、地毯以及在國內搜羅的珍貴古玩。
他得其舅父龐萊臣提供古董書畫的貨源,獲取大利。
而在通運公司內部負責古玩業務的心腹愛將,就是沒怎麼念過書但是學習能力超強的跟班小子盧換文。
通運公司位於巴黎馬德蘭大教堂的左邊,盧換文就是從那裡開始掌握了古董鑑賞和識別經驗,同時學習從中國進口貿易的各項環節。
不過當時歐洲人對中國古董還沒有概念,他的第一批貨虧本了。
但他很有生意頭腦,與當時法國著名的漢學家和收藏家謝閣蘭、拉蒂格、沙畹、伯希和等人保持良好關係,一步步在法國古董界嶄露頭角。
1905年,張靜江在船上結識孫中山,成為終身摯友。
1906年起,他多次在經濟上鼎力資助孫中山及同盟會,而這些資金大多來自通運公司由盧氏負責的古玩業務。
從某種意義上說,盧氏稱得上國民黨建黨前夕的幕後財神。
隨著張靜江越來越多投入到協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28歲的盧換文決定自立門戶,成立了來遠公司。
1908年,他給自己一個全新的身份,換掉有點土氣的原名,改名為雅致的「盧芹齋」(Loo Ching Tsai),日後西方各界習慣稱他C.T. Loo。
在巴黎站穩腳跟後,1910年30歲的盧芹齋和年僅15歲的妙齡姑娘瑪麗羅絲(Marie-Rose)結婚。
然而根據勒南的詳細描述,事實上,瑪麗羅絲的母親,年長盧芹齋4歲的歐爾加(Olga)才是他真正的情人。
她同時也是促成這樁婚姻的媒人,以延續兩人的婚外情。
盧與家人的合照中始終有「岳母」歐爾加的身影,絕大多數照片中盧也「恰巧」總是和歐爾加站在一起。
他與瑪麗羅絲共育有四個女兒(Monique, Denise, Olga 和 Janine)。
巧的是,張靜江也是女兒成群,和前後兩任妻子分別育有五個女兒(他還有兩個兒子),合稱十朵金花。
盧芹齋始終遺憾沒有兒子。
家有四位千金,卻多次表示自己沒有「孩子」。
以致於當他臨終前對最崇拜他的女兒佳寧 (Janine)說出「佳寧,你像個兒子一樣有作為」時,成為伴隨她一生最大的讚美。
即使如此,他仍受到四位女兒的愛戴。
成家立業的盧芹齋,1912至1915年間,每年都乘火車經西伯利亞到中國進貨,並在北京和上海與人合股開設商號。
他出主要經費,對方經手鑑定並收購古董。
盧吳公司就是盧芹齋與上海古董商吳啟周合作,後來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牛」的私人古董出口公司。
1914年一戰爆發後,英法等地的古董生意一落千丈。
盧芹齋隨即將敏銳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新興市場美國。
在紐約麥迪遜大街與第57街的街角,他開設了一家分店。
顯然,美國讓他賺到更多的錢。
對於盧芹齋的商業策略,佳士得專家、盧芹齋傳記的作者勒南解析道:
他是第一位了解市場全球化的古董商。
他是第一個直接到中國去找貨,拿到美國和歐洲賣的古董商。在他之前,古董商只是在當地找貨。
他第一個了解到貨在中國、但錢在西方,必須到貨源地去找東西並拿到有錢的地方去賣。
因此他很快在北京和上海開設分號,有專人在全中國各地找東西,跟他聯絡,為他保留東西。他則每年到中國一兩次,看貨、取貨、訂貨,拿到西方去賣,並了解中國境內最新行情。
他的活動範圍橫跨歐美亞三大洲。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則是錢在中國,藝術品在西方,情況正好相反。
而且今天人們的邏輯是將這些中國藝術品運回中國。
財大氣粗 橫跨歐美亞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內的藝術考古活動進入一個高峰期。
許多文物被挖掘出來,很大一部分進入市場。
盧吳公司財大氣粗,有實力將市面上流通的好貨,包括青銅、古玉、瓷器、字畫等搶先收入囊中,然後將它們發往巴黎或紐約。
