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城廂區組織學者考察常太驛館古碑 文化遺蹟失修令人遺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莒溪公館遺址

莆田文明網4月13日訊(本網記者 柳燁)4月6日,莆田城廂區委宣傳部、區文聯組織民俗學者、作家、文物保護工作者等二十人前往常太鎮下莒村深入考察鑑定明朝「莒溪公館」遺址、清康熙年間「免差碑」、殘存的寨門以及古民居等,為接下來的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工作嚴謹調研。

東南網記者跟隨大家的腳步首先來到了莒溪寨門,殘存的寨門由石頭堆砌而成,已經爬滿的野草,透露出它經歷了些許年代。

在大門上部,保留著「東來紫氣」的石刻以及「石敢當」的「石」「當」二字。

記者了解到,寨門在清道光年間重修過,曾為預防土匪所建,目前僅存留約四五十米的寨牆。

莒溪寨門遺址

學者考察免差碑

公館年久失修 「免差碑」飽受風雨

「莒溪公館」即古時驛站,1620年,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登嶺至莒溪,過莒溪公館,又石步過溪方臨九鯉湖(《游九鯉湖日記》)。

「莒溪公館」由此受到不少歷史遺蹟愛好者關注。

由於年久失修,公館如今所呈現出來的破敗場景令到在場的考察者感到惋惜。

東南網記者發現,公館似乎荒廢已久,屋頂的瓦礫已無法遮風擋雨,屋樑和柱子明顯泛黑,地上滿是石頭垃圾,考察者在房梁和柱子設計上依稀判斷出其特有的明清建築風格。

「80年代的時候公館還被開作食雜店,再往後就荒廢了。

」村民告訴東南網記者,公館作為當地難得的一處歷史文化遺蹟,呈現出如今的樣子讓人遺憾,急需得到保護。

距離公館約五十米處,還有一塊清朝康熙四十六年所立的「免差碑」。

靜靜地靠立在一座清時所建民居的護院外牆外,由於飽受風吹日曬,裡面已經有部分字跡無法分辨。

碑文開頭題名《莒溪鋪附湖免差碑》。

據考察者現場觀察了解,上面記載的大致內容為在某一段時間裡政府因為某一件事免除此地百姓的差役政策,碑文對於莒溪公館以及當地的歷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內容需進一步拓片研究。

莆田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教授陳祖芬是參與本次莒溪考察者之一。

她認為,莒溪公館在徐霞客遊記中有明確記載,是一個地方文化精華的典型代表。

「目前莆田市這一片區域文化遺蹟沒有進行很好地修繕保護和開發,無論從文物保護還是從旅遊發展上講都做得不夠到位。

」陳教授表示,希望從莒溪公館保護這個點,引發全市對文物保護,鄉村記憶的重視,讓每個時代的縮影在這些老物件中得到體現,讓莆仙文脈世代相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物保護中宗教界的文化自覺與擔當

近年來,重慶華岩寺在積極參與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同時,也在宗教文物保護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很好的經驗,充分體現了宗教界對文物保護的文化自覺與擔當。一、考察緣由 巴渝地...