同時,他們還從盜墓者手中購買大量文物,如壁畫、佛像、青銅器等。
早在1913年和1914年6月,民國政府分別以稅務處和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禁止和限制古物出口法令,但盧芹齋的生意並未受影響,而且他對自己的買賣也直言不諱。
這背後的靠山還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
張靜江與孫中山和蔣介石均有著非同尋常的關係。
孫中山稱之為「革命聖人」,而蔣介石則稱之為「革命導師」。
陳果夫稱他為「黨國理財第一人」。
實際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張靜江回到國內,後來成為中華民國財政部長。
他與蔣介石乃結拜兄弟。
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他力挽狂瀾,在擔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代理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期間,為蔣介石奪取黨政最高權力不遺餘力,出謀劃策。
蔣介石正是由他提攜,並在其幫助下上位。
倚靠張靜江這一堅強後盾,三十餘年間,當時的國民政府對於盧芹齋的走私活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換個角度說,盧芹齋的古董貿易也為民國政府創收不少。
這個飽受爭議的盧芹齋,在西方人看來,是中國文化的親善大使。
他教會了歐美收藏者如何欣賞中國古代墓葬藝術品。
「在他之前,西方人主要收藏的是具中國風味的精緻工藝品,例如十八世紀、十九世紀的五彩、粉彩瓷器。
盧芹齋開拓、建立了一個高古藝術的市場,例如古代青銅器、古玉、佛像、壁畫等」,勒南說。
這是一項很大的賭注。
因為當盧芹齋開始賣高古器時,這些東西在歐美根本不值錢。
比方說,當時一個粉彩花瓶價值三萬舊法郎,而他一塊古玉只賣六十舊法郎。
他必須去教育潛在買家,教他們欣賞這些東西。
這也是他有魄力的地方。
他甚至創造出一套西方收藏家能夠懂的新語彙,來銷售中國高古藝術品。
他發明了「中國巴洛克」和「古典時期」等詞彙來介紹雕塑,其實國人完全不是這樣來講的。
但他想,「既然我面對的是只懂希臘羅馬藝術的西方藏家,那我就要用相同的詞語,才可以讓他們理解並產生共鳴。
」他真是個營銷天才。
就這樣,盧芹齋穩紮穩打,在美國古董界再次拓荒成功,獲得頗高聲譽和知名度。
勒南總結道:「是他幫助建立西方博物館和私人手中最棒的亞洲藝術收藏。
他對不同博物館的收藏一清二楚,知道有哪些東西,缺哪些東西。
他會針對每個博物館的情況推薦藝術品給他們。
是他建議博物館館長、研究員、私人收藏家該買哪些東西。
」
確實,他成了美國許多大博物館和收藏家的供應商和顧問。
他的客戶有弗利爾(Charles Lang Freer)、小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feller Jr.)等大富豪,也有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等著名機構。
他將最好的青銅器出售給頂級博物館和大收藏家,將價值較低的藏品提供給納爾遜(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西雅圖(Seattle Art Museum)、聖路易斯市立美術館(St Louis Art Museum)等地方性或新建的博物館。
盧芹齋的生意制勝關鍵不僅包括國內廣泛的人脈、靈通的國際行情消息與精明頭腦,還有積極舉辦、參與展覽。
如1934年和1935年,盧分別在巴黎和倫敦舉辦中國青銅和古玩展覽以推廣銷路。
他還趁1935年至1936年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為當時最大規模的中國文物海外展覽)之時,將自己公司的藏品納入其中。
此外,盧芹齋還通過出版畫冊來籠絡客戶。
這些早期的古董圖錄,其藏品品類之全,質量之高,絕不遜色於國內一流博物館的規模。
2012年,紐約佳士得拍賣行舉行了名為「知識的追求:亞洲藝術品參考書(包括盧芹齋收藏藝術文獻)」的專拍會,這些文獻記錄了當時尚存於世的墓室和廟宇,其中一些是因為盧芹齋生意失敗而遭受破壞,甚至洗劫一空的。
現在,這些畫冊成了拍賣場上的搶手貨。
其中盧芹齋1940年在美國舉辦「中國石雕展」時出版的展覽圖錄,刊印了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天龍山和響堂山五大石窟的歷代佛像精品(書中刊印的一些作品至今下落不明),該套圖錄估價僅為500~800美元,最終以5.62萬美元成交。
榮歸巴黎 建中式紅樓
巴黎是盧芹齋的發家福地。
1925年,他在富人區蒙梭公園附近買下一棟原拿破崙三世時期建造的奧斯曼式的公館,並耗時三年改建成五層的中式紅樓。
這是巴黎市區唯一一幢中國風格的建築。
盧芹齋在這裡向歐美藏家展售亞洲古董,樓內珍寶琳琅滿目,因此被稱為「中國的羅浮宮」,風光一時無兩。
然而歲月催人老。
1947年,疾病纏身的68歲盧芹齋不得不將紅樓交給小女兒佳寧來經營。
1949年之後,中國文物出境受到嚴格管理,他在中國兩家分店的大批庫存也統統被查收。
紅樓失去了貨源,只有靠出售原有庫存和為客戶訂做中式家具來維持經營。
盧芹齋元氣大傷、心疲力竭,不得不退休。
他將紐約庫存拍賣、店面讓給助手弗蘭克•卡羅(Frank Caro)經營。
1952年正式返回法國定居,與家人團聚。
風燭殘年的他患上肌肉萎縮性硬化症,身體每況愈下,直至足不出戶。
1957年,在女兒佳寧的安排下,他到瑞士治療休養,數月後病逝,葬在妻子的家族墓地、巴黎西北郊的古何貝瓦(Courbevoie)。
2003年,紅樓一、二、五層和地下一層被巴黎市政府列為文化遺產,不能隨意改建。
由於紅樓日常維護開銷極大,2006年家族協會將紅樓拍賣出售。
現在,紅樓已經變成一個文化交流的聚會地,常年舉辦亞洲藝術的展售。
國際市場上,盧芹齋的名號至今響噹噹。
一件藏品若他經手過,則代表了來源與品質的保證,價格通常比較貴。
這份附加值,正是盧氏傳奇魅力的延續。
晚年的盧芹齋常常懷著矛盾的心情。
他承認自己的生意致使不少國寶流失海外、遭到破壞,又為這些國寶遠離更加恐怖的戰亂而感欣慰。
他認為,許多國寶名品終熬不過民國前後40年的盜鑿販售。
盧芹齋曾為自己辯護,認為自己不是歷史罪人,因為藝術沒有國界,與其勉強把很多寶貝留在中國,淪為有價的商品籌碼,再遭盜劫破壞,不如妥善保管於國外的博物館,充當「文化使者」,讓更多人認知欣賞中國古代藝術的精美。
這種充滿矛盾的辯解當然不能讓他脫身於批評的浪潮,當年與他有買賣關係的知名博物館也被這種不光彩的跨國貿易籠上一層陰影。
可是,世界級的博物館收藏系統的建立過程中,又有誰能獨善其身?
盧芹齋曾於晚年向上海的文物管理部門捐贈藏品,但對他而言,無論從身份還是個人感情,回歸故土都是無望的了。
即便是「中國古董教父」的安思遠又如何,在他面前也只算個古董商
說起「中國古董教父」這個稱謂,相信很多人腦海中一片茫然,似乎未曾有過國人享有過此般頭銜。或許最先能想到的一個人也許是前一段時間,因為去世而成為眾人談資的安思遠。然而這個有著如同中國人一般姓名的人...
流失海外的文物至少有一半是他倒賣的!
提及C .T. Loo這個名號時下有可能很多人都會以為它是國外某個新上市時髦品牌的商標事實上,它確實是一個赫赫有名的世界大牌只不過是上世紀一個中國商人在海外開的公司經營的全部都是來自中國的絕世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